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晏殊:大宋神童,太平宰相,盛世词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16:31: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晏殊:大宋神童,太平宰相,盛世词家                                                         2021-02-06 07:00                    
                          

在古代文学史上,我们熟知的那些作者大抵是不幸的,仙人般潇洒不羁的李白,在安史之乱中险遭杀身之祸,杜甫则穷尽一生都在孤苦漂泊,苏轼更是自嘲人生功绩只在三处谪贬之地,至于英年早逝的王勃,客死蛮荒的柳宗元,跌入囚牢的李煜,奉旨填词的柳永,国破家亡的李清照,拍遍栏杆的辛弃疾……凡是此例,不胜枚举。

他们或罹逢国难,或仕途不畅,或穷困潦倒,或知音难觅,怀才一身不能遇,壮志一生亦难酬。而晏殊,却完美地避开了种种不幸,有钱,有权,有才,有名,实在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官至宰相,富贵加身,煊赫一时;在文学史上,他的词上继南唐、“花间”遗韵,下开北宋婉约之风,承上启下,贡献极大。为政为文,皆为翘楚,着实令人羡慕。

一.为政,宦海沉浮,“太平宰相”

《宋史》载,晏殊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好学,7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

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他小小年纪却沉稳冷静,“神气不慑”,下笔如神,一气呵成。皇帝便嘉奖赐他同进士出身。

之后两日,复试诗、赋、论时,他上奏说自己曾经练习过上面这些题目,请重新出题。他的这份才气与真诚着实打动了皇帝,被授予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一跃成为年龄最小的朝廷干部。

后来他历任太常寺丞、太子舍人、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在仁宗一朝还为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官至宰相,兼管文武,晏殊就这样一步步登上了天下文人入仕为官的顶峰。

仁宗即位时年纪尚轻,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为避免窥权动乱,他奋力建言太后垂帘听政,迅速肃清了朝政。太后拜谒太庙,要穿上衮服,他用《周官》所言力阻此事,缓和了太后与皇帝的矛盾。

西夏来侵,宋军屡战屡败,他建议撤消内臣监军、招募训练弓箭手、清理宫中财物资助边关、追回侵占物资充实国库,种种措施得到仁宗的认可与执行后,宋军很快扭转战局,平定了西夏来势汹汹的进犯。

他在地方时,注重教育,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讲学,培养人才,“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慧眼识才,知人善任,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宋祁、韩琦、富弼、欧阳修等,或是他门下学生,或是经他举荐,终得充当要职,平步青云。

为官为相,晏殊展现出了远见卓识的智慧,当机立断的果敢,上得皇帝重用,中得同僚瞻首,下得后辈追随,周旋官场数十载,能够得享权贵,优游自在,直至全身而退,实在令人艳羡。

然而这顺利中,也有些许波澜。晏殊一生被贬三次。一次是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昭应宫苛待侍从,被贬至应天府;一次是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被贬知亳州、陈州;一次是庆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颍州。

但都很快被重新起用,委以重任,晚年被仁宗亲留身边,最终病逝在京。仁宗亲自去祭奠,为他停朝两日,赠他司空官爵,赐他 “元献”谥号,可谓礼遇有加。

可见,宦海虽偶有沉浮,但多数时候他身居高位、权柄在握,实在担得起“盛世达官”、“太平宰相”的称号,比起历史上其他仕途不顺诸如前朝柳宗元、同期柳三变、后辈苏东坡等人不知好上几倍,无怪欧阳修称他一句“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二.作词,承上启下,宰相词人

北宋时文坛星光璀璨,熠熠生辉。而晏殊能在“背诵并默写全文”天团中勇站第一梯队,除了提携一众后辈外,自身文学功底亦是不容小觑。他能诗善文,辞章典丽,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他最为人熟知的,便是那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他为官时也喜酒宴,好热闹,“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但他的词作中却少有错金镂玉的雕琢之语,就像他本人,优渥富贵丛中过,却带着些“片叶不沾身”的洒脱,总能从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中抬起眼来,去看天际、云端、微雨、飞燕、溶溶的月、淡淡的风、开满梨花的院落,飘满柳絮的池塘……天气与景象,多构成他抒情的主体。

他极喜爱与他同为宰相的冯延巳的词风,清丽中亦有情蕴,绝非“画屏金鹧鸪”般堆砌辞藻,美则美矣,全无生气。他词作多偏伤感,但不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痛彻心扉的悲哀,“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义愤填膺的失望,他的感伤总带一股雍容和贵气。

他也追忆过去,感慨离别,“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也迷惘现在,不知所措,“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但他并不悲哀,只是有些“无可奈何”。

知道今日归来的燕与当时何其相似,知道今日的天气亭台与之前并无差别,然而,那日的夕阳落下便不会再来,那日的花朵落去便不会再开,那日陪在身边的人也已然不在。

良辰如昨,美景依旧,却终究物是人非。聪颖如他,明白世间十事九难全的道理,看破此生终将寂寂的命运,没有嘶吼,没有痛哭,只是很有些“无可奈何”,摇摇头,微微笑,继续醉卧酒边,流连芳丛。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纵然生逢盛世、仕途顺遂如他,也会在某些瞬间感慨人生苦短,怀念某个曾经陪伴在侧的身影。“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然而,“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感慨过后,怀念过后,点到即止。他依然向前看,珍惜当下,怜取眼前。

之前那点惆怅,如春风吹皱的一池涟漪,真实存在,却渐变淡然。仿佛在月光下看珍珠玉石时周边泛出的那一抹光晕,浅淡,温和,真实,又缥缈。后人评价他的《珠玉词》“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实在很符合孔子“哀而不伤”的标准了。

说他承上,是说词风沿袭南唐冯延巳、西蜀“花间派”韦庄清丽典雅的风格,说他启下,是说他“倚声家之初祖”“导宋词之先路者”。词作上受他影响的人很多,同时期的张先、欧阳修,儿子晏几道,以及日后那些大家们的婉约词作里,都会寻到晏殊的影子。

纵观晏殊一生,少年得意,中年富贵,晚年平安,为官至宰,为词称王,偶有小风浪,整体来说可算顺遂平安。北宋王朝人才济济,独他活成了非比寻常的成功典范,珠玉般温润又圆满的一生,令后人满怀憧憬,心驰神往。

作者:明格格,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16:24 , Processed in 0.0077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