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球都在使用字母,为何中国能够保住独有的汉字?西方人永远不懂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05:24: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全球都在使用字母,为何中国能够保住独有的汉字?西方人永远不懂                                                         2022-06-17 10:29                                       

               自从15世纪西欧开辟了大航海时代,西方的文化也传入世界各地,随着贸易量的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各大洲的发展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深的无疑就是语言体系了。

随着殖民地发展,英法语就占领了部分非洲、北美以及整个澳洲,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则统治了整个拉丁美洲,拉丁字母,也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字母体系,就连使用了几千年汉字的越南在法国殖民之后也开始走向字母化,而中国同样也受到了拉丁字母的冲击。
就像是我们熟知的汉语拼音方案,就采用了拉丁字母,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还要追溯到“拉丁化新文字运动”,首先掀起这种运动的是苏联,十月革命之后,苏联掀起了一个被列宁称为“东方伟大的革命”的文字拉丁化运动。

由于汉字过于繁琐,苏联远东地区将近有10万人看不懂汉字,莫斯科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中国问题研究所”就开始研究简单、易学的拉丁文字,1929年,第一个中文拉丁化方案产生,并且编写出了《中国拉丁化字母》。
这种语言体系十分通俗,适应现代化科学,采用国际化的拼音文字,但当时由于消息封锁,这套新体系文字只在苏联进行过报道,真正开始传入中国是在1932年才登上了报纸,当时最支持改革汉字的是上海文化界陈望道、胡愈之。

两人先后提出“大众语”并且在上海介绍了拉丁化新文字是扫盲最好的大众语,这个提议得到了鲁迅的大力支持,反对声最高的就是旧时代的封建遗老,虽说遭到了一些反对,但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拉丁化新文字很快在青年学生和青年职工当中推行起来。
这种文化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汉字体系,不过1955年发布的汉语拼音字母的推行,正式规定汉字的地位,虽然采用了简单的拉丁化的拼音,但汉字是作为主体的,为了能够更大程度的扫盲,又推行了汉字简化。

第一次拉丁化常新文字运动也就到此为止了,第二次新文字运动,起源点是因为1946年2月15日美国研发出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80年代左右,计算机开始引入我国,面对密密麻麻的西方字母,中国汉字面临着巨大挑战。
英文字母26个,它们自由组合可以拼出许多不同意思的单词,但汉字太过于繁琐,因此就出现了汉字必须消失舆论,提倡中国文字必须走上字母化道路,以跟上信息化时代,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叫王永明的人“拯救”的汉字。

他在信息化时代还没有完全来临之前,开创了“五笔字型输入法”,这种输入法一度被公认为“中国人打开信息世界的钥匙”,这让提倡改革的专家们一时语塞,汉字传承了几千年之久,它也见证了中国传承,谈何消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2-6-18 05:26:36 |只看该作者

相比英语,汉字有何优势,学者发现汉字还具有超语言功能

相比英语,汉字有何优势,学者发现汉字还具有超语言功能                                                       

2022-06-11 07:30                                       

                  20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仁人志士探寻落后的原因,寻找救国的道路时,一部分人将之归结为汉字,认为汉字太难导致中国教育不行,进而中国落后于西方,于是大文豪鲁迅就曾危言耸听地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发意识到了汉字的价值,对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性。其实,作为从上古唯一传承下来的表意文字,汉字能被使用至少3600年必然有其理由,有其独特的优点。
那么,与英语等表音文字相比,汉字到底有什么优点呢?学者李守奎、王永昌在《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一书中指出:相比英语等表音文字,汉字一些独特的超语言功能,让汉字具有了别样的魅力与价值。

在讲述汉字超语言功能之前,先看一看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现代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认为:“语言与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表现前者”,犹如照片与本人的关系。因此,西方文字观点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这个观点适用于表音文字,却不适用于汉字。
  对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著名学者申小龙(见下图)有过一段论述:“首先汉字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而不是西方语言学理论所谓的“语言符号的符号,即口语的记录工具。汉字是一种独立的表意系统,它以行表意,与思维直接联系,直接反映思维的内部语言代码,而无需通过语音的间隔带。”
也就是说,汉字从来都不是简单地表达语言,最简单的一个道理是古代文言文与口语之差别,因此可以说汉语是独立于汉语的另一个符号系统;同时,汉字以行表意,让汉字可以越过语言这一环节,比如不懂粤语、吴语的却可以和他们笔谈。正因有了这些特点,于是汉字才有了一些超语言的功能,比如以下三个:

首先,很多汉字读音有所改变,但字形意义却没有改变
语言是听觉的语音与意义的结合,表音文字在于记录语音,但语音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其拼写、意义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如今普通英国人很难读懂莎士比亚的作品。与之不同的是,汉字是独立于汉语之外的一套符号系统,重在表意而非表音,即便汉字的读音改变了,但其字形、意义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不妨碍人们继续使用汉字沟通。
3000年前的甲骨文,如果让一个中学生去阅读,大概也能识别一些文字,读懂一些内容。即便中学生不认识某些文字,但通过字形构成,也能大概猜出其代表的意义,比如“猃、狟、獯、猀、猐、狌、犻、猭、猔”等文字,大概能猜出与兽类有关。
同一个汉字,在不同方言区内的读音大不相同,古今读音也有所不同,但汉字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没有改变。因此,粤语、吴语、高淳话等虽然语音大不相同,彼此很难听懂对方说的话,但通过汉字却可以实现彼此的畅通交流。
说到底,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即便“读音”改变了,但“字形”依然可以表达含义,可以通过字形去了解其意义。与之相反的是,英文是“音义”的结合,“读音”改变了之后,就难以了解其意义了。

第二,汉字是历史文化的符号,每个汉字都反映了一段历史文化
艺术源于生活,汉字也源于生活,每一个汉字都与造字时代密切相关,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汉字也会出现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变化,下面以“姜”与“德”为例:
甲骨文中的姜字,结构是上羊下女,本义是指女羌人,学者赵诚先生认为“像女子头上有羊角之形,指从羌族俘虏来的女俘”。由于甲骨文羌字起初是指男羌,并不是族群名称,因此羌人姓氏——姜姓应该是商朝后期才出现的,也就是说上古炎帝不太可能姓姜。在姜与羌的古今字形上,已经反映出了一段历史。
类似的还有锯子,相传是鲁班发明了锯子,但甲骨文“我”、“刖”等字上,就有金属锯子的形状,这就说明锯子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

