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才无双,为官却遭人唾骂,王安石缘何被称作“古今第一小人”? 2020-05-20 22:26
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赋诗作文的能力毋庸置疑,本该因文采流芳后世的大文学家,却因一场失败的变法导致其身后名毁誉参半,杨慎甚至将其指为“古今第一小人”,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也认为,王安石对朝廷的危害无人能出其右,比蔡京这类大名鼎鼎的奸臣危害更大。 ![]()
近一千年来,为何诸多学者都对王安石抱有批判、否定的立场?王安石变法因何失败,有有何危害? 宋神宗即位的第三年,时任宰相的王安石在皇帝的支持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改革内容十分广博:在财政方面有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保甲法、置将法、保马法等。此后,又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 ![]()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当然是为了改变朝廷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巩固皇权,维持社会稳定。在新法施行的十五年间,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只是,也因为这场变法,王安石走向了“孤家寡人”的道路。法令颁布不久后,围绕变法,朝堂上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激烈论辩。许多与王安石意见不和的官员被迫离开朝廷,欧阳修、司马光等曾经与王安石交好的名人也因他执意变法,不听规劝而渐渐远离,到最后,甚至连王安石的亲弟弟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
变法的阻力,也不仅仅来自利益被触动的保守派群体。王安石本意想要保护的农民阶层,也对新法积怨深重。青苗法规定,农民可以向朝廷借贷,以此避免地方豪强借由借贷剥削农民。然而,法令到了地方上,须有当地官员执行。部分官员为了自身利益,频频耍弄小动作,朝廷的借贷利率比起民间借贷甚至更高出数倍,再加上手续繁琐,各个关节都需要支付好处来“疏通”,这使得农民的负担比以前更重。 熙宁七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上书废除新法,王安石却固执己见,认为天灾无可避免。郑侠绘制流民图献给神宗,力谏罢相。四月,王安石的宰相职务被罢免。 ![]()
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做官却遭人非议。“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做相公”,为变法呕心沥血的王安石最终失败了,更被后世斥为小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他,最终因为对社会缺乏周全的认知,而背负千年骂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