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楼阁之鹳雀楼:凌空白日三千丈 拔地黄河第一楼
2020-03-19 23:03
![]()
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唐朝李瀚有《河中鹳雀楼集序》云:“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唐世诸公多有题咏。历宋至金明昌时尚存。有河中府录事李逵书楼额。”元代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公元1272年)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戌寅,按事此州,获登故基,徙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旧志云:“明初时,故址尚可按,后尽泯灭,或欲存其迹,以西城楼寄名曰鹳雀”。 约557-571年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蒲州,始建鹳雀楼。约704年前后唐朝才子王之涣游蒲州,登上鹳雀楼,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朽名篇,为颧雀楼添光溢彩,千百年来在民间传颂。除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之外,还有大量描写鹳雀楼风光的诗和对联,都很出色,现摘抄如后,让大家一睹为快。 附: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崔邠登鹳雀楼 唐 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登鹳雀楼 作者: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有关鹳雀楼的几副对联 一、鹳雀楼坐东面西,正对黄河,一楼西门楹柱楹联: 凌空白日三千丈; 拔地黄河第一楼。 二、一楼西门楹联: 五峰列嶂,九曲抱关,想它鹳雀栖身,定是沉迷此景; 三省闻鸡,四围眺胜,问尔黄河转首,莫非留恋斯楼? 三、一楼南门楹联: 十万里楼台再穷远目,重看了依山白日,入海黄河,自成天地神游,胜迹无边开朗抱; 五千年风月一寄高怀,更惹来酒胆诗肠,文心画手,并作春秋畅想,豪情旷古起雄篇。 四、一楼北门楹联: 俯瞰黄河,脉流九曲,膏泽八荒,浪奔万里,涛叠百重,浩浩然,胸次顿开何倜傥; 仰瞻灵岫,峰险千寻,气雄五老,岚秀十洲,嶂奇三省,巍巍者,脊梁劲挺自峥嵘。 五、一楼东门楹联: 旧事已沉湮,惟存绝唱新声,伴九曲黄河,同驰万里; 名楼重耸峙,正好抒怀纵目,引五洲俊彦,更上一层。 六、一楼厅柱楹联: 襟星月而披风雨,控秦晋而凌覆载,华夏立雄威,且矫矫西行,我欲登楼追落日; 借诗文以傲古今,铭盛衰以鉴春秋,山川生壮慨,问滔滔东去,谁曾击柱俯黄河? 七、四楼厅柱悬挂两副楹联,一副是: 一览兼收三省景, 再登可赏四时春。 另一副是: 正匝地云迷,一水黄分千里绿; 绕满天诗梦,层楼高拱万峰雄。 八、六层为顶层,楹联较多,西门楹联: 大河奔海,斜日恋山,妙景宜从高处赏; 千古奇观,五言绝唱,名楼长借好诗传。 九、六楼北门楹联: 一楼隆地表,看水接云山,铁牛已自犁沧海; 千古擅名区,任风熏盐海,白日依然偎远山。 十、六楼东门楹联: 唐宋重文章,自司马光前,范水模山惟子厚; 河楼留胜迹,问王之焕后,登高临远更何人? 十一、六楼南门楹联: 何必再题诗,有名句千秋,举酒自应多感慨; 已然皆放眼,看黄河万里,登楼犹可拓襟怀。 十二、六楼厅内舞台楹联: 登楼弹月,兰雪堂除,西望长安千古地; 把酒吟风,杏花村渡,中流永济一方天。 十三、六楼厅内西壁楹联: 立中州而挽两京,握雍豫之枢,风气云凝拥雀阁; 依古渡以连三省,占河山之胜,人文霞蔚壮尧都。 十四、 登楼邀鹳雀,欣槛外天晴,到眼来无非是白日依山,黄河入海。 把酒共烟霞,喜座中客满,赏心处莫过如清风拂面,朗月当怀。 十五、 旧事已沉湮,惟存绝唱新声,伴九曲黄河,同驰万里; 名楼重耸峙,正好抒怀纵目,引五洲俊彦,更上一层。 (作者:熊伯光)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