甲骨文中的德字(见上图),由“彳”与“直”组成,其中“彳”代表行走,“直”字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因此两者合一的意思是“行正、目正”。周代对“德”的标准有了更高要求,金文在下面又加了一个“心”字,于是德字意思就变成了“行正、目正、心正”。在德字古今字形上,反映出了古人对“德”的具体标准。
即便某些东西在商代考古上没有发现,文献上也没有记载,但通过甲骨文的字形,却可以作出一些判断,这就是汉字的第二个超语言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汉字的这种历史符号功能,是表意文字所特有的,英语等表音文字完全不具备。

第三,汉字具有独特的文学美、形体美、艺术美
著名学者饶宗颐指出:“汉字只是部分记音,文字不作言语化,反而结合书画艺术与文学的形文、声文的高度美化,造成汉字这一大树,枝叶葰茂,风华独绝。”
在文学美方面,用汉字可以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以写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可以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优美诗句,但用英文等表音文字就无法写出如此优美的诗句。
在形体美与艺术美方面,表现得就更为直接了,全世界所有文字中,如今唯独汉字(或由汉字演化出的传统日文)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书法。
除此之外,汉字还具有一些超语言功能,比如意象功能,不直接与读音发生联系,正如申小龙所说的“直接反映思维的内部语言代码,无需通过语音的间隔带”;又比如汉字还是民族认同的符号、中华文明传承的基础,这也是中国能够长期维持大一统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从文字就是单纯地记录语言的工具角度来说,文字肯定是越简单、越精确越好,英语字符只有26个字母,表达时能做到精确而简单,显然比文字系统复杂、书写繁难的汉字更有优势。
但如果从记录与传承文化历史的角度来说,汉字无疑更能记录与传承文化,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汉字读音如何变化,汉字都能将历史文化尽量原汁原味的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而英语等表音文字却做不到这一点。
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上述超语言功能之外,汉字对文化历史的记载还非常简约,数千年来汉字总共只有11万个(包括异体字、繁体字等),普通人只要掌握3000字,甚至就能勉强阅读专业论文,但如今英语单词可能已经超过200万个,每年都有不少专业词汇不断被造出,单词数量还在快速膨胀,普通人很难阅读稍微专业一些的论文。
总体来说,相比英语等表音文字,汉字无疑更具优势,这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人传承文明、开启未来的一把金钥匙。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2-6-18 05:30:24 |只看该作者

甲骨文演变至今,汉字究竟是落后于时代,还是最具先进性的文字呢

甲骨文演变至今,汉字究竟是落后于时代,还是最具先进性的文字呢                                                         2022-06-03 14:40                                       

                沧海桑田天下事,闲谈华夏五千年。李师弟和您聊历史,由我大胆猜想,由您小心求证。
在商朝的晚期形成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因为有了甲骨文的存在,我们才可以通过对当时文字的破译来了解更多那个时期的华夏历史。从甲骨文开始,中国的汉字经历了多次演变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而汉字又是不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先进的文字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座城市,位于河南省的安阳。河南省的著名城市众多,你以为安阳这个城市似乎没有洛阳、开封、许昌的名气大,那你就错了。千万不要小看安阳,三国时期它叫邺城是曹魏的王都所在。再向前推到公元前1300年它叫做殷,没错,它就是当初商王朝的国都;正因为如此商朝又被我们称作殷商,所以说起来安阳作为古都的历史远比别的城市更早。
1899年清末时期,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刨地的时候,挖出了一些奇怪的碎片。他们以为这些可能是中药龙骨,也就是一些古代哺乳动物,像是牛啊、鹿啊之类的骨骼化石。于是就将这些碎片卖到了中药铺,刚好有一天一个叫王懿荣的人买到了这些碎片。

这个人是北京的国子监祭酒,对古文字有很深的研究,他发现这些碎片上有像是文字一样的图形;直觉告诉他这可不是一般的东西,很可能是一种比汉代的文字还要古老的文字;于是就开始特别去收集这些碎片,因为这些文字都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这些碎片上的文字就被定名为甲骨文。
王懿荣的发现也拉开了甲骨文研究的序幕,到了1917年的时候,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突破。甚至发现了很多商王朝国王的名字,而且和《史记》中记载的商朝国王顺序一致;出土的地点又刚好就是曾经的殷商国都,于是基本可以证明甲骨文是属于殷商时期的文字了。经过了百余年的挖掘和研究,如今已经出土了15余万块甲骨文碎片,甲骨文也被认定为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古代文字。

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记录符号,是人类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甲骨文也是如此。它的内容主要是占卜记事之类,但从甲骨文开始已经奠定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方向,对最终形成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甲骨文开始,汉字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变化,才有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简体汉字。汉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被广泛使用的意音文字,所谓意音文字又叫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既可以代表语素,又可以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每一个字都有着自身代表的意思和读音,而除去汉字世界上其他还被广泛使用的文字基本都属于表音文字,也就是使用少量的字母来记录语音,从而再记录语言的文字系统。表音文字的字母只代表音节,不代表语素,这就是为什么外国人总是说汉语是最难学的。因为单单是形态各异的汉字就足够把他们搞迷糊了,更何况每个字还都有着不同的多重的意思呢!

