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瞿秋白那场始于“不敢”的爱情,终谱写了最浪漫的色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25 06:06: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瞿秋白那场始于“不敢”的爱情,终谱写了最浪漫的色调                                                       

2022-06-29 12:47                                       
“他知道我爱他吗?”
“知道。”
“他喜欢我吗?”
“他不敢。”
这是电影《秋之白华》中杨之华向瞿秋白表白时的一组对白,也是电影中最令人感触的一个画面。

百年沧桑,现代人的一句“不敢”不知会招来多少嬉笑,可百年前瞿秋白的这句“不敢”却有着太多太多的情愫。
那个年代,由心出发的自由恋爱,需要鼓起极大的勇气;那个年代,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友人,需要跨越太多的险阻;那个年代,烽火硝烟下的爱情,终究是浪漫而又充满叹息的。
《百炼成钢》中,瞿秋白与杨之华相遇的场面,像极了言情小说里的桥段。
他意气风发地谈论着对时局的看法,那样自信,那样充满魅力。她,就这样被深深地吸引了。

她在工人夜校里给工友们讲课,一段对“工”字的解说,让他深深地记住了这个骨子里有着“顶天立地”傲气的女人。

随后,在1924年5月27日的上海报纸上,三则启示引起了轩然大波:
其一,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
其二,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其三,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如果脱离了时代背景,我相信自己定会吐槽一句:好狗血。
可此时,我绝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我在历史中读到了他们的凄美,读到了那场“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誓言。

这场浪漫,在厚重的历史中不过寥寥数笔,在百年的回望中,不过分分秒秒。但他们之间无声的誓言却在人们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瞿秋白送了杨之华一枚印章,章上面,是瞿秋白亲手刻下的“秋之白华”,四个字浓缩了瞿秋白与杨之华之间的点点滴滴。

杨之华随手把衣服上的扣子剪下来,缝在了瞿秋白的衣领上。
瞿秋白笑笑,“我真是一个生活技能极度匮乏的人,如果没有你在身边,这日子都不知道该怎么过。”

被执行枪决的那一天,瞿秋白特意穿上了那件衣服,用手抚摸着纽扣,像是回到了那天,杨之华为他缝上纽扣的时光。

瞿秋白的这一生,若有愧疚,那一定是对杨之华。正如他写在人生最后的自白《多余的话》里那样:
“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她度过了这十年的生命。是的,我不能没有依傍……因为我许多次对不起我这个亲人,尤其是我的精神上的懦怯,使我对于她也终究没有彻底的坦白,但愿她从此厌恶我,忘记我,使我心安罢。”

然而,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瞿秋白或许还会重复这样的愧疚。因为他的生命,早早地就交到了革命的手上;因为他的生命,不止为了杨之华一人而存在。
清朝有位汉学家说:“一位文人,便无足观。”
但瞿秋白这个文人,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世界观,尽他所能,倾他所有,照亮世界。

刚刚到达莫斯科时,瞿秋白就因旅途劳累和寒冷侵袭而病倒。有一次,他卧床整整一个月,也写了整整一个月。后来,由于病情始终不见好转,瞿秋白才去看医生。
诊断后,医生指着X光片,对瞿秋白说:“你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了,你看,一叶肺已经烂了,你不能再工作了,你现在需要休息,我看你最好回国。”
“不行。医生,告诉我,我还有多少日子。”
“依我看,顶多两三年。”
“足够了,谢谢。”瞿秋白说着便站起身,边穿衣服边往外走。

“谢谢”,是瞿秋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就是那样文质彬彬,让人看不到一丝波澜。
李大钊见到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中文歌词,激动不已,谁想瞿秋白却拉着手风琴,自我陶醉在音乐的力量中。

被撤去党内职务,杨之华为他抱不平。瞿秋白则是伏在案前继续写作,他说:我们的党还年轻,要允许他走些弯路。被批判算得了什么。

宋希濂接到处决瞿秋白的命令,把电报原文拿给瞿秋白看。瞿秋白也只是微微一笑,“知道了,谢谢。”

当然,瞿秋白的“淡”永远不会湮灭他心中浓浓的热血。
瞿秋白曾说,他是文人,不懂得拿枪。当面对敌人偷袭,为了保护战友,瞿秋白毅然地拿起了长枪。
那或许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瞿秋白放下手中的笔,握紧了冷冰冰的枪杆子。

杨之华曾经问过瞿秋白:您明知道革命是会死人的,那您为什么还要参加呢?
瞿秋白忍住对战友离世的悲伤,说道: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为这个黑暗的、不堪的国家,照点亮吧!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意义,为了这点意义,我不惧怕淋漓的鲜血。擦干血迹,继你素质,为革命而战!

他是中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
他是中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风采的第一人;
他是中国完整议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
他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
不过,在瞿秋白的心里,他和他的那些战友一样,都是为革命坚定前行的普通人。

只是,那些曾一起教书的同事们,很多都已阴阳两隔——1933年,中夏在雨花台就义,39岁;31年,蔡和森就义,36岁;30年,代英被害,36岁;28年,警予被害,33岁;27年,太雷在广州起义中阵亡,29岁;楚女被捕,在狱中被害,36岁。
1935年,“轮”到了36岁的瞿秋白。
曾受教过瞿秋白的宋希濂,为表示一点对老师的尊重,送瞿秋白出监房并置办了酒席。
“全园为之寂静,乌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韭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乃言曰:‘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眠为真快乐!’”
这是一位当时的现场记者记录下来的情景。
瞿秋白在荷枪实弹的士兵押送下,神情安详,从容而行。

行至中山公园前的罗汉岭下,瞿秋白看见绿茵茵的草坪,青山环抱,景色宜人,笑道:“此地甚好。”
于是盘腿而坐,面对枪口,微笑饮弹。

这大概是瞿秋白留给历史的最后一张照片,他用这份淡然的微笑,诠释了自己身为革命者的无畏坚定。
“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纵使百年消逝,瞿秋白的这份从容,依旧给人们注入着振奋精神的力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00:40 , Processed in 0.00927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