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往事:不做上门女婿做干儿子,他知恩图报的方式令人感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02:22: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知青往事:不做上门女婿做干儿子,他知恩图报的方式令人感动                                                       

2022-08-16 16:36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陕西省延安地区的陈家坪大队第三生产小队只有五十户人家,因为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乡亲们的生活都很苦。考虑到陈家坪三队的实际情况,公社只为陈家坪三队分派了七名北京知青来插队落户,分派到其他生产队插队落户的知青都是十二人至二十人不等。

1969年清明节那天,彭益平和六名北京知青一起来到了陈家坪三队,是陈队长和一名社员赶着队里仅有的两辆毛驴车把他们七名北京知青从公社接回来的。彭益平他们四名男知青住在了队部里那孔有土炕和锅灶的窑洞里,三名女知青临时住在了陈队长家。
知青们来到陈家坪三队后,陈队长到公社供销社买来了一口大锅和一应生活用品,把队部窑洞里的灶台扒掉,重新垒砌了一个大灶,换上了新买的那口大铁锅。陈队长又赶着队里的毛驴车到公社粮站为知青们领回了国家供应粮,知青们就不用到老乡家吃派饭了,队部里的锅灶可以使用了。
彭益平他们虽然都十六七岁了(有一名男知青还不满十六周岁),可大家都不会做饭,还面临着烧柴短缺和没菜吃的难题。陈队长就安排他婆姨到队部帮教知青们学习做饭,并把家里不多的咸菜分一半送给了知青们。陈队长还亲自带领十几名年轻社员,上山为知青们打了一天烧柴。陈队长说,人家北京娃娃来到了咱这穷山沟,咱就得像疼爱自己的娃娃一样疼爱人家。
陈队长这个人就像陕北高原上的黄土一样淳朴厚重,善良更是他的本性,他的婆姨和他家三个女娃也像他一样淳朴善良,这是彭益平老师发自内心深处的心声。陈队长家就在队部东边,直线距离二百米,步行五分钟,三名女知青在陈队长家住,到队部和四名男知青一起吃饭,很方便。
陈队长家就三个女娃,老大叫陈冬梅,当年17岁。二娃叫陈春花,当年15岁。老三叫陈秋玲,当年14岁。陈队长家的这三个女子都长得如花似玉,特别漂亮,个个都勤劳善良,就是都没读过书。在陈家坪大队,识字的很少,不是娃娃们不喜欢读书,主要原因是陈家坪大队没有小学,娃娃要读书就得去五里路以外的双水小学,路途远不说,还要翻两道山梁,娃娃小的时候去上学大人不放心,等娃娃大了,也就错过了上学的时间。
等知青们安顿下来,也就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春播农忙时节了,陈队长就像一个家长一样,手把手教知青们使用各种农具,告诉知青们挑担和换肩的要领,并挑着两个空筐做示范。陈队长还告诉知青们,刚开始干农活会觉得很苦很累,慢慢习惯习惯就好了。
在陈队长和乡亲们的关爱帮助下,彭益平他们慢慢适应了陕北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繁重的生产劳动,经历了两个春耕春播和秋收秋种的劳动锻炼,知青们的体质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都觉得身体强壮了,也有力气了。1971年秋后,队里为知青们新打了两孔窑洞,成立了知青点,彭益平他们七名北京知青都搬到了新打的窑洞里,新窑宽敞明亮,知青们都很高兴。
有了宽敞的新窑洞,等农忙结束后,彭益平他们计划了两年的农民夜校总算具备了条件。大家商量后,决定在女知青们居住的窑洞里办娃娃识字班,在男知青们居住的窑洞里办社员扫盲班。
开课的第一天,社员扫盲班就来了三名社员,这三个人不是旁人,她们是陈队长家的三个女子。娃娃识字班来了五个人,有七八岁的碎脑娃娃,也有十二三岁的半大小子。很快,陈家坪三队的娃娃基本都来学习识字了,来学习识字的社员们也有十多人了。因为冬季地里没什么农活,知青们除了上山打柴或推磨磨面,其他时间都在教社员和娃娃们学习识字。彭益平还到公社中心小学借来了小学的全部课本和教材,他想按小学课本上的内容从基础开始教娃娃们学习。
因为天天到知青点学习识字写字,陈队长家的三个女子和彭益平渐渐熟悉起来。因为陈队长家的三个女子学习都很认真,她仨又都长得漂亮,彭益平对她三姐妹的印象最深刻,他从心里喜欢善解人意又勤劳善良的这三姐妹。
1972年秋收刚开始的一天下午,太阳还有一竿子高的时候,社员们每人挑着两捆谷子下山,走在陡峭的坡路上,大家都格外小心,因为一侧就是深谷,沟坡很陡峭,万一掉下去就会有生命危险。彭益平挑的担子有点重,他站住脚喘了一口气,顺便换了一下肩。这一换肩不要紧,彭益平脚下一滑,人和两捆谷子都滚下了陡峭的深谷。看到这一幕,女知青们都吓哭了,社员们也都吓坏了,因为沟坡太陡,根本没办法下去救援。走在最后边的陈队长放下担子,慌忙跑过来,蹲坐在沟坡上就滑了下去,一名年轻社员也像陈队长一样,蹲下身子滑到了沟底。
一个小时后,陈队长和那名年轻社员轮换着把昏迷不醒的彭益平背回了村子,看彭益平身上多处划伤,满脸是血,一位老社员伸手试了试彭益平的呼吸,摇着头说: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怕是不行了。