虽然甲骨文是现今发现最早的古代汉字,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但说起汉字的起源却可以推断到六千年前。汉字起源的说法也有很多种,像我们比较熟悉的仓颉造字。也有结绳说和八卦说,认为汉字起源于古人的结绳记事或是由八卦演变而成。另外还有刻划说和图画说等等,总之说法各异但却并没有一个完全肯定的真相。
当然这并不影响如今的汉字的地位和作用,汉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还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的衍生文字,甚至像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都曾经以汉字作为主体文字使用,时至今日日文和韩文中仍保留了部分汉字。对于我们华夏子孙而言,汉字更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尤其是那些身处异国的华人,偶然间看到的一个汉字会让人深深吸引,感受到无以言表的亲切。简单的横竖撇捺饱含着太多中国人的情思和乡愁,每一个中国人都是那一撇一捺,都是汉字的魂魄。

有些国外的学者认为汉字有着明显的缺点,甚至可能会导致中华文化在未来的传播中消失。
第一是认为汉字过于繁杂书写和学习时比较困难,会导致未来学习汉字的人不断减少,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导致汉字被历史抛弃。
第二是认为汉字的排序非常困难,使得在智能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对汉字的机器书写打印造成困难,甚至可能需要为了汉字而研制专门的机器;这就会导致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受到一定影响,最后会让中国难以融入世界性的新型文明理念。
第三是认为汉字无法准确表达外来词汇的意思,会使得中国人与外国人出现沟通障碍;在进行交流时产生不利影响难以和世界接轨。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只能说纯粹是杞人忧天了。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中也是紧跟着时代发展和进步的,最早的汉字和现在的汉字很多从结构到意义都有了变化;绝没有停滞不前,建国后的汉字简体化,其实就是对汉字的改革。的确有些繁体字被简体化后,会失去一些原本的意蕴和味道;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简体字,也确实对汉字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无穷的,虽然很多古老的东西会跟不上历史潮流;但汉字是肯定不会被淘汰的,也是不可能被中华民族放弃的,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就拿现在的汉字输入方式为例:我们发明了拼音输入、五笔输入、笔画输入、手写输入等多种不同方式,可以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打字习惯;恐怕其他任何一种文字,也没有汉字输入法这样拥有如此多的方法选择吧。至于第三点,如果说汉字无法准确表达外来词汇的意思,那么其他文字不是同样难以表达汉字的精髓吗?
众所周知,汉字是最讲究意蕴的。汉字的结构和组合之美在唐诗宋词中就可见一斑,使得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艺术品;又有谁敢说哪一种文字能够像汉字一样,既准确表达出意思,读着看着还如此有意境呢?强行要求汉字去为了其他语言服务,本身就是一件不平等的事情!

汉字不但没有落后过时,反而却体现着极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无论是谁,只要熟悉掌握了三千个常用字,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新兴事物如何出现,这些文字都可以将其表述出来。
例如火字和车字都是几千年前就有的字。当近代有了火车之后,我们只需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成了它的名字。只需要根据汉字的本意就能迅速理解词汇的意思,完全不需要再去创造学习掌握新的汉字。汉字所具有的这种灵活性,才是先进文字应该具备的因素。
再以英文举例虽然只有26个字母,但是每当出现新事物表达新意思就只能再去创造新的单词。对比一下汉字中的几个词牛、公牛、母牛、牛奶、牛角、牛犊是不是既有关联性又简明易懂;那么用英文分别怎么表示呢,cattle、bull、cow、milk、horn、calf,仿佛谁和谁都没关联,完全没有规律和逻辑可循。这就导致很多单词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词汇量越来越多,单词的字母数目越来越多。就算是莎士比亚活过来看看现在的英文书只怕也看不懂了吧......究竟哪种文字更先进也就无需多说了!

所以我认为汉字才是最具智慧的文字,甚至可以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不仅仅在古代举足轻重,在当今和未来的中国与世界中,汉字也会发挥其独有的魅力和威力将中华文化延续下去。
古代中华文明中最为独特和神秘的一环,不得不说那就是阴阳五行和周易八卦。有的人认为这些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认为这些属于尖端科学;阴阳五行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周易》和《易经》又是不是一回事呢?
下一回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感谢您阅读。如果喜欢还请您多多关注我们,咱们下一回再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22-6-18 05:32:27 |只看该作者

古老的汉字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基因

本帖最后由 凌云 于 2022-6-18 05:33 编辑

古老的汉字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基因         2022-05-21 07:07                                       
  来源:光明日报

