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不想跟妻子圆房,新婚之夜睡书房,冬天也只穿薄裤子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 13:39: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鲁迅不想跟妻子圆房,新婚之夜睡书房,冬天也只穿薄裤子                                                         

2023-01-01 11:39                                       
                                       

鲁迅与朱安
民国文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混乱与破坏,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可与此相对的,是艺术文化的涅槃重生与高度发达。
文坛巨匠层出不穷,文学新秀遍布神州,于是,民众思想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新旧人伦的历史性交替。
而婚嫁,显然成为了典型代表。
末代皇帝溥仪与淑妃文绣的一场离婚官司打的人尽皆知,北大校长蒋梦麟年近八十还与三婚妻子闹上法庭,更别提全国人民都在吃瓜的徐志摩与张、林、陆之间的二三情事。
作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批判性大文豪,鲁迅先生就此衍生出的优秀作品不计其数,多以讽刺、批评为主。

鲁迅
散文、小说、随笔,甚至发表在报纸上短短的一句话,皆可成为目光聚集的焦点,也可成为一场文学论战的开始。
可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命途多舛的婚姻,本身也是一段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故事。
朱安,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妻子,一个裹小脚、不识字的传统女人,清王朝最后的“遗产”。
一对本应南辕北辙的男女,一生的羁绊,皆起源于那场悲哀的婚礼。
那年,新娘28岁,新郎25岁。
被簇拥进新房的鲁迅面容平淡,神情木然,俨然一副木偶人的样式,任人摆弄。
他看上去在发呆,但定睛一看,又似有满腔心事。

年轻时的鲁迅
他的心中好似冰火两重天般难受,想突破属于鲁迅的愤世嫉俗、不甘抗争,又囿于属于周树人传宗接代的陈旧使命。
作为周家长子,鲁迅一直都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的,究竟是多么沉重的责任,所以,在听说家中为他定了一份亲事时,他并未过分抗争。
鲁迅年幼之时也曾有一段好日子,祖父周福清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父亲周伯宜也早早考上了秀才。
可好景不长,12岁那年,家道中落,祖父下狱,父亲重病。
从那时起,家中的全部活计以及子女的教养问题完全落在了周母鲁瑞身上。

鲁迅母亲
鲁瑞同样出身于大户人家,眼界不是一般妇人可与之比拟,虽然家中钱财缩水严重,家境逐渐窘迫,她依旧坚持供养几个儿子读书。
因此,从小便经历人情冷暖、遭尽亲族冷眼,长大后依旧“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唯独对自己的母亲,尊敬万分。
所以,尽管母亲用“母生重病,期盼归家”的名义将他骗回老家成婚,带着其深恶痛绝的假马尾辫子在门外迎亲时,这位周家老大也始终维持着一份不知真假的稳重和从容。
这也是他没有拒绝“包办婚姻”最重要的原因。

穿着时尚的鲁迅先生
出于责任,定亲伊始,他只对未婚妻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放足;二、读书。
可他在新婚那天看到了什么呢?
一场看似庄重的成亲仪式,从新娘下轿的瞬间突然变得可笑至极。
一只精致的绣花鞋从小小的喜轿中矜持伸出,一板一眼的认真足以证明新娘对这场迟来的婚礼是何等的期待,那双远不止三寸的绣鞋似乎也让新郎烦躁的内心多了一丝安定。

鲁迅原配朱安
倏地,被层层包装的鞋子终究还是辜负了本不属于它的使命,突然的掉落让喧闹的人群诡异的安静了一瞬。
一双精致的小脚只占据了鞋子三寸之地,雪白的棉花四散着掉落,正如一段失败的婚姻,四分五裂。
当然,仿佛粉饰太平似的,人群很快再次热闹起来,喜乐还在吹吹打打,一对新人被簇拥着行礼磕头,一刻都不得闲。
即便鲁迅日后功成名就,在中国文坛立下赫赫威名,此时的他也不过只是一个25岁的青年。
没人知道新婚之夜发生了什么,根据那日参加婚礼的亲戚回忆,第二日的鲁迅,脸上似乎有狠狠哭过的痕迹。
朱安在鲁迅挑选伴侣的眼光看来,完全是两个极端。