考虑到去公社卫生院的山路太颠簸,陈队长卸下了他家的门板,让几名年轻社员和知青们替换着把彭益平抬到了公社卫生院,医生又是打针又是输液,总算把彭益平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医生说幸亏及时送到医院,不然就难说了。看彭益平没有生命危险了,公社卫生院的医生建议送县医院做全面检查。
第二天上午,大家又把彭益平抬到了县医院,医生为彭益平做了全面检查,彭益平的右小腿骨裂,血压偏低(可能与失血过多有关),其他的基本正常。在医院观察了一天,大家就抬着彭益平回来了。
回到村子,陈队长直接让社员们把彭益平抬到了他家,知青们还要出山劳动,彭益平生活上不能自理,只能让他婆姨暂时照顾彭益平的生活起居。
刚受伤的那几天,彭益平腿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连去厕所都很困难。每次陈队长的婆姨搀着他去厕所,彭益平都会泪流满面。幸亏有陈队长的婆姨像母亲一样关爱他照顾他,给他做好吃的,还有陈队长和他的三个女子给他宽心安慰他,给他讲陕北的风俗民情,陪着他拉谈说队里的秋收进度,彭益平慢慢熬过了最痛苦的那几天,他的心情和身体也渐渐好转。在陈队长家养伤的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陈队长的婆姨一天给彭益平煮两个鸡蛋,家里但凡有一点好吃的,都给彭益平吃了,就连枣树的红枣,也都给彭益平补了身子。陈队长一家人对他的关爱和照顾,彭益平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这样的恩情,他一辈子也不能忘记。
一个多月后,彭益平拄着拐杖能慢慢行走了,他实在不想再麻烦陈队长一家了,就强行回到了知青点。彭益平虽然生活上能自理了,陈队长还是不放心,总是让他婆姨和大女子去知青点看望给彭益平,给他送好吃。彭益平心里非常过意不去,他都不知道该怎样感谢陈队长一家人。
1973年陕北大旱,秋粮基本绝收,不光是乡亲们的吃粮面临困难,就连知青们的吃粮也面临着困难。秋收结束后,知青们也像社员一样,一天吃两顿饭,早上吃干,晚上吃稀。尽管是这样,还没到年末,知青们的口粮就所剩无几了。为了减少粮食消耗,彭益平主动留下执守,让其他人都回北京探亲过年了。
知青们回京后,彭益平也勒紧了裤腰带,他看陈队长一家天天吃菜团子(上一年的干萝卜缨子)和糠团子,彭益平心里很难受,他想节省一点粮食送给陈队长家。春节的前一天,彭益平背着半袋子玉米面和北京寄来的零食来到了陈队长家,他和陈队长一家人一起度过了一个温暖的春节。那天吃年夜饭时,陈队长的婆姨给彭益平开玩笑:“益平,哦家也没男娃,你干脆给哦家做上门女婿吧。”
虽然是一句玩笑话,彭益平臊得满脸通红,愣怔了老半天,彭益平也没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彭益平虽然发自内心喜欢陈队长家的大女子冬梅,可他不敢往这方面想,因为他的父母早有暗示,不准他在陕北农村找对象。那年到了麦收的时候,知青们才从北京返回了陈家坪。好在知青们都在北京带回了一些炒面和挂面,上级又给了一些救济粮,知青们才算半饥半饱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日子。
之后的农闲时节,知青们继续教社员们识字写字,十几个娃娃也天天到知青们点学习,他们的文化水平基本能达到小学三年级以上的水平。因为办农民夜校的事情,公社知青办专门通过县广播站表扬了彭益平他们,还为彭益平颁发了一张模范知青的奖状,陈家坪三队被公社革委会评为农民夜校示范生产队。
1975年秋天,陈家坪大队得到了一个工农兵学员名额,公社知青办点名让彭益平去上大学。那天,陈队长把彭益平叫到他家,指着炕桌上的报名表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彭益平:“益平,你是留下来给哦家做上门女婿还是去上大学啊?”
彭益平愣怔了一会子,红着脸说:“我、我给您做儿子吧。您认我做干儿子,我、我给你养老。”彭益平说完,扑通跪在陈队长和他婆姨面前,叫了一声爸妈。那一刻,陈队长的眼睛里泪花涌动,陈队长的婆姨泪流满面。
彭益平离开陈家坪那天,乡亲们把彭益平送到了村头,才依依不舍挥手道别。陈队长的婆姨拉着彭益平的手说:“娃娃,你走了我和你干大(干爹)会想你哩,你到了学校要好好学习哩,要多为自己操心,你要回来看我们哩。”陈队长的婆姨说完,抹着眼泪跑回了村里。
大学毕业后,彭益平留校任教,当了一名大学老师。两年后和本校一名同事结婚,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彭益平领着他的爱人到陕北看望了陈队长一家,还为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子都买了衣物。
2001年春天,彭益平专程赶到陕北,把他干妈干大都接到了北京,陪着两位老人游览了天安门和故宫,领他们逛了大商场,吃了北京烤鸭,还买了时兴衣服。在北京待了六天,陈队长的婆姨惦记家里的生灵,彭益平才把陈队长他老两口送回了陈家坪。那次进京,陈队长的婆姨哭了好几次,她说彭益平比她的三个女子都亲。

邢仪老师知青油画作品
2009年和2011年,陈队长和他的婆姨先后去世了,两位老人去世,彭益平都赶回陈家坪为老人披重孝送行。陈家坪的乡亲们没有一个人不夸彭益平的,都说他厚道重情义,也没忘了陈家坪的乡亲们。
今年清明是彭益平干妈去世十周年忌日,彭益平和他爱人赶往陕北祭奠了他干妈和他干大,还为村里的老人送了礼物。彭益平说:当年在陕北插队落户,老队长和乡亲们给了他很多关心和帮助,他永远不会忘记第二故乡的乡亲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干大干妈。
作者:草根作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2-10-10 09:23:29 |只看该作者
喜欢!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0 10:22 , Processed in 0.00843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