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上最强育儿攻略 全在这本“百代家训之祖”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5:12: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史上最强育儿攻略 全在这本“百代家训之祖”里

2019年06月27日 10:11:19
来源:凤凰网国学

《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家训,其蕴含的家教思想远远超出了教育颜氏子孙的范畴,不但在范围上影响全国,而且在时间上影响至今。宋代的学者陈振孙在《直斋书录题解》中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后人称之为“百代家训之祖”。
1、及早施教,少成若天性
《教子》篇首先强调教育子女应该从小开始,越早越好。颜之推认为,在孩子没有出生以前就应该开始教育,也就是胎教。
他提到古代圣王“有胎教之法”,王妃们: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颜氏家训·教子第二》,第8页
这里说到的“胎教”问题,即使用今天的科学知识看来,也是有相当道理的,这一点我们之前已经讲过太任的胎教。
如果说胎教要引起父母的重视,那么孩子出生以后的教育就更应该要用心了。父母一定不要以为孩子懵懂无知,不会说话,就不重视对他们的教育。颜之推说: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颜氏家训·教子第二》,第8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胎儿出生以后,担任“师”和“保”的人,也就是老师和照顾生活的保姆就要跟孩子讲解孝、仁、礼、义等基本道德知识,并引导孩子学习其它知识。颜之推认为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纵然做不到这一点,也应该在婴儿开始懂得看人脸色,懂得喜怒等情感的时候,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他们进行教育,叫他做他就一定得做,叫他不做他就一定不能做。只有这样,等孩子长大以后,就可以减少被父母、长辈责骂、鞭打。

事实上,孩子出生以后,马上开始了感知、认识世界的历程,像海绵吸水一样,他时时刻刻都在吸收、学习,他们学习和吸收知识的速度远远超过成年人,简直可以用“贪婪”来形容,正因为这样,对孩子的教育越早开始越好。
颜之推引用孔子的话说: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好的品德一半是天赋,一半就靠少年养成。好的习惯更是需要在青少年时代加以培养,一旦在这个时期养成了坏习惯,长大后就很难改过来。
颜之推接着还引用了当时的一句俗语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这就是说,妻子的教育是从嫁过来的时候才开始,孩子的教育则要从婴儿时代开始。为什么妻子的教育要从嫁过来的时候开始呢?因为在传统社会,妻子刚嫁过来的时候,一般只有十五六岁,又没有依靠,在家里基本没有地位,因此要在夫家站稳脚跟,就必须虚心接受丈夫和公公、婆婆的指点、教育才行,这个时候教育最起作用,最容易被接受。为什么教孩子要从婴儿时代开始呢?这是因为孩子刚生下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一切都是一张白纸,这个时候教他们什么,他们就能学到什么。
“教儿婴孩”,“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14个字,现在所有父母依然可以视为座右铭。

颜之推接着以自己为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110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以后,精力、心思都容易分散。因此,必须重视早期教育,切勿错失良机。他回忆了自己的学习经历,说: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110页
尽管颜之推非常强调教育要及早,但是万一因为种种原因在年少时没能好好读书,是不是就应当放弃读书呢?颜之推说:
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110页

颜之推接着举了很多古人的例子,他说:
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110页
在颜之推看来,孔子、曾子、荀子、曹操、公孙弘等人,有的是从小到老学的,有的是年龄比较大才开始学习,但终于有成就的。他总结说: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110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时候好学,就像旭日东升时放出的光芒;到老来才开始学习,虽然好像手持蜡烛在黑夜里行走,但还是比那种闭着眼晴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强多了。
2、家教从严,不能溺爱
《教子篇》中提出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是教子要从严,不能只爱不教,更不能溺爱。他说: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颜氏家训·教子第二》,第8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有些父母,对子女不进行教育,而只是一味宠爱,这是不行的。他又说: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颜氏家训·教子第二》,第8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父母的既威严又慈爱,那么子女就会有敬畏之心,并由此产生孝心。
应该说,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出自一种天性,甚至可以说是连动物都具有的本能,因为这是任何一个物种要延续自身的生命都必须具备的本性。一只母狗生了一群小狗,当陌生人走近,它就会龇牙咧嘴地发出恐吓的叫声,生怕自己的小狗受到伤害。现在我们家长即便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也本能地知道疼爱自己的子女,正所谓“虎毒不食子”。

然而,对子女要严加管教却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的,或者能做得到的,因为这需要更高的理性,更长远的目光。孩子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成才,但有些父母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是担心孩子受了委屈,受了苦,不忍心看孩子受眼前之苦,该骂不骂,该打不打。颜之推说这是:
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颜氏家训·教子第二》,第9页
尽管我们不赞成体罚和打骂孩子,但是也应该看到,有的一部分父母溺爱、放纵自己的子女,甚至失去了最起码的是非准则,确实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颜之推说: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颜氏家训·教子第二》,第9页
父母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不懂得是非,以为只要他自己认可的,就一定是对的。等到他们长大了,习惯已经养成,再来管教就很难改变了。