吴王夫差鉴铭文。图片选自《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吴王夫差鉴。图片选自《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李守奎 王永昌 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汉字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对汉字的阐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最早系统说解文字的著作。汉字说解可称是一门大学问,然而时至今日,对汉字的阐释依然掺杂着各种娱乐化、臆测化的不实成分,汉字阐释与汉字文化普及还在摸索的路上。
李守奎、王永昌两位学者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深入精当地解析了常见汉字构形规律,结合新出古文字资料和学术界前沿成果,将甲骨文、铜器铭文、籀文、篆文相互比对,探讨汉字的来龙去脉。将古文字释读、汉字阐释、汉字理论和汉字文化普及融会贯通,有助于拓宽读者对汉字产生、演变的认知。
汉字是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外化,古人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依类象形,通过观察头部、上体、下体的外形、动作创造了很多字。本书作者也是从人体相关联的汉字讲起,从人站着、蹲着、跪着、爬着的各种姿势进行汉字说解,如“人”和“戈”组成“伐”,表示戈穿过人的颈部;“戍”是人侧有兵器“戈”,表示人与兵器共同防守;“企”的本意是踮起脚跟;“大”与“立”是正面而立的人;“仄”是倾斜的人形;“卧”是坐卧休息的象形字,左边是一只立起来的眼睛,右边是一个俯下身子的人。整本书的汉字阐释正是以人为核心,围绕着人的生老病死进行讲解,通过形象生动的阐释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如“包”的本义是包裹着胎儿,“勹”像腹部隆起的孕妇,“巳”像胎儿;“身”像腹部隆起的人,本义是怀孕;“母”是生育后乳房突出的母亲。“育”的本字是“毓”,由母亲、倒子与液滴组成,像母亲生育场景的平面图结构,倒子表示顺产。“免”表示分娩,由分开的双腿和人组成。
作者指出,从女构形表意的文字众多,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古代的女性文化。表示女子安静柔顺的安、如、若、婉;表现女子之美的妙、姝、姣、娴,这些汉字体现着造字时代对女性的审美与价值判断。比如,“处”最初的意义是安静坐着的人,“处女”即是安居的静女,“嫁”与“归”是女人的归宿,“妇”的繁体字“婦”,意为持帚洒扫,从文字上看,处女变为“妇”,最大差别是少了安居的坐具,多了干活的扫帚。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嫉、妒、妨、妄、婪、奸、妾、媿这些从女的汉字流露出对女性的误解与偏见,而与之相反,“力”是男性的代表,“男”是农具与田地的组合,功勋、劝勉、勤劳、强劲这些从“力”的字均表示了对男性的褒奖。作者对此指出,“女”字构形所表达的女性文化观与当代格格不入,但可据此了解那个时代汉字的构形理据。
汉字是历史文化的符号,汉字具有超语言功能,除了记录语言,汉字本身就可以表达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三千年前的古文字记录了古人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作者说解汉字始终注意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贴近先民的真实生活,探求汉字中的古人造字思维与历史文化背景。比如,作者指出,甲骨文“刖”字,断腿的位置有一只手拿着一个带齿的东西,是锯子。把那条腿锯掉,这就是商代的“刖刑”,通过这个字形可以确定,商代一定是有金属锯子的。作者通过追根溯源探求文字形体演变,进而挖掘汉字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
远古时期的艺术精神也在汉字中留有痕迹,作者指出“艺”最初的意义是种植植物,其本字为“埶”,《说文解字》:“埶,种也。从坴、丮,持亟种之。”甲骨文的字形表示劳作的人手持植物种在土里,先秦艺术正是从农耕文化中诞生的。关于乐器的古文字构形往往与其吹奏方式相关,比如“龠”是管乐,甲骨文构形是把竹管捆在一起,上面有个倒过来的“口”,表明这个乐器是用口吹的。“樂”是弦乐的表意字,意为木头上有丝线。“画”在甲骨文中指两种绘画工具,“聿”和“规”,在金文中从聿、从周,“周”是雕刻的“雕”的本字,“雕”本写作“琱”“彫”,“玉”是雕刻的对象,“彡”是雕刻的花纹,可见绘画与雕刻是同源的,而且都是形象艺术。
汉字具备高度的形体美与艺术性,如美国学者福开森认为:“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中国书法的延长。”中国汉字从字体发展方向看,主要是向着简洁、美观的方向发展。作者指出,“人”的古老字形原本是侧立的,有点弓腰驼背的样子,而在字形演变中,“人”慢慢直立起来,这既与人直立行走这一显性形体特征相关,也是出于对文字结构匀称稳当的书写追求。文字形体的演变不仅受语言深层结构制约,更受到文字表层结构演变规律的影响,比如“坐”字,甲骨文“坐”中只有一个跪坐的人形,秦文字为了结构对称,写成两个对坐的人形。“坐”字的表意功能减退,字形却越来越匀称。如作者所言,求美是汉字演变的动力。
汉字是科学的,汉字文化普及一方面需要学术化,另一方面需要通俗化。本书正是兼具了学术性与通俗化。作者李守奎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文字学与古文字领域成果斐然,他多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如“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的构建”“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为了让古老汉字走近更多读者,李守奎教授进行了诸多尝试,他曾出版了《汉字为什么这么美》,在喜马拉雅平台播出了150期文化公开课,还在央视“开讲啦”节目向年轻人传播古文字的神奇魅力。《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即是在这些课堂讲义、音频栏目的基础上形成的,整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汉字真相讲述给大众读者,在传递汉字之美的同时让更多读者对汉字的产生演变具有理性认识,可称是汉字理论阐释和文化普及的一次成功实践。(作者:闫赵玉,系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22-6-18 05:34:31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全世界签订条约都不敢用中文?曾仕强:西方人永远不懂

为什么全世界签订条约都不敢用中文?曾仕强:西方人永远不懂                                                         2022-06-08 16:57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易·系辞下》
文字是一个文明的代表,是记录一个民族历史的最好载体,文字本身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对于无数中国人来说,汉字的地位极其神圣且不可动摇,没看就连流行歌曲都在唱:“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吗?
我们自然认为自己所使用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具有艺术性的文字,并且还会觉得汉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当然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主观看法,从客观上来看,放眼全世界这么多种语言文字,咱们汉字真的有中国人想象的那么优秀吗?

还真有,隔壁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他们的文字在出现表达问题的时候,都是直接取用汉字来进行表述。很多看动漫或日剧的小伙伴们,往往经常能够在镜头中找到许多汉字的痕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字曾经被周围其他国家拿去作为自己文字的创造模板,哪怕时至今日,汉字在其他国家的语言体系中也依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然而汉字这么优秀,汉语也是联合国规定的官方语言之一,但网友们却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各国政府在签订条约的时候为什么大多不考虑使用中文?

如今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和其他国家签订条约时逐渐开始出现了中文的身影;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西方世界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满清、民国,在签订条约的时候也都不会用中文,这是为什么? 曾仕强曾说:“全世界订条约都不敢用中文,为什么?西方人永远不会懂。”不懂什么?不明白中文到底有多复杂多变,不明白中文到底能够拥有多少种不同的解释。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这是源于大航海时代,英国用坚船利炮征服了全世界大量的土地,以此作为殖民地,并在这些土地上输出他们的语言;英国衰落之后新任霸主美国借着两次世界大战崛起,美国其实也曾经是欧洲诸国,尤其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哪怕如今英语分为“美式英语”跟“英式英语”,但说白了这还是同一种语言。

作为大国强国,他们自然会把他们所使用的英语推广到任何权利所辐射的地带;此外,他们每年都会生产大量优秀的英语文娱作品,如小说、游戏、电影等进行文化输出,这些软文化产品也在驱使着全世界人主动自发的学习英语。 目前全世界的英语国家数量众多,他们之间相互签订条约自然会优先选择自己平时最常用的英语;反观汉语,虽然使用的人口众多,但这跟亚洲人口密集有着很大的关系,国际上普遍认可并使用汉语的国家数量却远远比不上使用英语的国家。

汉语本身还存在着表意不明确、用词严谨度低的特征。对于那些不用中文的国家跟地区来说,这是中文的“缺点”;但对善于使用中文的人来说,就明白这到底有多美妙,可以说汉字的延展性是远远大于英文的。 当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时,汉语的这一特征能够赋予文字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能够在精神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汉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艺术感的一门语言;不过也因为这个特征,使得汉语在用于签订合同、契约、条律的时候容易出现各种“玩文字游戏”的情况。

