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九碗汤圆”,你最爱哪一碗?
2023-02-05 21:06:04新华社
癸卯元宵佳节到 元宵佳节吃元宵 南北甜咸都端上 你最喜欢啥味道? 小手搓搓,吃汤圆(元宵)咯 ![]()
据说最早的汤圆出自宋代的明州 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宁波 叫做“元(圆)子”“汤团” “乳糖圆子”“澄沙团子” 宁波当地人用白糖、黑芝麻和猪油 做成馅心 再用水磨糯米面包制成圆形生品 开水下锅,煮熟后食用 由于下锅时先沉后浮 像一轮明月挂在云空 所以也曾叫“浮元(圆)子”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 汤圆的品牌在变,口味在变 寄寓在这一碗汤圆初味中 想家味道、团圆味道 永远不变 ![]()
元宵通常是北方的叫法 与南方汤圆不同 元宵是“摇”出来的 相传是元代大都(即今北京)的糕点铺 为使更多人能在上元节 吃上元宵 首创了摇制法 拔丝源自山东 是北方鲁菜技法之一 一盘拔丝元宵 在晶莹剔透的糖衣包裹下闪闪发亮 宛如金珠缠丝 元宵味道,香甜诱人 但是也提醒人们 更甜的是 拔节向上、奋斗不懈 ![]()
上海的擂沙汤圆 已有百年历史 擂沙汤圆名为汤圆 却是沾着“擂沙”干吃 所谓“擂沙”,是一种擂制而成的“香沙” 先用一只内壁带有梭形纹路 的缸瓦土沙盆 再用一根质地坚硬的木棍 作为“擂浆棍” 往沙盆中放入熟赤豆 用“擂浆棍”干磨出碎末粉状的“香沙” 热腾腾的熟汤圆 把香沙的香气 粘在皮上、吸进馅儿里 咬上一口,齿颊留香 ![]()
汤圆,应该是圆形的 云南镇雄、贵州毕节一带 传承下来的却是三角汤圆 云贵当地大山中的先民 为了祈求自然的恩赐 捏制山形汤圆 作为供奉山神的祭品 常见包心(馅料)有两种 酥麻、核桃仁、红糖 磨成粉末后混合拌匀 通过蒸煮变软 这种叫“酥麻汤圆” 另一种用 花生、猪油、芝麻等食材 这种包心的汤圆叫“富油汤圆” ![]()
鸭母捻是潮汕传统名小食 虽然取名“鸭母捻” 但它在原料上和鸭没有半点关系 据说是煮汤圆时 一粒粒汤圆不断沉浮 如同池塘里的白毛鸭子嬉戏 故而得名 它的馅料传统上有四样 绿豆馅、红豆沙、芋泥、芝麻糖 传统卖鸭母捻每碗三粒 每粒的馅各不相同 一份豪华“鸭母捻”里 往往不仅有汤圆 还有薏米、木耳、白果、红豆 鹌鹑蛋、柿饼、清心丸 桂圆、芋圆、绿豆 供食客自选 形状随意、搭配随客 但是食材有益 色香俱佳、令人回味 ![]()
与重庆美食 大多麻辣、粗犷、豪放不同 山城小汤圆 甜润、细腻、温和 而且它个头小 不足当地普通汤圆的四分之一 显得娇小玲珑、雪白圆润、俏皮可爱 据说山城小汤圆 是杭州血统 创制人是根据 山城百姓的口味特点 对传统当地汤圆 的制法和用料 反复进行了创新改良 最终让这碗 香喷喷的小汤圆 扎根山城,融入重庆 ![]()
以姜入味 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食客们 早已是司空见惯 够姜汤圆的糖水以姜汁熬制 清淡透彻,鲜辣的姜味 通过煮水嵌入到 薄皮的汤圆内里 与汤圆内馅混成独特的香味 姜,自古便是中华正味 “够姜”一词在粤语里 有“够胆量,够强大”的意思 快来上一碗 热气腾腾、驱邪扶正的 够姜汤圆 暖暖心胃吧 ![]()
浙江龙游的北乡汤团 个头硕大 能顶上传统汤圆的五六个大小 甚至大过鸡蛋 它的形状也很有特点 尖头的大圆肚子 还带有一个小尾巴 据说 北乡汤团的诞生 是一对因挥霍而败落的夫妻 过年时 发现全家的食物 只能包出这样一个汤团 这个汤团 给当地留下了 克勤克俭的民俗记忆 如今的汤团内馅 主要由 肉丁、萝卜丝、豆腐干等美味组成 但是 却世世代代告诫当地人 吃得再饱 也不能忘记挨饿的味道 至于汤团为什么有小尾巴 你不妨来猜一猜 留言给我们吧 ![]()
苏州的五色汤圆 粉红、青绿、金黄、奶白、棕褐 以糯、粳米粉镶配 包以由 鲜肉、玫瑰酱、豆沙、芝麻、桂花猪油 等5种配制的馅心 也可添加 黑芝麻、奶油椰蓉、花生酱等 保证其外皮五色 则会使用 如南瓜、胡萝卜、抹茶等 颜色鲜明的食料 中华文化中 “五”是象征吉祥的数字 像五谷、五福、五行等 让五颗颜色材质各异的汤圆 待在同一个碗中 共同成就一份和谐的美味 九碗汤圆(元宵)久传承 碗碗美味又提神 送给幸福有“元”人 踔厉奋发又一春 祝福天下有“元”人幸福长久 祝福全国奋斗者久久为功 祝福我们的祖国强盛永久 ![]()
今天的汤圆(元宵)里 哪种味道最让你着迷? 快快分享给大家吧 ![]()
监制:车玉明 统筹:王曙晖、王宇 策划:杰文津 制图:陆君钰、赵天祎、张詠欣、盛梦瑶 记者:黄筱、周文冲、林碧锋、邓瑞璇、刘巍巍、陈爱平 编辑:杰文津、陆君钰 文案:杰文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