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布雷,老蒋的首席幕僚,忠诚、廉洁,以文立身,为何选择自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21:12: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陈布雷,老蒋的首席幕僚,忠诚、廉洁,以文立身,为何选择自杀                                                         2022-08-17 18:15                                       

               引言  陈布雷,老蒋的首席幕僚,他忠诚、廉洁,以文立身,被老蒋赞许为“当代完人”、“民国第一文胆”。
然而,他却在1948年的11月13日这一天,于南京的住所自杀。
这篇文章,我就简单聊聊,陈布雷为何选择自杀的原因。

01 “陈布雷”,是笔名,他的原名是叫“陈训恩”,这个出生于浙江慈溪县的男子,凭借着手中的笔杆子,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报界,闯出了名声。
他对当时国内局势的分析和评述,犀利而又切中要害,受到了老蒋的关注。
那时候的老蒋,随着地位和声望的不断攀升,身边着实缺乏一个会写文章的秀才,这时候冒出来的陈布雷,恰好是瞌睡来了送枕头。
为了招揽陈布雷,老蒋表现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逐渐感动了陈布雷,为其捉刀起草了一份《告黄埔同学书》。
此时的陈布雷,还处于闲云野鹤的状态,他的心思仍旧还在报业上,他和老蒋约定,自己还是要回到上海继续办报纸,倘若老蒋那边需要写文章,他人可以过来,或者写好之后寄送过来也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布雷或许也想不到,自己和那个人的关系越发的捆绑得紧。
到了1934年,随着老蒋地位的持续攀升,陈布雷已经不能再当一个闲云野鹤了,不能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老蒋那边有更多的公文和事务需要处理,陈布雷只好放弃自己办报纸的理想,去到浙江,担任教育厅的厅长。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陈布雷已经和蒋家人彻底捆绑在一起了。
随着老蒋地位和名望的攀升,陈布雷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先后担任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
到1947年,陈布雷也走上了仕途的巅峰,担任国策顾问,并代理秘书长,此时的他,无疑是老蒋集团的首席幕僚。
仅从文官而言,陈布雷是名副其实的位列第一文官。
就是这么一个忠诚、廉洁的人,却在1948年的一个冬夜,服药自尽。
陈布雷去世之后,老蒋亲自手书“当代完人”四个字表示哀悼,然而这已经于事无补了。这个自己所倚重的心腹幕僚,却是被老蒋亲自一步步送到了死亡深渊的。
02 关于陈布雷缘何选择自杀这种方式了结人生,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弯弯道道,一个人选择自尽,概括起来无非这两个原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简单的说来,就是:
1、性格使然;
2、时代更替下的无情碾压。
我先来说说第一个原因,也就是陈布雷的性格。
1940年之后的陈布雷,逐渐进入到中枢机构工作,工作上的连轴转,已经让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身体变得清瘦,身体已经处于透支的状态了。
咱来看看他在日记里是如何描述,当时那个状态的:
  数月之间,去旧业而改入公务生活,常觉个性与任务格格不相入……常忽忽不乐。
陈布雷所言的“个性和任务格格不入”,确实很摧残一个文人的精气神。
他是一个传统文人,有着为天地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那股执念,当年在上海办报纸的时候,他是快乐的,因为可以笔随心走,笔端流淌出来的文字,都是自己心中所念、所想。

而如今步入仕途,成为他人幕僚的陈布雷,其书其言都不是自己的思想,只是为了蒋家人做嫁衣罢了。
如他自己在日记里所言:
  余今日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灵魂日渐成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
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之下,身体也越发的孱弱。
抗战时期,陈布雷为老蒋起草文章的时候,还不是如此不堪的状态。那时候,抗战救国、抵御日本是大家一致的出发点。作为一个书生,能以文章报国,于陈布雷而言是很愉快的事。
就陈布雷的性格而言,他也知晓自己不适合走仕途这条路的,他也曾打算,抗战胜利之后就辞官,回到上海接着办报纸。
然而,他仍旧割舍不下老蒋对他的知遇之恩,他一直觉得自己在抗战中能做出贡献,是源于老蒋给他提供的机会和平台。
及至后来,他即使想离开,也没法离开了,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辞去公职后,他没有积蓄让自己存活下去。
在日记里,他是这么书写的:
  我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还不知将住在哪里?如果今天我离开公职,我身边的钱只能够暂时维持三个月的生活。
或许有人不明白,身为一个高官,又是在中枢机构工作多年,为何就没什么积蓄呢?
很简单,和那些同僚们完全不一样,陈布雷是一个廉洁奉公的人,他志不在高官厚禄。处于那种工作环境当中,一来自己没有积蓄,二来也被同僚们所排挤和孤立,也让陈布雷倍感难受。
可以这么说,老蒋,成了陈布雷后期的一个精神支柱,一个活下去的希望。
03 1948年的11月,随着我军在淮海战役中的节节胜利,老蒋那边是一片风雨飘摇,内部人心惶惶。
很多高官都在自谋出路,鲜有人为时局分忧,出言献策。而陈布雷却一心为时局担忧,他越发不满那些同僚的所作所为,面对大厦将倾,那种无力感让他逐渐油尽灯枯。
作为老蒋的心腹幕僚,老蒋对他确实很信赖,也很尊重,但最多的也就只剩下了“尊重”。
陈布雷从来都不是核心利益圈子里的人,他也不是决策圈里的人,他在老蒋的决策当中,起不到什么作用。
老蒋此人,比较刚愎自用,很难听得进别人的意见,陈布雷与其说是一个幕僚,倒不如说只是老蒋意志的一个执行人员而已。
陈布雷当时所处的位置,在我看来,是很尴尬的一个存在,有点像是一个,被人摆在桌面上供起来的饰物;没事的时候小心擦拭,保养,有事的时候再拿出来把玩;或许这样比喻不太恰当吧,但尴尬是相同的。
再加上陈家二女儿陈琏,看清了时代更替的大趋势,毅然选择和父亲分道扬镳的道路。这一点,也成了老蒋和陈布雷之间的一根刺。
陈布雷在选择自尽的前几日,还就时局直谏,言辞过于激烈,惹怒了老蒋,直接挑破了两人之间的那根刺。
气头之上的老蒋,说的话里面,羞辱占了七分,埋汰占了三分,让陈布雷当众挂了面子也就罢了,这语言犹如飞刀一般,直戳心窝子。
1948年11月的一个冬夜,陈布雷选择自杀解脱了自己。
在其去世后,家人整理其遗物时才发现,这个身居高位的人,遗款却只有七百元,存款不过三万元。
在老蒋那个灯红酒绿的集团里,这真是一个鹤立鸡群的存在。
后记 陈布雷,他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官员,是一个理想型的人,身上有着浓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
倘若是在和平年代,陈布雷这种官员,很大可能会成为模范官员的典型,被大书特书的一个形象。
而处于当时时代更替的一个历史背景下,这些美好的一面,也会转化为一种不美好的存在,就是一种“迂腐”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4 05:39 , Processed in 0.02299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