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诗词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14:33: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论诗词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2020-04-10 17:53                    

竹枝词是什么?
为什么是诗词界的奇葩?
为什么叫做「竹枝」?
它为什么数量众多?
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它吧~
竹枝词的起源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它的起源是古代巴蜀间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并以鼓和短笛伴奏。唐代刘禹锡将这些民歌编撰成为诗体。
刘禹锡在学习民歌时,最常接触的是「竹枝」与「杨柳枝」,便将他所写的类七言绝句体式歌词冠名为「竹枝词」。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了三类,一类是由他人搜集整理的民间歌谣,第二类是由文人融汇竹枝词精华而创作出的浓郁民歌色彩诗歌,三类则是直接借由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
所以,有些标题为「杂咏」、「风土吟」、「杂事诗」的七绝,实际上也是竹枝词。

诗友们最熟悉的竹枝词
想必是它开宗鼻祖刘禹锡的这两首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初恋少女,在杨柳青青的春日里听到情郎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正如这首诗一样,多白描、少典故,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都是竹枝词的特点。

刘禹锡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怀乡幽思。这时的他备受贬谪,伤心失意实属正常,江雨即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竹枝词,更能表现出诗人思想而不得归,心怀远志而不得用的心情。
竹枝词的特点
可以说,竹枝词是传统诗词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歌而来,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正如屈原的《九歌》,刘禹锡从巴蜀当地的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为雅趣,让竹枝词流芳百世。
正因来自于民歌,竹枝词不太讲究平仄粘对,更常用日常生活中的景色作为比喻,并且还吸收了民歌喜欢用同音通假字作为隐喻的特点,就比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中的「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晴」也是「情」。
因为有着创作简单、风格日常等特点,竹枝词在清末时大约留存了十万余首,超过了历代其他诗词的总量

不仅刘禹锡
白居易、苏轼、郑燮等诗人
也都创作过竹枝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2 06:11 , Processed in 0.00893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