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不到55块钱,毛润之就成了同学佩服的“时事通”? 2021-06-15 16:11
明朝顾宪成撰有一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只不过,他所处的时代,家事国事多而天下事少,数百年之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传》有写: 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看来,他并非只花了不到55块钱,就成了同学们佩服的时事通,且还做了很多事。 其一、不动笔墨不看书。 这是从老师徐特立那学来的。 好记性不好烂笔头,边看边写,才能加强记忆。 人之灵感,转瞬即逝,读到某处,突生想法,若不记下,数秒之后,很可能就再也记不起来了。 他少时所读,乃是私塾,多教四书五经,对于地理,几无触及,小小的韶山冲加上外婆家的唐家圫,就是他的活动范围。 大不了再登韶峰,远眺湘中大地,目力所及,亦不过几十里。 他从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之后,在省图书馆自修,“在这个图书馆第一次看到那里墙上挂着的一张世界大地图,那是每天经过时都要看到的。他才知道世界原来是多么大,中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湘潭县在地图上根本没有。这个发现,对于一个走出乡关才一年多的知识青年来说,感受该是多么新鲜和强烈!” 不论读研读历史还是纵观时事,地图,都是少不了的。 毕竟,那时的小学初中,不像现在,有系统的地理课。 其二、读书看报要多思考。 思考到底什么意思? 难道不是每个人都会思考吗? 其实未必。 如果思考真那么容易,怎么会有人云亦云? 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随便就被带了节奏? 怎么会被人卖了帮数钞票,还觉得自己挺牛?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并非人人有。 就是不会思考嘛。 思考是一项进阶技能。 它是在掌握大量资料基础上,通过归纳、发散、演绎等方法,得出不同于即有结论的过程。 比如,那时关心大事者,皆知日本对中国的野心,但是否人人都晓得: 大隈阁(大隈重信内阁)有动摇之说,然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 ![]() (清朝留日学生) 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 在这封写于1916年7月25日,给好友萧子升的信里,他还判断: 十年之后,中国兴会稽之师,彼则仗同袍之义,吾攻其陆,彼攻其海…… 虽然时间早了点,但二战中美合作抗击日本,却成为事实…… 其三、为人要敢发议论。 俗话讲,事到口边想三遍,决定什么都不说,这就是聪明人。 可若人人如此,满世界都是聪明人,人类社会还能发展到今天? 古来敢于进言敢于请命的忠臣志士,或遭一时之难,终成榜样标杆; 那些唯上命是从,明明晓得要坏大事,甚至还推波助澜者,哪个不被钉上耻辱柱? 他和同学谈时事,为何充满激情?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看得多吗? 难道不是因为他思考得多,敢于发表意见,能吐人之所未想,或者想到但不知如何表达的那些话吗—— 正如他在另一封信里,提到湘督汤芗铭被迫逃离,很多人觉得大妙,但他认为,汤在湖南是很有成绩的,且新来的那些人,比老汤还可恶呢…… 何谓激情,至少得能振臂一呼吧? 声若游丝,目无炬光,哪怕你说得再有理,再新颖,又有谁听呢? 思考加表达,才是真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