这就容易导致一句话在不同人的眼里可以理解出许多种不同的意思,甚至同一个人反复看一句话两遍都能解读出两种方向迥异的理解。而英语由于严谨度高、表意明确,这门语言在用于文学作品创作时,所蕴含的美感是较弱与汉语的;但在用于科学研究、制定法律、拟定合同方面,英语就显得更加明确。

至于我们国家当年为什么和其他国家签订条约也不用汉语,其主要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一句很著名的话:“弱国无外交”。孱弱的清政府以及只顾着“窝里斗”的民国政府,拿什么跟西方列强叫板?自然人家在谈判桌上用啥语言,咱们就得陪着用什么语言。 随着未来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相信在国际上人们对汉语的认可度也会越来越高。相信届时各个国家在签订合同时,多准备一份汉语版条约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22-6-18 05:36:09 |只看该作者

我国有一个汉字,外国人见到就“不喜欢”,要求文件一律不准使用

            我国有一个汉字,外国人见到就“不喜欢”,要求文件一律不准使用                                                         2022-06-05 09:22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礼记·王制》
中国古代著述中,特别是一些正史当中,对于华夷关系记录,多载于“四夷传”之中。不过到了元代修《宋史》的时候,这种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除了有《蛮夷列传》区分境内少数民族之外,还有《外国列传》来记录外域邻国之间的关系。从此以后,境内民族和境外民族的区分变得清晰了起来。
不过,到了清朝以后,自视甚高的清政府又将“夷”字冠在外国人的身上。不仅如此,还将此字赋予了一定的贬义含义。也正因如此,即便外界已经轰轰烈烈的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仍然认为外国俱是小国,俱是“蛮夷”。不过,外国人他们则认为中国的这个汉字“夷”是对他们的侮辱,因此要求文件上面一律不得以此称呼他们。

汉字的发展
《吕氏春秋·君守》当中记载了汉字起源的一种说法,认为字都是仓颉所作。尽管这种说法在秦汉时期极为流行,但现在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那只是一个带着传奇色彩的传说。
而汉字的发展演变,数千年下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完整的体系。学者认为,这种工作量,必然不是由单独的某个人可以完成的。事实上,从中国早期的甲骨文开始,再到后来的金文,然后是小篆,再接着是隶书等等,一直到今天的楷书,很显然都是经过时间打磨才形成体系的。

当然,对于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自然跟我国的历史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譬如说,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之美,那么在某些字的构造中便可以体现这种思想。如“朝”字,古人如何构造此字呢?其实就是太阳初升尚未高过芳草的顶端,月亮尚未落尽之时。如此结合起来,便是“朝”。
再譬如,外国人极其讨厌的“夷”字。一开始,当然也没有后来的字义。这个字最早出现于金文当中,从这个字的构造来看,基本上可以看作“大”和“弓”的结合。而当时古人对东方部族的人认知就限于此,所以就用“夷”来代指善使弓箭的他们。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字的含义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才渐渐地有了现在的字义。
“夷”字
尽管“夷”字一开始代指东方部族,但“夷”字本身就很形象的表示了一个人手持弓箭的样子,因此也被赋予了诛灭、平定之类的含义。因而,《说文解字》中,对“夷”的解释是“平”的意思。
有了这样的含义之后,和“夷”字组成的词语便也丰富了起来。譬如说,在史料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某某帝王于某年某日夷定天下的字样。发展到后来,这个字自然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比如说,“夷”特指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但历朝历代,不论是帝王统治者还是文武百官,都自认为中原地大物博,远远不是番邦可以比拟的。因此,对于外民有了一个蔑称,那就是“夷民”、“蛮夷”。当然,其中的含义就是“未开化”的野人。
尤其是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已经穷途末路之时,他们仍旧抱有高高在上的态度,以“蛮夷”之意特指外国人。尽管“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夷”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但这种代指仍旧流传了下去。

结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时,英国人就特意提出了一点要求:但凡是公文,无论是什么情况下,在提及大英国的官民时,都不得书写“夷”字。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夷”字的含义即便是国人,也不一定完全清楚,那么英国人又是如何知道这个字是带有贬义的呢?

翻译问题
签订《中英天津条约》时,英国人特意加了条款,让清政府的公文中一律不得用“夷”来称呼他们。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英国人知道“夷”字是对他们的一种蔑称,这对于大英帝国,尤其是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大英帝国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
不过,当时英国第二次打败了腐朽无能的清政府,那么高高再上的英国人应该也不屑于去学汉语,更不屑于深入研究汉字的含义吧。那么,英国人又是如何知道“夷”就是对他们的蔑称呢?

其实,主要还是当时的翻译,对“夷”字的翻译直接翻译成了“barbarian”。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呢?在英文中,它的意思就是野蛮人,古代欧洲原始部落那种没有丝毫文化的野蛮人。
还别说,这个翻译还是挺有趣的,但是,人家好歹是胜利者啊。因此,人家正式在签订条约时提出了这个要求,清政府自然是不答应也不行了。于是,在那之后,清政府在各类公文上称呼外国人就不再使用“夷”字了。

到了清政府灭亡,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自然也不会延用清政府时期的说法。因此,“夷”字如果不是特指的话,它的含义便和其他汉字一样,在情况不同时有不同的含义。
结语:
总体来说, 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演变。因为汉字的构造中,有着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有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每一个中国汉字,里面凝聚的都是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内心世界。
因此,汉字就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它们看起来或许不起眼,也不会引起多数人的注意,但深入研究便会发现,它真的是可以用“博大精深”四个字来形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22-6-18 05:38:40 |只看该作者
            清华大学破解战国文物,意外揭开甲骨文百年谜团,难怪找不到夏朝                                                         2022-05-30 11:25                                       
                                       

历史虽然都是过去式,但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是从何而来的,我们是如何发展到如今的地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预示着我们未来的走向。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这是我们有史记载的历史起源。
只是在2008年之前,国外有不少学者都不承认我们国家有夏朝的历史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确切的、夏朝出土的历史文物。不过直到2008年,清华大学拍下战国文物,竟然意外揭开了甲骨文百年谜团,难怪此前我们找不到夏朝。