朱安
裹小脚、不识字、传统妇女、长相平庸甚至称得上丑陋,新婚之夜,当鲁迅第一次见到自己未来的妻子之时,失望至极。
成婚之后,鲁迅便开始在书房休息。
比起愤怒,他更多的是无奈,毕竟,他也不是没有为经营一段相敬如宾的婚姻努力过。
他曾尝试着与朱安聊天,聊起他在日本留学时吃过的一种点心,话语中多有赞叹。
只是,他还未来得及与妻子说,那样点心产地十分苛刻,别说中国,即便在日本,也十分难尝到,便听她迫不及待地赞同道:
“是的是的,我也吃过,确实十分美味。”
大先生面色一凝,便再无了闲聊的意思。
夫妻间偶有一言不合是常事,若事事都无言可对,相交之寡淡,可见一斑。

年轻时的鲁迅
“离婚?”鲁迅不止一次想到了这个问题。
可先不提母亲那决绝的态度,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一个“被离婚”的女子意味着什么,鲁迅不可能不知道。
出于种种打算,鲁迅最终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日后,朱安将自己比作蜗牛,幻想着慢慢向上爬,总会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那天,却没想到,这一爬,就是一辈子。
鲁迅与朱安都各自恪守着夫妻本分。
抛却鲁迅先生外在的一切光环,在历史的洪流中,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封建家庭。
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赚钱养家,供养吃穿住行,女人执掌后院,侍奉公婆父母。
可是,在感情上,他们却没有任何交往,如两条平行线,永无交错之时。

鲁迅
朱安大抵是想努力的,她会一手担起家中杂事,浆洗下厨,操持家务,将一切整理得井井有条。
她会仔细在收拾餐盘时观察鲁迅哪道菜多吃了些,下顿饭便多做一些,尽管二人从不同桌吃饭。
她会将衣物分门别类的规整好,从未把两个人的私人物品弄错搞混,尽管她清楚,这样的避嫌,只会让他们在相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人自结婚开始便一直分房休息,日常除却必要对话宛如陌生人,克己复礼到了极致。
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曾短暂且隐晦地提及到这种情况:
“鲁迅虽在冬天,也不穿棉裤,是抑制性欲的意思,他和他的旧式的夫人是不要好的。”
很明显,这段让鲁迅不知如何面对的婚姻,给他本就异于常人的文学风格带来了极其深重的影响。

鲁瑞与朱安
灰暗的社会本应有熊熊燃烧的热血文字加以扶持,作为文人翘首的鲁迅,文章却总是缺少一些光亮。
就算在以激奋人心闻名的《狂人日记》中,其中风格,也少不了阴影和消极的情绪输出。
成婚仅三天,鲁迅便迈出家门,选择了去日本留学。
朱安知道自己的丈夫不喜欢她,可作为只接触过“三从四德”的旧时代女性,她依旧保持做媳妇的本分,在家照顾鲁迅的母亲。
随着年岁渐长,鲁迅峥嵘初现,作为《新青年》的元老成员,多篇白话文小说的发布,让鲁迅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

鲁迅许广平一家合照
选择拿起笔杆子那年,他说:
“学医救不了中国。”
日后几十年的时间,他用独特的方式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革命狂潮,众人对他的小说爱得痴狂,他正在实现“拿笔救中国”的理想。
可救得了国,却救不了家,救不了他那令人绝望的婚姻和婚姻中绝望的两个人。
“但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
“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良心上不肯犯他们少的老的的罪,又不能责备异性,也只好陪着做一世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
那时的鲁迅大抵是自觉无望的,他拯救不了自己和朱安,于是便只能这样耗着。
可就在他写下了这段文字的四年后,他便认识了一个人——许广平。

鲁迅许广平一家
许广平是一位优秀进步的新女性,1922年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为了鲁迅的学生。
第一次见到鲁迅的那年,她25岁。
在一节人人趋之若鹜的文学课上,不修边幅的老师也曾引得许广平惊讶一瞬。
可随后,这位名扬四海的作家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那刻起,她的内心,似乎被什么拨动了一下。
女子本就羞涩内向,即便心生爱慕,又怎会主动出击?
奈何,已经不惑之年的鲁迅实在没有什么风花雪月的心思,“许广平”这个名字在他的脑海中,也不过就是个普通的女学生而已。
周先生的不解风情让这段感情迟来了两年之久,直到1925年的3月,二人才在一场平常的教育斗争中,取得了联系。
只是最终,还是许广平率先出击。

