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副修身对联:谈为我辈寻常事,笑是人间不老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01:54: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8副修身对联:谈为我辈寻常事,笑是人间不老方                                                         2020-02-09 10:21                    

                          

01

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

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

此副联是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格言联,选自安徽黄山市黟县的古联。

上联讲修身养性的禁忌。即人的气性包括脾气、性格乃至精神状态要避免或戒除急躁、浮躁、骄躁,躁则不安。言谈切忌虚浮、华而不实。苏轼诗云:“愿子笃实慎勿浮,发愤忘食乐忘忧。”人能多才多艺固然好,但有才要忌露,不宜露才扬己,过分表现,以免遭人厌恶和忌妒。古人云:“满遭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总之,躁、浮、露、满,都是人们修身养性过程中需要努力克服的不良品行与作风。其中尤以“躁”对人们陶冶性情、安定心志极为有害。气贵和,心贵安。三国魏嵇康在《养生论》中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所以,他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下联则为处世为人的准则。语出五代后晋刘晌《旧唐书·孙思邈传》:“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孙氏这段格言,来源于《文子·微明》和《淮南子·主术训》:“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强调做人做事,既要胆大,如赳赳武夫,临事不惧,勇往直前;心也要小(细),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02

随时快乐随时福;

一日清闲一日仙。

此联选自清代石成金《传家宝·通天乐》。

据石成金介绍,此联系清康熙初年自号“靠天翁”的田姓老者题写在“啸轩自乐”的草轩柱上。草轩柱上另有一联:“竹里常贻无事福;花间熟读快心书。”石氏拜访此翁时已90多岁,后寿至117岁,无疾而逝。联语即是此翁长寿经验的总结。

上联的“福”,从理论概念上讲,指幸福、福气。凡官贵寿考、康健安宁、吉福如意、全备圆满皆谓之福。其实,幸福、福气与人们的心理感受有关,而与财富、地位、权势等并无直接关系。年届耄耋的清代养生家曹庭栋曾说:“寿为五福之首,既得称老,亦可云寿。更复食饱衣暖,优游杖履,其获福亦厚矣。人世间境遇何常,进一步想,终无尽时:退一步想,自有余乐。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上联是说,任何时候,只要自己感到幸福或满意,就是享福。如唐伯虎《感怀》诗所言:“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下联的“清闲”,即清静悠闲。“仙”,指神话中超脱尘世而长生不老的人。东晋葛洪《抱朴子》有言:“我命在我不在天”“老而不死曰仙”。如何成仙?明代刘荣嗣说:“以书作声歌,以古人当朋友,以节劳减食当医药,此亦尘世修仙之诀矣。”石氏根据田姓老者的养生经验概括为七个字:“安宁饱暖即天仙。”知足常乐,心满意足,寿由此而延,福由此而添。这样,得一日悠闲即是享一日天仙之乐。

03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此联是北京潭柘寺弥勒殿的一副楹联。弥勒,梵文音译,意为“慈氏”,人称笑佛。佛经上说他生于南天竺,住在“兜率天”(“兜率”意为知足常乐),弥勒丰硕大耳、笑容可掬、袒胸开怀的形象,源于中国五代后梁岳林寺(今浙江奉化)的布袋和尚。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潭柘山山腰,始建于晋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比元代建大都于北京还早800年,故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广州六榕寺也有与此相同的对联。

这副妙联从弥勒的形象特点着笔,既宣扬佛法教义,又影射人生,暗含哲理,且多少带有修身养性的意味。它告诉人们,为人处事,既要宽容大度,胸怀开朗,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但待人要分寸有当,只“笑世间可笑之人”。

从这些联语中可以悟出,宽容是一种生存智慧,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分从容、自信和超然。在人类社会中,宽容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美德。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人需要对他人的不同之处乃至难容之处做出宽厚容忍的应对。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可以说,宽容是消除人际隔阂、沟通人际情感的法宝;而笑,特别是“慈颜常笑”则是清心的良药。学会宽容,重在培养自己可以容人也可容物的宽阔胸怀。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话虽浪漫,但有现实启迪意义,只有肚里“容”得下,方能嘴上“笑”得出。

04

居家当思求阙翁八本;

处世须慎快意事三端。

这是中国清代文学家王闿运《示蒋霞初》对联。

上联的“求阙翁”即求阙斋主曾国藩。曾氏以“求阙”名斋,即请求别人指出自己的缺陷不足,这也是苏东坡“守骏莫如跛”的意思。“八本”,是曾国藩教子弟的家训,其堂名叫做“八本堂”。即:“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些话对于我们今天修身、齐家、处事仍有借鉴意义。所以上联说,居家过日子应当思考和借鉴求阙翁(曾国藩)的“八本家训”。

下联的“快意”指肆意所欲或称心适意。曾氏对快意之事一向持谨慎态度,尝教子弟“无好快意之事,常存省过之心。” “三端”系曾氏所注重的可泽被后世的“君子之泽”中最值得称道的3个方面。他说:“士大夫之志趣、学术,果有异于人者,则修之于身,式之于家,必将有风流余韵传之子孙,化行乡里,所谓君子之泽也。就其最善者约有三端,曰诗书之泽、礼让之泽、稼穑之泽。”意思是说,士大夫的志趣、学术,果真有超过寻常人的,则可以使自身得到修炼,给家庭树立楷模,必将有风流余韵传给子孙后代,影响乡里,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之泽。君子之泽中约有3个方面最值得称善,即诗书之泽(文化教育)、礼让之泽(礼仪谦让)、稼穑之泽(重视农耕)。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身处世而且影响后世,就需要慎重对待这3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05