从小,我们就会被年代表,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也会教育我们“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也就是说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夏朝就是我国历史的开端。
所以我们对于这个论断也是深信不疑的,毕竟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就让我们在心底认定夏朝是千真万确存在过的。
尽管这个朝代的建立始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的传说,距今已经有了4000多年,这也让夏朝的建立带有了一丝丝的神秘色彩。

而外国的部分学者就抓住了这一关键点,认为夏朝只是存在于人们的编纂故事中,是神话传说,并没有真正存在过。毕竟我们当时并没有确切的历史文物能够证明它们就是出自4000多年前的夏朝。
这个问题究竟怎么解决呢?专家们希望通过甲骨文入手。因为甲骨文已经被考证,证实就是商州时期的产物。那么如果从这些文物中考察到夏朝的蛛丝马迹的记载的话,也就能证明夏朝的存在了。

其实甲骨文一开始并没有当做是一种文字,因为这些刻在哺乳动物骨骼上的文字最开始并没有被人们发现,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可以入药的“龙骨”,是一种药材,对于止血很有效,所以它也曾经被当作金创药的药材之一。
只是到了清朝,有一个收藏家发现了“龙骨”上的端倪,后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人们才最终确定这就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上面所刻画的一条条、一道道的“图案”正是当时的文字。

只是专家们研究了甲骨文之后,最终作出了《夏商周年表》,但是还是没有找到夏朝的相关证据。因为甲骨文上并没有记录夏朝的相关信息。
我们知道,商朝作为夏朝之后的朝代,竟然对于前朝的事情只字不提,这好像是非常奇怪的。因为统治者建立一个新的朝代之后,为了凸显自己的正义,自然是要对前朝进行一番指点的。

例如我们能够从武王伐纣的历史记载中看出纣王是多么的昏庸无道,所以武王才能够理所当然、正气凛然的伐纣王。
但是商朝却没有提到夏朝的只言片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虽然商朝的甲骨文中没有提到夏朝,但是却频繁提到过一个词语“西邑”。

“西邑”是什么呢?根据《说文解字》中对于邑字的解释“国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所谓“西邑”就是商朝西边的一个国家。
此外,专家还列出了一些证据。那就是甲骨文本身就不是用来记载历史的,而是用于占卜、祭祀的。远古时期人们的迷信思想还是比较严重的,因为许多稀奇古怪的现象他们无法解释,不得不用神明之说去说服自己。

所以在这些甲骨文上找不到周朝的记载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以我们现有的技术,还有三分之二的甲骨文没有破解,因此很可能还有一些信息我们没有了解到。
那么商朝提到“西邑”的内容又说了什么呢?其实主要就是在防范西邑这个国家对商朝不利,所以才会祭祀、祈祷,这说明商超对于西邑的力量还是比较忌惮的。

说到这里,不少人就已经猜测西邑究竟是不是夏朝了。因为从商朝和西邑之间的敌对关系来看,西邑也很可能就是夏朝。
但是到目前还是没有确凿的证据。直到2008年,在香港,有一位商人在拍卖战国时期的竹简,这引起了清华教授李学勤的注意。

由于秦朝经历了一次焚书坑儒事件,许多重要的史料和文献都被销毁了。不过幸运的是这批战国时期的书简,早早地被埋到了地底下,所以才逃过一劫。
李学勤认为这里面应该有自己想要的历史信息,所以便即刻动身前往香港,想要将这些书简收入囊中。
后来在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的帮助下,这2500余枚竹简直接被捐赠给了清华大学,经过研究之后,终于将这些几千年前的书简上的内容一一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而这其中,也包括夏朝存在的历史证据。其中在《尹诰》中有这样一句话:“尹念天之败西邑夏……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因为夏朝残害百姓、昏庸无比,所以商朝才替天行道,灭了夏朝。
至此,夏朝的谜团才被揭开。原来商朝并不是没有提到过夏朝,原来夏朝是真实存在过的,也为我们留下了可信的历史证据。

虽然我们追寻夏朝的历史遗迹经历了种种困难,但是好在天随人愿,我们最终证实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事实证明,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朝代更迭之间也有着充足的历史证明,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历史资料不断的被发现、被发掘、被破译出来。我们国家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会得到更加确切的证明,这也能够渐渐让那些质疑的人心服口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22-6-18 05:43:07 |只看该作者
            汉语到底有多难学?美国教授:外国人的汉语试卷,中国人都看不懂                                                         2022-06-17 08:50                                       
                                        随着国际化的接轨,英语成了中国人必学的一课,但是现在有不少的网友吐槽英语四六级太难考了,如今中国汉语也走向了世界,2018年11月26日,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监督副局长安佐尔·穆扎耶夫在“圆桌会议”上正式宣布将汉语纳入“高考”。

中国的汉语跟汉字还是有一点点区别的,汉字在7000~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刻画符号,根据《礼记·中庸》载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当时就已经进行了文字统一。
周朝的汉语是用“雅音”作为共同语言,《诗》、《书》、执礼,皆为雅音,到秦朝一统天下才规范了文字,小篆成为了官方文字,但诸侯分天下时,早已经产生了自己的语体,因此在汉语当中就诞生了方言。

在中国有一句话正好可以用来体现地域方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而汉语大致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现代汉语,上古汉语也就是周初时期分封八百诸侯的:“五方之民,语言不通”。
中古汉语是从南北朝至宋朝前期,方言体系也是从在这个时候彻底固定,我们用的现代汉语就是从白话文演变而来,1958年,中国为了能够更好的扫盲,不仅仅简化的汉字,更是发布了《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三者进行拼读之后,可以很好的拼写每个人名、地名,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当中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从而没有走上拉丁化,正是这份独特的魅力,也是吸引了许多外国人。
但是外国人都纷纷吐槽,汉语实在是太难学了,那么汉语到底有多难学呢?DavidMoser(莫大伟)是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学的硕士和博士,他在北京已经生活了25年,并担任了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副院长。