鲁迅许广平
一个有家有室的文坛领袖却还与女学生在一起的新闻瞬间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不论何时都不要小看了广大群众的八卦之力。
关注度提升,流言蜚语自然纷至沓来。
此时的鲁迅,早已沉溺于爱情的温泉中不可自拔。
相差17年的岁数根本不是问题,当他说出那句“你战胜了”之时,这段感情,便不再只是单方面的付出追求了。

鲁迅、许广平一家
鲁迅与知名作家郭沫若有过持续数年的文字论战,交锋期间言辞激烈,刀刀致命。
鲁迅先生看不惯郭沫若抛妻弃子,四处留情的风流性子,郭沫若自然不甘示弱,对其“封建余孽”的评价,其中不免包含了对其私生活的讽刺。
只是,鲁迅向来是不对脾气便强势出击的,对郭沫若的回击大概包含了一种“你也不看看你自己什么样子,就来批评我”的意味在里。

郭沫若于立群一家合影
鲁迅一生未与朱安行夫妻之实,却在其他方面尽到了做丈夫的责任。
直到他逝世之后,许广平依旧在为他照顾老家的原配妻子,其中对生活的供养以及钱财的支援占据主导。
就连不明不白苦了一生的朱安都对许广平连连夸赞:
“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她的确是个好人。”
可这位低眉顺眼了一生的妇人,一生唯一一次广泛显露于人前,同样也是在其素来尊敬的“大先生”去世之后。

朱安
鲁迅先生去世1936年,这位以笔为刀了一生的先生不会知道,仅仅在他去世一年后,他为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祖国,便成为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中心。
战争是残酷的,其本质原因就在于它并不会区别对待任何人,无论士官豪绅、世家贵族、富商巨贾,亦或是已故大文豪的原配妻子。
物价飞涨、民生艰难,再加上政局变动引发的周作人、许广平等人的经济供养断层,朱安的日子,愈发不好过了。
失去了经济来源后,她几乎到了食不果腹的境界,幸好她并非骄奢淫逸之人,每日只混个温饱便足够。
可随着战争的大面积铺开,她连基本的吃食也成了问题。

右朱安
一手撰写了《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的作家乔丽华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朱夫人和原来侍候鲁老太太的女工正在用膳......里面是汤水似的稀粥,桌上碟子里有几块酱萝卜。”
而这几位作家于战火中踽踽前来的原因也很简单。
朱安衣食无继,要卖书!
作为鲁迅明媒正娶的原配妻子,尽管人人都明白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多是无可奈何的互不干涉,却也不得不承认,对鲁迅遗物的合法处理,是她的权利。
即便是许广平,在身份这一栏,同样会将她与鲁迅先生“结婚”、“伴侣”这样的敏感词汇修改为“同居”。

鲁迅与许广平
彼时鲁迅先生故去许久,生时已然荣耀加身,其遗作孤本对文学界乃至中国,更是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于是对朱安卖书的行为,无数作家学者看似委婉安抚,实则态度强硬。
乔丽华几人亲身前去劝慰之时,朱夫人对此间人士的态度已经极其抗拒了。
可事关著作版权遗失流落危机,几人不得不费尽口舌劝阻,尽管最终她被说服不再卖书,可痛苦激动的一句话则道尽了她沉默至今的心酸:
“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朱安年老旧照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以“遗物”自居的朱安都是世人眼中可悲的存在。
当时代的大山压在旧人身上时,我们便不得不用客观辩证的眼光去深挖事情的本质与内涵,对鲁迅、朱安、许广平之间的评价,着实该少些苛刻。
毕竟在前有狼后有虎的选择中,鲁迅先生已做到了其能力范围极限的容忍与安排。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若是他当真是那抛妻弃子、沉迷美色之人,便也不会有文坛上那鼎盛无二的地位了。

鲁迅
那时,处于同样处境的其他人大多承受不了这样的婚约,悔婚的、离婚的、或者休妻另娶的,比比皆是。
或许,朱安嫁一位封建男子会更幸福,即便那个人三妻四妾,封建腐朽。
可世间哪里有“或许”呢。
百年之后的人们常常用同情、悲悯的目光看待那个时代的风俗传统、行事作风,甚至是人伦婚姻。
可殊不知千百年造就的悲剧,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习以为常的生活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1 13:53 , Processed in 0.00857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