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眼中的戊戌六君子,当时国人思想病入膏肓,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28 17:57: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鲁迅眼中的戊戌六君子,当时国人思想病入膏肓,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022-09-26 16:06                                       
                                       

戊戌六君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留下这句绝唱后,未经审批、未定罪名,于4日后在菜场门口和其他5人一同被杀。
处刑那日,菜场熙熙攘攘,万人空巷,戊戌六君子的鲜血蜿蜿蜒蜒流到了每个人"围观者"的脚下。围观者或嬉笑,或指指点点,或叫好,甚至还有向刑场中央投赏钱的,好一派"其乐融融"之象。让人误以为,戊戌六君子主张的戊戌变法不是爱国救亡的变法运动,而是十恶不赦的事情一样。

梁启超故居
戊戌六君子输了,他们不只输给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更是输给了这些他们想要保护的,迂腐、麻木的人民。
无怪鲁迅曾经说过:"中国人思想上的毛病比身体上的严重多了。"而先生的著作中,也将戊戌六公子被处死的画面进行了"复制"。

鲁迅留学日本思想病"远比"身体病"更难医治
1898年,鲁迅17岁,远在绍兴的他并未亲眼得见戊戌六君子被处死的现场。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和他父亲一样被病魔所缠,又被庸医所害的病人。
只不过鲁迅仅在医校学习了一年,就选择了退学。因为他发现,"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一次偶然机会,鲁迅看了一部日俄战争纪录片,片中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却不幸被日本人抓住,最终要被当街枪毙。然后鲁迅发现,枪毙的是中国人,而围观的也是中国人。

鲁迅
围观者不时发出嬉笑议论声,仿佛接受刑罚的不是自己的同胞......这深深的刺激到了鲁迅,他痛定思痛,深知中国人的思想已经病入膏肓,一切良药都无法医治。
救国救民先救思想,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而从纪录片中也可以发现,围观者事不关己的冷漠嬉笑态度,逐渐与戊戌六君子被处死后百姓的纷纷叫好唾骂重合。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
鲁迅当年虽未曾亲眼见到戊戌六君子被处死的现场,但是谁能说行刑现场的围观群众和这部纪录片中的不是"一批人"呢?
正如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所写的一样:"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史书上说,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可是实际上呢?从围观群众拍手叫好的现象中就可以看出,所谓的顽固派不单单只有慈禧的利益集团,反而囊括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绝大多数中国人。

慈禧太后
一场没有支持者的变法,结局昭然若揭。
革命的路上洒满鲜血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它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和近代社会的进步,只不过这些是用革命者的鲜血换来的。
谭嗣同(右1)
谭嗣同想用自己的鲜血,来泼醒这些麻木的"看客"。未曾想到,这些该被拯救的"看客",却反过来鉴赏真正的革命者,甚至还向刽子手打赏。
或许他们的内心还在呐喊:"精彩!再来一个!"他们围观叫好,任凭溅出的热血渐渐冷却。救人者反被"鉴赏",同样的场景在鲁迅的小说《药》中也能够看到。
《药》讲述了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鲁迅运用了白描手法,血淋淋的揭露了封建统治下人民的麻木和愚昧。

鲁迅(右2)
文章中"刽子手"将革命者杀害,然后用革命者的鲜血做成人血馒头,吹嘘人血馒头包治百病,引得华老栓夫妇倾家荡产为小栓求来了这么一个"宝贝",然后对"刽子手"感恩戴德。
在这行刑——交易这一整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客"、"帮凶",却极少有人清醒的认识到,被杀的人是来拯救他们的。正如同戊戌变法一般,他们不仅拍手叫好,反而为刽子手献上赏钱,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愚昧而不自知,真是讽刺无比。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带给人民的不只有愚昧和麻木,还有刻在骨子里的"奴性"。
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鲁迅故居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
前者的意思是,若身处战乱年代,百姓即便想做奴隶都做不成。就好比清朝末期,内有清政府腐败无能,外有列强战火侵扰,数万万百姓流离失所,能够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奢求。

戊戌变法人物塑像
这时百姓在想什么?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他们心甘情愿在太平时代"坐稳奴隶",却很难升起反抗的意愿。为什么这种"奴性"根深蒂固?是因为在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压迫之下,让百姓忘记了怎么抬头,怎么反抗。
在面对压迫时,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忍受。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反抗,就意味着要接受更多的惩罚,会让自身的生命会受到更大的威胁。

谭嗣同就义
因此,绝大多数人丧失了向强权复仇的能力和愿望,他们只有一个卑微的愿望:活下去。殊不知,生命不是靠忍耐来苟延残喘,而是靠争取去绽放光彩。
这种固步自封的思想一代传一代,到了明清时期已经达到了巅峰。清朝虽然人口激增到了3亿,但是3000万的"提线木偶"和3亿的"提线木偶"又有什么区别呢?

谭嗣同故居
木偶只会任人摆布,随波逐流,哪一方人多,就会依附于哪一方。也正是因为"木偶"无法发泄内心的情绪,所以在看到刑场上受刑的人时,才会表现出如此兴奋。
戊戌六君子
他们洋洋得意,自以为是"胜利者"。他们自己不敢反抗,到头来反而成了"农夫与蛇"中的"蛇"。
戊戌六君子只是身体死了,而这些"帮凶"和"看客",在精神上早已经死亡了。
时至今日,戊戌变法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中国从一个受尽屈辱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综合国力排名第二的强国,只是不知道,这"贫穷病"治好了,"思想病"有没有治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5 22:38 , Processed in 0.00790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