他正是因为痴迷中国汉语才来到中国,他也编写了不少关于汉语的研究的书籍,其中就《十亿人的声音:一场定义现代汉语的斗争》又或是《中文为什么这么难学》中也是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第一是中文的书写系统比字母要复杂很多,英语只是固定的26个字母,但是汉字上、下、左、右字体结构十分繁琐。

第二是中文还有一些形声字,例如鸠,它是“九”和“鸟”组成,分开是一个是数字,一个是动物,但结合在一起就有了不同的意思。
又或是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武”和“信”又是“止戈”“人言”的结合,这种成语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是错误的,这个问题可能连中国人都很难意识到。
DavidMoser的这篇文章也是引起了网友很大的热议,其实他认为汉语难学也很正常,毕竟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更何况汉字发展演变了几千年之久,自然而然也是有着中国的独特魅力。

像是俄罗斯的汉语高考,是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但是仔细看,会发现,我们就跟外国人考中国式英语一样,一脸懵逼。不过从俄罗斯的高考来看,中国汉语成为“国际语”也是迟早的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22-6-18 05:44:31 |只看该作者

汉字有何缺点?诺贝尔奖得主罗素一针见血:中国汉字有三大缺陷

            汉字有何缺点?诺贝尔奖得主罗素一针见血:中国汉字有三大缺陷                                                         2022-06-02 11:53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就,如被评为中国四大发明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四种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带去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中国又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流传到今天的文明,自然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因素。
例如科举,早在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科举这种类似现代社会选拔精英人才的方式,源源不断的国家提供发展的生命力;再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各地的民族相互融合,成为一体,并且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整个民族有统一的思想,不易被舶来品随意改变。
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因素,大家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甚至现在每天我们都在和它打交道,那就是汉字。
汉字作为中国使用了几千年的文字,自然有非常多的优点,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就曾经指出过汉字的三大缺陷,那他具体是指哪三个方面有缺陷呢?

汉字的发展
我们先来看一下汉字发展的历史。汉字作为我们记录语言的方式,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简化等等,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形式。而早在殷商时期的龟甲和兽骨上,考古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
当然,那时候的文字形式肯定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简洁,当时没有系统性文字的殷商王室,大多数都非常迷信鬼神,为了将占卜的结果的记录下来,就在龟甲和兽骨上通过一些特殊的符号来记录。

而后,随着人们的认知水平越来越高,发现复杂的图案和符号越来越难以记录,于是便不断简化文字的笔画和书写方式,让文字的记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现代文字出现之前,还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多种文字风格。
为了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提高文字记录的效率变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文字变得不断简洁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其中有一些文字并不是出于效率而改变,而是出于对“文字美”的这样一种感受而演变出来的,如草书、行书等,看似不拘一格的写字风格,反而产生出了一种别样的美。

罗素指出汉字三大缺陷
说了这么多汉字的优点,并且中国也是唯一流传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汉字就没有成为通行世界的文字?
对于这个问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给出了他的答案。
罗素认为汉字的第一个缺陷就是无法有效地表达外来词汇的意思。众所周知,清朝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隔离与世界之外,那时候的欧美飞速发展,是现在文明的先行者。

而相关的技术毫无疑问也全是来自国外,其中就有大量的专业词汇无法用汉字形象地表达出来,再加上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更加剧了这种现象。
汉字的第二个缺陷就是过于繁琐。这一点确实比较中肯,现在经过我们简化后的简体字已经算笔画很少了,但是依旧有许多字非常难写。
而在简化汉字之前一直用的繁体字就更加复杂了,我们经常看到台剧里面写的字,一个部首笔画之多就已经快让人疯狂了。

而对于那些要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人来说,无数的古代文献、典籍都是用繁体字写得,有些内容还非要用繁体字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这就为汉字的学习和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前期成本,也更加不利于汉字的传播。
在现代社会,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依旧沿用极其复杂的汉字来作为我们日常语言的记录,将会耗费我们极多的时间在书写上。这对学龄前儿童学习文化知识来说会显得非常吃力。只能说,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汉字也在不断改进之中。
而罗素说的第三个汉字的缺陷是什么呢?那就是技术上的缺陷。很多人很疑惑,什么是技术上的缺陷?例如我们想查一个英文单词,是不是拿一本字典,通过26个字母的顺序去查就能很快地查到对应的单词呢,这大大节省了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间。

但是汉字则不同,因为在拼音出现之前,汉字是无法通过特定的规律进行快速查询的,这就导致汉字在排序上就非常复杂,不利于印刷和打印。罗素甚至认为这个缺陷影响了中国快速融入世界,并发展科技。
这第三个缺陷有一定的道理,对比英文的26个字母组成的文字形式,汉字的查找和学习效率确实不高。但是由于中国有着非常多的历史问题影响后世,例如清朝的文字狱和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的汉字的发展。

但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汉字存在的一些缺陷也慢慢被攻克。例如查询慢、效率低就通过拼音的形式,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打印机的技术提升也解决了汉字印刷困难的问题。
而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都开始兴办孔子学院,让越来越多的人都参与到汉字的学习中来,无疑是汉字走向世界的大好消息。

小结: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流传至今的原因非常多。汉字作为流传了几千年的符号,历经无数的发展和演变,才有我们现在使用的这一版本,我们应当为我们的汉字感到骄傲。
尽管汉字在形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如外国文字使用范围来的广泛,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已经有不少国家将汉字作为日常学习的选修课甚至必修课来对待了。相信在未来,汉字也能成为通行世界的文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22-6-18 05:45:46 |只看该作者

汉字文化圈的五个国家为什么没有一个是弱国?

