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4岁老人登记老兵被嘲,无奈拿出一破旧布袋,揭开隐藏多年身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04:14: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94岁老人登记老兵被嘲,无奈拿出一破旧布袋,揭开隐藏多年身份                                                         2023-01-07 12:57                                       

           2018年,四川响应国家号召,政府人员到农村开始登记老兵信息。忙碌了一天,工作人员大声问到:“还有没有要登记的?没有的话我们就走了。”见无人理睬,他们就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可这个时候一位老人叫停了他们的动作,寻着声音看去,老人个子不太高,头发花白,饱经风霜的脸上爬满了皱纹,目光炯炯有神。

只见老人慌忙开口:“不要走,还有我没登记呢。”还没等工作人员开口,一旁的群众一脸的讥笑,带着嘲讽的语气说到:“大爷,您就别添乱了,这是登记老兵信息的,您当过兵吗?”老人见状也不多和他们言语,可那些人依旧不依不饶,继续说:“你怕不是财迷心窍,来冒充老兵领福利的吧?”

张良荣
老人听到这里,并不理睬他们的嘲讽,直接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破旧的布袋,政府人员将布袋打开后,慌忙给老人致敬!这时村民才羞耻地低下头,轻声地向老人道歉!老人也是心胸宽广,笑道:“不知者无罪,没关系。”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好奇,这位老人到底有什么特殊身份?那个布袋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群众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态度看他呢?
哥哥参军牺牲,深受打击
原来,老人名叫张良荣,1924年8月出生于四川资阳雁江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里,他从小就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到了1937年,正值青春年少时期,他又赶上了日军侵华战争,当时惨无人道的日本人,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每天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本人残害老百姓

张良荣得知这个消息后,心如刀割,一心想要上战场为哥哥报仇。可是父母的一番话暂时打消了他的念头,母亲痛哭流涕说:“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家里就剩你一个男孩,你要让张家绝后吗?”张良荣这才被逼放弃了当兵的念头,可已经在心里深深扎根的愿望,怎么会轻易放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到了1948年的春天,张良荣一如往常的到集市上买东西补贴家用,可刚到集市没多久,就遇到了国民党上街抢老百姓东西,张良荣没来得及跑走,就被几个国民党痛打一顿,抢走了他的所有东西。张良荣狼狈地回到家里,越想越生气,这次他不管父母的阻挠,毅然背上行李,长途跋涉来到河南,当了解放军,被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十一旅。

淮海战役,第一次荣获特等功
时间来到1948年的11月份,淮海战役爆发,这次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为惨烈,见底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而张良荣在这次战役中,也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高光时刻。
这次战役意义重大,解放军一旦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已定,国民党政府的政治中心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也将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矛头下。所以,不管是解放军还是国民党对这次战役都相当的重视。

战争一开始,解放军就占据了有利局势,国民党黄百韬兵团成为“瓮中之鳖”,被粟裕所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团团包围。蒋介石得知此情况,不甘心自己的得力部队就这样被解放军俘虏,就派出12兵团从西南方向开始向解放军突围,蒋介石以为这样就有机会解救被困的黄百韬兵团,可他没想到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初上大战场的张良荣,内心憋了一肚子的火,想要在战场上宣泄仇恨。可是,12兵团的武器装备远超我军,即便我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面对倾巢而出的坦克,在如此猛烈的攻势之下,我军还是伤亡惨重。看着一个连的战士,最后只剩下几十人,张良荣的内心无比心痛。
眼看着我军战士一个个倒下,陈赓司令迅速调整作战计划,命令部队分成小分队,将那些杀伤力极大的坦克炸毁。张良荣首当其冲,带领着小分队开始向敌军的坦克发起“挑战”。他告诉战士:“硬上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就将炸弹埋在他们必经路上,时机一到,一举拿下。”

