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了一句话,翁婿为国捐赠100亿珍宝,一生默默无闻,却从不后悔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04:19: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了一句话,翁婿为国捐赠100亿珍宝,一生默默无闻,却从不后悔                                                         2022-10-15 12:11                                       

        有一对翁婿,家藏无数珍宝。为了一句话,二人先后为国捐献价值百亿的珍宝,却一直默默无闻。对于这样的举动,二人却说从来不后悔。
这二人是谁呢?他们就是胡惠春和范季融。

胡惠春生于1910年,子仁牧,名惠春。胡惠春生于豪门之家,父亲是上海滩银行大亨胡笔江。胡笔江当时被称之为“中国十大银行家”之一,家中非常富有。
1930年,胡惠春考入了燕京大学攻读地质。虽然读的是地质,但他的兴趣在收藏。从大学时候起,胡惠春就开始收藏各种各样的文物。他将这些文物藏在一个专门的小楼里,并取名为“暂得楼”。

1949年,上海开始筹建博物馆,胡惠春将珍藏的大量文物捐给了上海文管会。这些文物主要是元明清三代的瓷器,共有280多件。其中,元代青花瓷器就有10多件。
1950年,胡惠春一家搬到香港居住。同年夏,胡惠春将家传的恭王府紫檀木家具无偿捐赠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家具先后捐了三次,共有100多件珍贵家具。

1951年11月,收藏家徐伯郊反映,原袁世凯旧部郭世武的儿子郭昭俊准备将传世国宝王献之的《中秋贴》、王珣的《伯远帖》低价卖给英国人。
胡惠春得知消息后,立刻积极行动,从英国人手里将国宝夺了回来,立下了拯救国宝第一功。进入60年代后,胡惠春专注于文物收藏与培养女婿范季融成为接班人。

胡惠春的高尚品德影响深远,其女婿范季融得到其真传,也成为了一位文物收藏爱好者。范季融1936年生于上海,父亲是范回春也是一位大商人,在上海经营电影和跑马场。
1950年,范季融跟随父亲去了香港,随后考取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电机专业,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不久之后,范季融与胡惠春的女儿胡盈莹结婚,成为了胡家的女婿。

范季融虽然读的是电机专业,但对他最有吸引力的还是文物收藏,这一点与老丈人胡惠春极其相似。在老丈人胡惠春的指导下,范季融渐渐成为了一名瓷器和书画收藏专家。
1979年,范季融受老丈人胡惠春的委托来到上海清点胡家老宅的文物。原来这些文物大多数是瓷器,在60年代时差点被当成四旧砸碎。当时为保护这批文物,上海文管会将其秘密托管。

胡惠春得知老宅的文物古董还在时,决定将这批元明清瓷器全部捐给上海博物馆。1988年,上海博物馆开始筹建新馆,范季融代表老丈人将珍藏的数百件瓷器全部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当时上海博物馆修建新馆没钱,馆长马承源找到胡惠春和范季融,希望能帮忙想点办法。

作为美籍华人的范季融于是在海外成立“上海博物馆之友基金会”,共募集资金100多万美金,范季融还嫌不够自己又掏腰包拿了25万美金。上海博物馆为纪念范季荣夫妇的帮助,特意为范季融和妻子胡盈莹建了一个展厅取名为“范季融、胡盈莹展览厅”。

1990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香港一家小店里看到一件青铜鼎。马承源一看就知道是好东西,但是手里没钱。范季融得知情况后,当即对马承源说:“你们上海博物馆没钱,我买了送给你们!”
随即,范季融花了8万港币,当场将这件西晋大墓出土的青铜鼎送给了上海博物馆。从此以后,范季融开始跟着马承源学习青铜器鉴赏,在马承源的悉心指导下,范季融很快成为了一名青铜器鉴定专家。

2009年11月,范季融将珍藏的9件青铜器无偿捐给国家。这9件青铜器出自甘肃的秦公大墓和山西的晋侯墓。9件国宝在近代被盗墓卖到美国,范季融在90年代陆续花了300多万美金将其买下,并无偿捐给了故宫博物院。
这9件青铜器有秦公鼎3件、秦公簋2件,晋候苏鼎1件,晋候对皿1件,晋伯卣1件,垂鳞纹鍑1件。每件都有铭文,填补了先秦时代的一些历史空白,堪称国宝精品。

50多年来,胡惠春、范季荣翁婿二人接力为国家捐献了近1000件珍贵古董。无偿为上海博物馆捐资千万美金,翁婿二人捐出的总价值超过100亿人民币。但二人一直行事低调,默默无闻,所捐之物不署名、不登记、不宣传,以至于数十年来不为人所知。但胡家翁婿对此却从未后悔。

到底是什么让胡家翁婿二人如此执着呢?胡惠春早已经言明,对于文物古董只求暂得于己,他告诫加入美籍的女婿范季融:时刻不能忘了自己是个中国人,让国宝重归故里,这才是做人最大的荣誉,金钱与虚名不过是浮云而已。

这是一对爱国翁婿赤忱火热的中国情,他们义捐国宝的壮举和无私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参考文献:《从胡惠春到范季融翁婿间收藏精神的传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8 18:24 , Processed in 0.00804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