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年毛蒋后人见面,是巧合偶遇,还是特意安排?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5 03:23: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09年毛蒋后人见面,是巧合偶遇,还是特意安排?       2024-01-03 10:37                                            

发布于:云南省
   
作者:相忘于江湖
2009年11月16日,毛蒋两家后人的握手,引发了海峡两岸诸多媒体的关注。
毛家的后人,是时年37岁的孔东梅。
她是成功的商人和企业家,是公益基金会的负责人,是东润菊香书屋董事长。但真正让孔东梅引发媒体关注的,是她的特殊身份:主席的外孙女。
孔冬梅的外婆,是当年井冈山叱咤风云的双枪女将贺子珍。孔冬梅的母亲,是主席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她的父亲是主席的战友、开国中将孔从洲之子孔令华。
蒋家的后人,则是蒋校长之孙蒋孝严。
蒋孝严,是蒋校长的长子经国的私生子。1942年出生于广西桂林,一同出生的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弟蒋孝慈。双胞胎的生母,是永修吴城镇大姓之一章家的章亚若。
和孔冬梅的民间身份不同,蒋孝严的身份是国民党的副主席。
因为毛、蒋后代的特殊身份,孔冬梅和蒋孝严的见面和握手,一时间引发外界的各种猜测:这到底是有意安排还是巧合和无心之举?

【蒋孝严和孔冬梅】
毛委员与蒋校长,是上世纪中国历史上两个重磅级人物。
两个人的恩怨,纠结了近一个世纪。从历史的背景来看,毛委员和蒋校长尽管年龄相差6岁,但终究还是同属于清末时代的人,而且青年时期都不约而同追随中山先生。
毛和将都是南方人,而且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尽管出生于江南鱼米之乡,却都身材高大;两人和父亲的关系都比较敏感,但是青少年时期都深受母亲的影响;两人成长过程中,都打上了明显的传统文化烙印。
但是,毛、蒋两人身上更多的还是差别:
第一是出身不同,毛委员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富农家庭,而蒋校长则出生于浙江奉化盐商之家。
第二是成长经历不同,青年毛委员致力于农民和农村调查,成为农民运动领袖,蒋校长则在反袁、北伐中受到中山先生的青睐。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毛委员认准农民和工人代表中国的未来,而蒋校长则成了资本家的代言人,蒋氏家族也成为旧中国地位显赫的“四大家族”之一。

【蒋校长在庐山】
毛委员和蒋校长对“枪杆子”都有深刻的认识。
毛委员是我军最早认识到“枪杆子”重要性的领袖之一,而且在“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中做到了言行合一。而年长6岁的蒋校长,也早就领悟到“枪杆子”里有一切。
毛、蒋的一生,有过多次合作,也有长期的斗争。
两人的第一次合作,还是大革命时期,合作的成果就包括黄埔军校、北伐在内的很多胡煌成绩;第二次合作是在全面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三次合作是重庆谈判,但成立“联合政府”的梦想,最终由于蒋校长的毁约而破灭。
毛委员和蒋校长的两次隔空对决,互有胜负。土地革命时期,蒋校长通过五次“围剿”,步步侵占苏区根据地,但毛委员带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解放战争时期,毛委员后来居上,战胜了志大才疏的蒋校长。
背井离乡退守孤岛以后,蒋校长多次图谋“反攻”,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蒋校长三次向杜鲁门发出参战请求,却均被美方拒绝。年复一年的“反攻”,也最终成为一场空。
而在关乎统一的大局上,毛、蒋是有默契的,在美军干涉的情况下,导演了“万炮轰金门”。

【重庆谈判】
1975年4月和1976年9月,蒋校长和毛委员相继辞世。
两人辞世之前,都对海峡两岸没能实现大一统抱有深深的遗憾。这种遗憾,也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共同的情感。所以,在毛委员和蒋校长离世后的30多年间,包括毛、蒋两家后人在内的无数国人,都对“游子回归”有着别样的期待。
或许正因如此,孔冬梅和蒋孝严的公开握手,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毛委员的外孙女,孔冬梅身上有着太多“印记”:孔冬梅脸庞的轮廓,很像外公,腮上也有一颗熟悉的“伟人痣”。就连孔冬梅这个名字,也是毛委员取的。

其中,“东”字取自主席的名字,“梅”字来自他一生挚爱的梅花。孔冬梅的童年,是在外婆贺子珍家里度过的,小东梅9岁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外公。
孔冬梅和外公第一次“相见”,已经是主席逝世的第三个年头。见面的地点,是在主席的纪念堂。当时,7岁的小冬梅已经上了小学,对自己特殊的身世多少有了一些了解。
1979年9月9日,是主席逝世后的第三个祭日。年逾古稀的外婆贺子珍见到外公遗容,顷刻间泪流满面,这一幕深深地印在孔冬梅的脑海里。

【主席和李敏在香山】
长大以后的孔东梅,恪守“不涉政”的家训。
尽管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孔冬梅读的是国际政治专业,但是30多岁毕业以后,却开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这个名字颇有深意。
“菊香书屋”,是主席生前生活了17年的地方。
菊香书屋,坐落于丰泽园,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四合小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书屋对面就是颐年堂,后面是澄怀堂和遐嘱楼。
菊香书屋正门,有康熙皇帝的题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
从1949年6月到1966年8月,主席在这里住了整整17年。主席的私人藏书9.2万册,而美国总统的私人藏书不超过5万册。
菊香书屋,见证了孔冬梅的舅舅岸英和刘思齐的婚礼,还见证了“乒乓外交”:主席在这里会见尼克松和基辛格,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作为主席生前亲自取名的外孙女,孔东梅将书屋取名“东润菊香书屋”,也是怀念外公的一种方式:名字里既有外公的名“东”,也有外公的字“润”,还包含菊香书屋。

【主席在菊香书屋的卧室】
和孔冬梅相比,蒋孝严的身份更加敏感。
蒋孝严的生母是章亚若,1940年,移居赣州的章亚若在工作中结识小蒋,并在接触中产生了感情。但是,由于小蒋的生母毛夫人在日军空袭中意外去世,两人终未能成就姻缘,在生下蒋孝严、蒋孝慈兄弟俩7个月以后,章亚若亡故。
由于出身不是“正统”,蒋孝严兄弟回归“蒋氏家门”用了整整60年。在此期间,兄弟俩读了东吴大学、乔治城大学。毕业后,蒋孝严一直从事外交工作。
2002年12月,花甲之年的蒋孝严兄弟终于认祖归宗。3年后,蒋孝严第一次以“蒋家子弟”身份回到老家浙江奉化,参与蒋氏家族清明祭祖。
2008年,蒋孝严任国民党副主席,致力于研究祖父、父亲的治国得失,并积极推动两岸沟通和交流,还促成“两岸春节包机”之举。

【蒋孝严】
2009年的“偶遇”,让孔冬梅和蒋孝严备受关注。
作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文化教育交流团”的成员之一,孔冬梅回答记者提问时,笑言和蒋孝严的握手并非刻意安排,纯粹是一个巧合和无心之举。
联想到蒋孝严出席“2009赣台(南昌)经贸合作研讨会”时“都是中国人”的发言,孔冬梅和蒋孝严的握手,还是给外界留下了一种印象:人心思归,是大势所趋。
参考资料:
1.《毛、蒋的人生道路》,龙剑宇著,经济日报出版社;
2.《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杨天石著,重庆出版社。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2 10:03 , Processed in 0.00728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