这个办法果然好使,张良荣一马当先,炸毁了敌军三辆坦克,大大鼓舞了战士的士气。而敌军坦克被毁,彻底乱了阵脚,援救计划也彻底失败,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场战役结束,张良荣由于表现优秀,被组织上授予特等功荣誉,一时间在部队里名声大噪。

渡江战役,第二次荣获特等功
淮海战役结束后,张良荣所在的四纵被编为第十四军,驻扎在安庆一带。其实,这个时候国民党的败局已定,可他们仍然在做垂死挣扎,解放军为了渡江战役以最少的牺牲,取得最大的胜利,连夜召开会议,制定了作战计划:决定派出300人的先遣部队,到对岸收集情报,勘探敌情,抢占先机。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

张良荣就是先遣部队的一员,他率领战士们乘坐15艘小木船,在夜色的掩护下,朝对岸出发。宽阔的江面,孤零零的小木船在冷风中小心翼翼地前进,显得那么伟大又悲壮。即便大家再小心,敌军还是很快发现了小船,霎时间炮火声、枪声开始向江面袭来。

张良荣乘坐的小船很快就被打穿,危急之下张良荣大喊:“快跳到江里!”说着就跳了进去,战士们见状,也纷纷效仿。就这样,张良荣带着大家在冰冷的江里,迅速朝对岸游去,几经波折之后,终于成功上岸,他们迅速清理岸上敌军,隐蔽入山。之后的半个月时间里,张良荣带着给大部队送来了很多有利的情报,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渡江战役结束之后,张良荣再一次凭借优秀表现,被组织上授予特等功,荣获了“人民功臣”的称号。
西南剿匪,第三次荣获特等功
时间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本以为老百姓从此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可国民党残余势力仍然不甘失败,他们到处勾结土匪,残害老百姓,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企图利用土匪打击解放军势力。中央领导对此痛恨至极,一场大型的剿匪计划蓄势待发。

张良荣也顾不上回家和父母报平安,就马不停蹄的和大部队到西南剿匪。可剿匪的过程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虽然实力强悍,可现实问题依旧避免不了。因为土匪都是在深山密林活动,剿匪的战线又拉得过长,解放军补给被切断,没了粮食的战士,只能一边打仗,一边想办法自给自足。

张良荣这时就提出来一个好建议:“我们可以自己开荒种地,这样既不影响老百姓,还能填饱肚子。”很快,在张良荣的带领下,战士们开始开荒种地,但是开荒的路并不顺利。因为开荒的地方是一大片雷区,不仅有敌军埋下的,还有二战时期遗留的,一不小心就会触碰到,伴随着的就是战士们的牺牲。

据张良荣回忆:“当时很多战士被地雷炸的手脚分离,场面极为惨烈”。可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良荣他们还是成功种出了粮食,解决了战士们的补给问题,为剿匪工作再次立下了汗马功劳。
回到部队后,组织上又一次授予他“特等功”荣誉。
时间来到1955年,此时的中国已经逐渐趋于和平,张良荣觉得他的使命也完成了,是时候回到家乡孝敬父母了,于是就主动向上级申请复员,很快就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到家乡后的张良荣,被组织安排到一个供销社上班,但是张良荣不想占用国家的资源,毅然辞职,回到了农村,做起了普普通通的农民。

回到村里的他没有将自己在战场上的事告诉任何人,在战场上获得的荣誉也被他全部珍藏起来。当时村里的人都以为他出去做生意了,挣了一点钱后就回来了。不久村里人就给他介绍了一个媳妇,结婚后生下来两个女儿,一家人过得虽然贫穷,但是幸福快乐。张良荣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很少和村里的人交谈。

如果不是政府下乡登记老兵信息,恐怕这个“人民功臣”就要被大家遗忘了!村里人得知张良荣老人的事迹后,全都羞愧的向他道歉。张良荣老先生也很大方,从来都没和村民们计较过什么,这样的人民英雄怎么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7 00:04 , Processed in 0.00866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