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梅兰芳&周信芳:英雄何必问出处,德艺双馨皆风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1 03:50: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梅兰芳&周信芳:英雄何必问出处,德艺双馨皆风流             2022-12-30 15:55                                       

旧上海里巷间流传着一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梅兰芳和周信芳剧照
01
甲午海战的隆隆炮声刚过,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农历甲午年,在戏园子极为集中的正阳门外李铁拐斜街,一个男婴呱呱落地。家人给他取名澜,字畹华,乳名则叫他群子。他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梅兰芳。
半年后,江苏淮阴南门东虹桥头毗庐庵边的一间小屋里,一对漂泊卖艺的夫妇迎来了儿子周信芳。
一南一北,一个处于京剧之都,一个身居江湖小戏班,两匹小马的处境完全不同。人们也绝对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二人竟会搭班学艺且成为好友,一个成为“四大名旦”之首,创造了千娇百媚的“梅派”;一个成为著名的须生,自成苍劲浑厚的“麒派”,共同创造了京剧艺术的高峰。
梅兰芳祖父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玲,是京剧旦角改革的先驱者之一;外祖父杨隆寿是京剧武生名角,有“活武松”、“活石秀”的称誉;伯父梅雨田长期为谭鑫培操琴,父亲梅竹芬也是一位青衣花旦。
周信芳祖上原是浙江宁波慈城的官宦之家,后家道中落。他的父亲周慰堂本来在慈城县城的布店里当伙计,后来因为喜爱迷恋京戏,下海搭班唱起了青衣,艺名金琴仙;母亲母许桂仙也是戏班演员。
梅周二人虽然都出生京剧之家,但却有天渊之别。梅兰芳身处京剧之都,出生梨园世家,传承的是正宗的京派;周信芳虽然拜的师傅也是京派的名伶,但学得杂,既有京派,又受王鸿寿南派的深刻影响,而且多在南方集镇码头上。按理说,二人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
可有些缘分是无法预料的。冥冥之中老天爷似乎一定要让两匹小马并驾齐驱。
得天独厚的梅兰芳并未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不但相貌平常、不善言辞,两只眼睛还有些近视,眼皮总下垂,显得很无神。姑母形容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七岁的梅兰芳先是在私塾就读,但他读书不太用心,成绩自然不好。八岁时,家人请来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教他学戏。朱先生先教他唱《二进宫》。不知小畹华是不适应这种教青衣传统的方法,还是根本没上心,四句极普通的老腔,朱先生教了很长时间,他总是不能上口。

梅兰芳童年照
唉,照这样的学法,这娃哪天能上手呢?朱先生认为老梅家这娃实在是难成气候,对他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说罢拂袖而去。后来从吴菱仙习青衣,艺名“喜群”。也许受了先前朱先生的“刺激”,小“喜群”学习异常刻苦,小学有篇课文叫《梅兰芳学艺》,讲的就是这个典故,就不再赘述了。
“梅兰芳”的艺名是他后来随戏班在吉林演出时,开明绅士牛子厚见他相貌举止不俗,认为他久后必成大器,于是给他更名。牛先生是真牛,小梅同学也没辜负人们的期望,这个名字日后果然享誉国内外。
周信芳则恰恰相反。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六岁随父旅居杭州,师从陈长兴练功学戏。他学东西特别快,七岁就登台演《铁莲花》中的定生,艺名“七龄童”。1906年后,随王鸿寿赴汉口演出;1907年到上海,改用艺名“麒麟童”。

周信芳
1907年,梅兰芳到喜连成科班搭班学艺;第二年,南方的周信芳也负笈北上,进了喜连成科班。
两个13岁的少年就这样相遇了。二人一起学习切磋,一起玩耍娱乐,特别亲密。二人唱功越来越精湛,首次合作《九更天》就很叫座。自从梅兰芳、周信芳搭班演出后,喜连成科班的演出地广和楼的观众从原先的五六百座激增到一千五六百座,十分红火。
这一段经历对两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20世纪50年代初,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回忆道:
“我在喜连成搭班的时候,经常跟我的幼年伙伴合演。搭班的如麒麟童、小益芳、贯大元、小穆飞都是很受观众欢迎的……他那时就以衰派老生戏见长。从喜连成搭班起,直到最近,还常常同台合演的只有他一人了。”
他们,是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挚友。
02
梅周二人都很幸运,他们一心钻研京剧,生活上、工作上的事都有贤惠的妻子相助,事业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是艺术界的伟人。
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他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多城市献演,获得巨大的成功,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被称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周信芳的嗓音虽显沙哑,但演唱富有感情,挺拔苍劲,气出丹田。念白清晰,讲究喷口,咬字顿挫富有音乐性,尤其是他吐字收声和润腔之技巧非一般演员所能企及。
1915年至1926年间,周信芳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间两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将《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等戏介绍给北方观众,人称“麒派”。
他注重继承传统,又不受陈规旧套的束缚,锲而不舍,勇于探索,在唱、念、做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他还对打击乐和服饰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其与麒派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梅兰芳和周信芳不仅在艺术方面具有令人震慑的魅力,而且在他们身上还透射出一种人格的力量。

梅兰芳(右)与周信芳(左)两位大师在第一届文代会上(1949年7月2日)
两人在各自的舞台上光彩夺目,但他们二人并无宗派情绪、门户之见,相反互相尊重,彼此提携,并在舞台上多次亲密合作,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
在民族危亡、生灵涂炭的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与周信芳都在上海。一个蓄须明志,拒绝为敌伪演出;一个固守卡尔登戏院,编演具有民族意识的《明末遗恨》和《徽钦二帝》等救亡戏剧,都以自己的方式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据周信芳女儿周易回忆,在敌伪时期,吴世宝(76号伪特工总部的副头目)为了逼迫父亲唱堂会戏,派车来接走了父亲,吃了饭后参观76号的刑房,目的就是恐吓。但周信芳宁死都不答应唱堂会。

1956年梅兰芳周信芳南京人民会堂《二堂舍子》实况剧照
为了表彰梅兰芳、周信芳对我国戏曲事业的巨大贡献,发扬梅、周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推动京剧和戏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955年4月,中央文化部、全国文联、中国剧协联合举办了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的纪念活动。
德艺双馨,他们,当得起。

周信芳、梅兰芳
作者:秋月溶,简简单单,爱人间,喜欢一切有趣的文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1 20:27 , Processed in 0.00809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