            汉字文化圈的五个国家为什么没有一个是弱国?                                                         2022-05-26 09:50                                       
                                        从古至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承载的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智慧结晶,更是一方土地的历史演变与人文积淀。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最坚固的载体,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成就,从仓颉造字到如今盛行的现代汉语,汉字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然而,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汉字源于中国,但受其影响的却不仅仅只有中国。
如今,世界上将曾经一度使用汉字为本国通用语言的几个国家称为汉字文化圈,而在汉字文化圈中,共有五个国家,分别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
除中国之外,另外四个国家都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它们都是中国的邻国,而且,从某些方面来说,它们无一是弱国。
基于这两个共同点,有人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何汉字文化圈的五个国家都曾是一方强国,这和汉字有什么联系吗,或者说,和汉字背后承载的中华文化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汉字源于中国,承载中华文化
首先,尽管汉字文化圈中有五个国家,但是中国作为其发源地,历史最为悠久,国力也最为强盛。自秦始皇统一六国,汉字经历了从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各种字体的演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只是后来西方工业革命,加速了生产力的革新,而远在东方的中国还沉浸在闭关锁国的美梦之中,这才使得中国的近代史开始落后于世界各国。
然而,即使遭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磨难,凭借着深厚底蕴的中国依然在短期内站了起来,如今的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其综合国力已经位列世界前茅。
而历史上的中国,更是以强盛闻名,唐朝时,甚至有了万国来贺的威名,中国为何能够如此强大,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封建时期的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鼓励耕种,这就为国家的发展积蓄了深厚的力量。

万国来贺
除此以外,封建时期的劳动人民一直拥有着艰苦朴素的精神思想,他们热爱劳动,并且聪明好学,而这都是中华文化中十分宝贵的财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其实质也是凝聚了中华文化中所有优秀的结晶。
可以说,中国的强大是源于优秀的中华文化,而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文明传承的工具,对中国的强大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古时候的中国,为何能够成为世界强国,于制度上,当时属于中国的封建制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于文明上,无论是汉字还是科举,都使得整个中国都在崇尚知识的教化中进步;
于科技,无论是数学,医药,工具,匠人,各行各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在不断有惊才绝艳者冒出,而这绝不仅仅是巧合,于生产力,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生产力水平,放眼世界,无出其右……
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中国的过去曾经有多么辉煌,而汉字作为记载一切的证据,它不仅见证了中国的辉煌,而且还延续了中国的辉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带动了中国的辉煌。

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和中国
除了中国,汉字文化圈中还有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日本和韩国作为亚洲唯二的两个发达国家,其综合实力自然不言而喻。
历史上的日本,最初只是一个弹丸小国,唐朝时,日本派遣谴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学成回国的谴唐使在日本国内将其传扬,其中不仅包括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而且还有汉字,所以,直至今日,日语当中还保留着很多汉字的踪迹。

那么,汉字对日本的发展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首先,毫无疑问,传承到日本国内的中华文化对整个日本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生产力技术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学习中国的先进农具,鼓励百姓断文识字,促进民智的觉醒。
可以说,接受了中华文化熏陶的日本,无论是国力发展还是民族传承方面都有了显而易见的提升。因此,即使近代东方各国遭到了来自西方各国的炮火侵袭,但是日本也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属于自己国家的变革,并且此后迅速走上发达国家的道路。

如此看来,汉字对日本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要想学习一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就要从这个国家的语言开始学起,日本很显然做到了这一点。
而至于韩国,朝鲜,越南,其实其发展历程和日本类似,都是因为在中国繁盛时期受到了来自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并且借助汉字这个载体,充分吸收了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之后结合本国国情,最终成为了一方强国。

尽管,如今的朝鲜和越南连年战火不停,很多人质疑其“非弱国”的身份,其实不然,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朝鲜和越南之所以一直战火不断,可见其军事实力也非同一般,否则是无法承载这样的连年战火的。
其实在历史上,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朝鲜,越南都曾经一度成为过中国的附属国,中国的版图最辽阔时曾经远达俄罗斯。
因此,与其说汉字文化圈的五个国家无一不是弱国,不如说是历史上的中国真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几乎可以傲视群雄。所以,吸收了中华文化精华的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也因此实力大增。
为何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五个国家都不是弱国,用一句中国俗语来说,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强者为伍,又怎会容许自己一直弱小。
汉字是什么,是纽带,它将中国和周围邻国联系起来,它给了其他各国一个了解中国的平台,而那些国家通过这个平台,学习了太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文明和技术,这些文明和技术是几千年来无数的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因此,能够将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国家,又怎会是一个弱国。

中华文化的优秀所在
也许有人会质疑,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如此深远吗?当然有。首先,在工业革命之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决定其国家强弱的就是生产力的水平,而在封建时期,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受制于生产工具的核心。
而中国,根据史料记载,就是生产工具革新最先进的国家,最重要的是,古时候的中国,无论哪朝哪代,几乎都有一种大国胸襟。
就是对于自己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从不遮遮掩掩,这也是为何周围国家都愿意依附与中国的原因,不仅能够得到金钱的支持,而且还有先进的生产工具,这对改善人民生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此之外,东方各国和西方各国不同,因为其特殊的自然气候原因,以中国为首的东方国家在近代之前都是以农耕文明为国家之本。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鼓励百姓重视农耕。

农耕文明
也许在如今很多人看来,农耕代表着种地,种地又有什么发展,但是在古代,土地才是人民之本,在没有如今这种科技水平的背景之下,粮食的多少就能决定国家的强弱。即使是如今,粮食生产依旧是每个国家至关重要的议题。
而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这几个国家,几乎都是以农耕为本,这就决定了他们国家的基本不会轻易动摇,有了粮食作后盾,国家又能弱到哪里去。

朝鲜
就像当今世界的几个被认为是弱国的国家,几乎都是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这不难看出,粮食生产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因此,为何说汉字文化圈的五个国家都并非是弱国,不是巧合,而是确有关联。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在历史长河之中,让周围国家了解到了中国的强盛与繁荣,他们更是借助汉字这个桥梁,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因此,使得它们强大的不是汉字,或者说,不仅仅是汉字,而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它们由此进行变革,之后更是不断奋起,最终才有了属于自己国家的辉煌。
如今,每位中华儿女似乎都有着属于自己中国梦,但是有一个中国梦属于所有中国人,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国爱家,振兴中华,扬帆起航,再现往日的辉煌光景。

中国腾飞
也许,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也曾经迷失和惶惑,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摈弃这些灰色的过往,重新抬头,昂首前行,终有一天,属于我们的中国梦终究会实现。中国,是傲立于世界之林的雄狮,他威严且友善的向世界展示着中华之风。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4 18:16 , Processed in 0.01406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