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有铁证!课文也是“斯人也”,出现两个版本的原因,我也找到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30 10:56: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有铁证!课文也是“斯人也”,出现两个版本的原因,我也找到了                                                         2022-10-28 08:26                                       

           打死我,课文也是“斯人也”,我有铁证!出现两个版本的原因,我也找到了!今天有人拿着一本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说,自己明明记得小时候学的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现在“斯人”却被改成了“是人”,并且他跟之前的毒教材联系在了一起,怀疑是不是有人恶意篡改,妄图扭曲一代人的记忆。视频发出后,立马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也引发了激烈的争吵。有的人说,就是“是人”,根本就没有改变过,有的人说,自己也确实学的就是“斯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张嘴就来,不可能记错。网友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随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布公告称,大意就是“别误会,这可不是毒教材,我们从1961年开始,就一直用“是人”,从没用过“斯人”,是你们搞错了,可别冤枉我!”并且附加了几张图片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声明一出来,立马就有很多人动摇了,觉得可能是自己记错了。但是我觉得问题没这么简单。说实话,我的印象中确实也是“斯人”,因为以我,还有绝大多数人的文学造诣,是没有本事给古文改字的。而且,这是一篇要求背诵的经典文章,也是一篇出题频率非常高的文章,按照我们的教学考试模式,这一篇文章,每个人连背带考,再加上自己运用,没有100遍,也得有七八十遍,如此高频率的重复记忆,记错的可能性真的很小,更重要的是,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多的人同时记错一个字?那么真相只有一个,肯定有一版教材写的是“斯人”,而且大范围使用过!中学毕业十年了,让我找出以前的教材肯定不现实,于是我查阅了一些网上资料,果然让我找到了两个使用“斯人”的版本。一个是河北教育出版的2004年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审定单位为全国教材委员会。另一个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的初中语文课本。审定单位是中国基础教材评审中心。看到了吧,“斯人”并不是空穴来风,当然也不是毒教材,恶意篡改,仅仅是教材版本不同罢了!在八九十年代,教材没有统一(到现在也没有统一),各省各市采用的教材版本都不同,这就造成了细微的差异。另外我又找到了一些书法名家的作品,他们也写的是斯人,如果是错别字,那他们的名声也就保不住了。所以,不要争了,“斯人”也对,“是人”,也对!不过经过这一番争论,也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材不统一,容易引发争议,同时也是对古人文学作品的不尊重!看以上三个版本的审定机构,一个是全国教材委员会,一个是中国基础教育评审中心,而人教版的审定单位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看到没,在国家级审定单位中,“斯人”和“是人”,就没有一个统一的选择!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才让同一篇文章出现了不同的文字版本,也才让我们出现了今天的争论。而这样的争论,有意义吗?可以说,毫无意义!因为“斯人”和“是人”是一个意思。而且这两个字的改动对整篇文章的意思,也没有任何的影响。所以,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再发生,我希望以后在对教材的审定中,由国家选择一家权威机构统一审定,又或者当几家审定机构出现争议时,由更权威的机构介入,在进行严格,认真的考证后,发出权威而又统一的声音,这样我们的后代,就不会再像我们这样,进行毫无意义的争论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7 07:07 , Processed in 0.01201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