怒气伏宽,用宽自然少怒;

劳心喜逸,处逸慎勿忘劳。

此联选自清代石成金《传家宝·联瑾》

上联的“怒气”,指愤怒的情绪。“伏”,通服,指佩服、服气,或指降服、屈服、服从。“宽”,指宽厚,度量宽宏。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惟有德者能以宽服人。”上联意谓愤怒的情绪能被宽阔的胸怀所降服。人生气时,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因此清代养生家曹庭栋说:“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

发怒几乎人人难免,怎样才能少怒和制怒呢?“用宽自然少怒”。所谓用“宽”,首先是要心宽。其次是怒上心头要善于“宽怀自解”。清人胡澹庵《颐人奇谈》收录的一首《西江月》很有意味:“不忍一时有祸,三思百岁无妨。宽怀自解是良方,愤怒伤心染恙。凡是从容修省,何须急躁猖狂。有涵有养寿延长,稳纳一生福量。”

下联的“劳心”,指动脑筋、费心思。“逸”,即安闲、安乐。意谓劳心的人喜欢安闲,“心逸,则日休(欢乐)也。”但劳逸要结合,劳苦与安逸要适度,如果“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下联提醒人们:劳心者固然喜逸、要逸,但处逸忘劳或劳逸过度都是不利于健康的。

06

无贪心,无私心,心存清白真快乐;

不寻事,不怕事,事留余地自逍遥。

这是一副劝诫人们正确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的联语。

上联的“贪心”,即贪得的欲望。“私心”,即为自己打算的念头,或私心妄念。“无私,百智之宗也。”“心底无私天地宽。”而“清白”指品行纯洁,没有污点。苏轼《叶嘉传》:“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也特指廉洁不贪污。《明史·温纯传》:“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上联是说,为人无贪心,无私心,不为外物所诱,“不以感私伤神。”心存清白,廉洁自守,能保持这种高尚人格的人,就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不致有“身被名牵”“心为形役”的苦恼。而快乐则是人的心灵维生素,是生命开出的一朵花。

下联的“不寻事”,即不故意制造事端或找麻烦。“不怕事”,指不怕惹是非或不怕犯错误。苏辙曾云:“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清代申居郧也说:“人该省事,不可怕事。”“余地”,是指言论或行动中留有的可以回旋的空间。下联是说,人做事要有胆有识,敢于担当,既不惹是生非,又不胆小怕事,在处理具体事情上还要讲究策略,注意分寸,留有充分的余地。这样就能进退自由,应付裕如,获得逍遥自在的主动权。这是一种节制适度的平衡,是一种立身达人的智慧。这是启示人们:只要去贪欲之念,弃非分之想,戒浮躁之心,就能自逍遥,真快乐。

07

谈为我辈寻常事;

笑是人间不老方。

此联虽为寻常俗语联,却是休闲养生的至理。

上联的“谈”,即谈天,闲聊。清代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讲到“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时,专门写到“谈”。他说:“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何也?‘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善养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而且是“有道而善谈者”。这位笠翁肯定闲聊是具有养生作用的乐事,无疑是对的,但在寻求闲聊的伙伴上未免有些清高。其实,谈为我辈寻常事,在寻求闲聊的伙伴上也不必局限于高士、文人。南宋长寿诗人陆游的晚年,就一直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农村,“身杂老农间”,常与他们闲聊,同样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充实、快乐而富有情趣。明末清初的金圣叹说得好:“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几个意趣相投的老友在一起话聊,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经常“话聊”不仅能“就乐去苦”,聊走烦恼寂寞,且能舒肝去郁,聊来好心情。通过话聊,还可增进友谊,沟通信息,开拓思路,增长知识。

下联的“笑”,“喜声也”。即显露愉悦的表情,发出欣喜的声音。笑在“七情”中属于喜的情志,“人心喜则志意畅达,饮食多进而不伤血气,冲和而不乏自然,无病而体充身健,安得不寿。”

08

过分求福适以连祸;

安分远祸将自得福。

此联选自清代石成金《联瑾》。

《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文子·微明篇》则进一步指出:“利与害同门,祸与福同邻,非神圣莫之能分。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上联根据祸福倚伏之理,告诫人们求福莫要过分,以至适得其反。何谓福?韩非说:“全寿富贵之谓福。”其实,福是随缘。它只是生命的一种感受,一种人生的体验。它不是让你去企盼没有的东西,只是让你珍惜自己的拥有。

下联出自白居易《咏拙》诗:“以此自安分,虽穷每欣欣。”安分,即是安守本分。下联是上联的补充,说明只有安于本分,保持应有的品德,才能远祸而得福。此联系从明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过分求福,适以速祸;安分速祸,自将得福”演化而来。上下联是说,过分地求福,往往将使祸事突如其来;而对于突如其来的灾祸如安然处之,自然能够逢凶化吉。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3 20:50 , Processed in 0.00813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