如果真到了这个时候,父母的责骂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导致父子之间产生怨恨,甚至可能会养出一些逆子、败家子,颜之推说:
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颜氏家训·教子第二》,第9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等到孩子懂事以后,还以为他们所要做的事都是对的,人家都要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了,这个时候父母才去管教、制止他们,即使用鞭抽,用棍打,无论怎么严厉,即便是把他们打死了,也难以树立父母的威信。这种家教的结果是父母对孩子的不满一天天增加,子女对父母的怨恨也是越来越深,不但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孩子长大后也难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颜之推在《教子》篇中列举父母宠爱琅琊王的例子来说明纵子不教,必成后患的例子,他说: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尝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询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颜氏家训·教子第二》,第12-13页
父母的溺爱让琅琊王死无葬身之地,这不能说不是悲剧。
如果说琅琊王的死,除了父母的溺爱之外,还与激烈的宫廷争斗有密切的关联的话,那么《颜氏家训》所说的梁学士的死则与他父亲的教育有更直接的关系。《颜氏家训》记: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颜氏家训·教子第二》,第10页
颜之推再次通过梁学士的悲惨结局为例子,来说明父母对孩子太过宠爱,反而可能会害了他们,严加管教才是真正的、长远的爱。

颜之推又以王僧辩为例,从正面说明对孩子严加管教的意义。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颜氏家训·教子第二》,第10页
尽管中华传统家教一直强调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作用。一般而言,父亲一般比较理性,社会经验也相对较为丰富,对孩子管教往往会比母亲严格一些,因此,平时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而母亲则不同,因为孩子是她们“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所以天下的母亲几乎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这是天性。因此,平时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然而,母爱如果缺乏理性的制衡,往往比较容易流为没有原则的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3、父子相处,不可狎与简
《教子篇》中提出的第三个重要观点是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时候,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亲密。他说: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颜氏家训·教子第二》,第1页
在这句话中,“狎”是“亲昵,亲爱得没有分寸,没有规矩”的意思。“简”是“怠慢,不周到,不细致”的意思。
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中,父子之间首先是一种尊卑的关系,这种关系永远不可能颠倒,连君臣关系也是仿照父子关系建立的,所以叫“君父”“臣子”,这个尊卑必须严格遵守,否则整个社会都会乱套。所以父子之间再亲密,也不可以没有分寸、没有规矩。父母和子女保持一定距离,只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并不是说对子女不要慈爱,或子女对父母不要孝顺,而是强调慈爱与孝顺都要在承认尊卑上下的基础上进行,只要不破坏这个基础,慈爱与孝顺就越周到越好。
颜之推既提醒做父母的要跟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又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要做到慈孝,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现在的父母常常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不好,要么就是跟子女太亲密,不注意尊卑,缺乏应有的距离与礼节;要么就是漫不经心,关心不够,甚至放任不管。

4、多子多孙,平等对待
《教子篇》中提出的第四个重要观点是多子多孙时,一定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一定不要偏爱其中的任何一个孩子。他说: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颜氏家训·教子第二》,第14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古至今,家长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确实很少有能做到对每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都能做到不多不少平均分配,这其中就有很大的弊端。
天资好的孩子自然有值得父母喜爱的地方,天资差一点的孩子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关心爱护。如果偏爱某个孩子,表面上是对他好些,给他更好的条件和便利,但从长远来看,其实可能会害了他。

5、关注人格,以身作则
《教子篇》中提出的第五个重要观点是父母应该关注子女的人格养成,而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自我修养。
他在《教子》篇最后一段讲了一个故事: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颜氏家训·教子第二》,第15页
讲完这个故事后,颜之推非常感慨地说:

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故曹为之。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教育子女的方法真奇怪啊,如果用这种歪门邪道教育子女,就是能让子女当到部长、总理,自己也不愿意让他们走这条路。
《颜氏家训》的《治家》篇还再次提出父母的身教对子女的影响。《治家》篇第一段说: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颜氏家训·治家第五》,第32页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所谓教育感化,是从上面推行到下面,由前人延续到后人的。因此,如果父亲不慈爱,儿子就不会孝顺;兄长不友爱,弟弟就不会恭敬;丈夫违背道义,妻子就不会顺从。如果父亲慈爱而儿子忤逆,兄长友爱而弟弟倨傲,丈夫不违背道义而妻子刁横,这样的人是天生的恶人,只有用刑罚、杀戮来使他们畏惧,而不是训诫引导能改变得了的。

颜之推在这里首先提到,家庭的管理教育就是要在家庭里形成“风化”。“风”在这里是指风气、家风、门风,是一个家庭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化”就是教化、教育。“风”与“化”都含有“上”对“下”的影响与教育的意思。由长辈的言行带动、影响晚辈。所以,在管理家庭时,包括父母在内的长辈是关键,长辈要给晚辈做出榜样。

正如颜之推所批评的,我们现在的父母个个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孙发达,但是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一些目光短谈的父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一时的权势,总想走捷径,甚至不择手段,忽视他们的性格、心理、情绪、人际交往、抗压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而不知道教育子女的根本原则是要让他们走正道,让他们做堂堂正正的人。
做一个君子还是做一个小人,或者说,做一个好人还是做一个坏人,对于子女的一生至关重要,而在这一点上,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
原标题:史上最强育儿攻略
来 源:微信公众号“岳麓书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18:16 , Processed in 0.00959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