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井冈山,探寻永不褪去的红色记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4 04:28: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走进井冈山,探寻永不褪去的红色记忆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宋海峰责任编辑:赵镭饷2022-10-13 10:450

                                                                                 

井冈山是红色的山,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红色的记忆。

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伟大实践;在这里,见证了党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脉相连优良作风的养成;在这里,见证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的孕育与形成。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九十五周年之际,登上千里罗霄之腹的井冈山,融入叠翠的山峦,思绪万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本本”上没有的新路,指引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的?

“翻身根据地,革命母胎盘。”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到达井冈山茨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结出硕果,革命星火从此开始了燎原之势。

在井冈山重温峥嵘岁月,很多人都谈到“道路”这个关键词,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一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一事业是克服千难万险才完成的。队伍刚上井冈山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毛泽东后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此分析说,“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廓清迷雾,方才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星星之火才可以燎原。

茅坪八角楼的灯光是黎明的曙光。二楼阁楼书桌上,竹节油灯、砚台按原样摆设,质朴静谧,仿佛一篇文稿刚刚在这里挥毫写就。当年,毛泽东披着毯子抵御深夜的寒气,用一根灯芯来照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今天重读毛泽东这两篇光辉著作,可以感受真理的光辉穿越时空,烛照来路。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红色因子,化作实事求是的路线,奏响了前行的凯歌。

黄洋界的云海,五大哨囗的梭子、竹签,七溪岭的红杉,龙潭的翠竹,茨坪的红军练兵场,把井冈山写成一首革命史诗……一个个红色印记,标注着红色井冈山的峥嵘岁月,也诠释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思想之旗领航向,人间正道开新篇。1927年11月,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县城;2月上旬,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进剿”。至此,奠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井冈山是红色的山,这里的每一棵树木都有一段红色的思念。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宁砻市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12月11日,彭德怀、滕代远等率领平江起义后组成的红五军,与红四军在井冈山会师。这两支红军的会师,为进一步扩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一杆红旗呼啸在井冈山头后,怎么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毛泽东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提出了工农革命军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立工农兵政权的三大任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千难万险中向前挺进,在千磨万击中发展壮大。

面对强敌,人民军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生动诠释了这支军队的血性胆魄。

永新县龙源口桥边东岭山上的龙源口大捷纪念碑写着:“龙源口大捷,威震边界,湘敌闻讯而逃,从而再一次击破了湘赣两省敌人的联合‘会剿’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井冈山的斗争期间,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与朱德一起总结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十六字诀对红军的游击战争起了有效的指导作用。红四军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在同国民党军队八九个团甚至十八个团兵力的战斗中,击破了敌军第二、第三、第四次“进剿”,使根据地一天天扩大和巩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充满了红色元素。在红军扩大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以后根据新的斗争,发展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提出,不仅更加密切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巩固了红军本身,成为我军战胜一切强敌的源泉之一。

一条道路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感慨:“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时刻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正因为心中装着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井冈山始终“依靠群众求胜利”,并将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整个中国!

井冈山上一栋栋破旧斑驳的民房白墙上保留下来的“打倒土豪劣绅,把土地分给农民”“彻底实行土地分配”……一条条红色标语,记录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范围内土地革命的巨大影响力。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凝视着陈列的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正式颁布的《井冈山土地法》,仿佛看到边界各县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的盛景……“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当时流传的民歌,生动表达了农民分得土地后的欣喜。

井冈山的颜色,是人民群众的红心映衬的。

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最广大的底层工农被唤醒,人民群众对红军、对共产党的支持与日俱增,形成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携手谱写了井冈山的红色旋律。

凝目井冈山的一山一松,松间的这条小路曾是毛泽东和朱德挑粮走过的羊肠小道吗?重走黄洋界挑粮小道,信仰的光辉、奋斗的史诗、人民的伟力,辉映历史,震撼人心。

黄洋界的地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红军有了“天险”,却没有“口粮”。那时的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在军事上“围剿”,在经济上严密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困死在井冈山。于是,军民齐上阵,每天往返100多里地,肩挑背驮把30万斤粮食运上山。

遥想90多年前,井冈山根据地物资奇缺,下饭的盐,都是从老墙土上刮下来熬成的硝盐。但是战士们很乐观,还编了顺口溜:“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红色井冈山,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就的。

井冈山茨坪北山最高处,矗立着巍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秋阳映照下,它像一簇跳动的火焰。

望不尽的青山连绵,诉不完的荡气回肠。集结于鲜红党旗下的革命先驱,在生与死的考验下,处处闪现着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有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张子清、王尔琢、陈毅安……那一串串永不褪色的名字,璀璨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星空,标定了井冈山精神的坐标。

致敬英烈!缓步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刘仁堪烈士就义图前,思绪的风帆,沿着岁月的长河溯流而上,回到93年前井冈山下的莲花县城……

时空变幻,英魂不变。1929年5月19日,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就义前在刑场慷慨陈词:“乡亲们,国民党这些杀人魔鬼,疯狂不了多久,红军是一定会打回来的。”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舌头,刘仁堪咬紧牙关,忍着剧痛,用脚指头沾上流下的鲜血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

杜鹃啼血、红土凝魂。井冈山斗争只有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却有4.8万余名革命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留下姓名的只有1.5万多人。他们中,有的是大学生、留学生,有的是普通农家子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驱用鲜血和生命点亮了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希望火种。

极目远眺,五百里井冈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沉思愈久,感知弥深: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丽日出;井冈山红旗的升起,为中国革命开启了胜利的航程。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在历史的进程中,井冈山的红色历史,已经成为井冈山精神的鲜明底色。井冈山所传承的红色基因,也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华沃土。在血与火中锻造的井冈山精神,放射着新的时代光芒,推动我们在复兴之路坚定前行!

(作者为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图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9 03:31 , Processed in 0.00962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