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突然消失的新冠病毒,引起外国媒体好奇,《纽约时报》称早有预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10 05:00: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突然消失的新冠病毒,引起外国媒体好奇,《纽约时报》称早有预见                                                         2023-02-09 12:31                                       

          长达3年的疫情,基本上在每个国家都有了结果,中国就是在这所有的结果最特殊的一个,也是做的最好的国家之一。面对如今突然消失的新冠,国外媒体都对中国感到不可思议。

其实还在疫情封控的时候,《纽约时报》就对中国的疫情做出过预测,表示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会结束,只是没有想到会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的。中国同样是走了一遍“全体免疫”的过程,但是却能够在一两个月就结束,让外国媒体好奇。
一、各个国家的“全体免疫”发展区别
最早彻底放开的国家并不是美国,而是与我们相距不远的“越南”。早在2021年德尔塔病毒盛兴的时候,越南即便得到中国的援助也不能全面控制住新冠,在当年还是抵挡不住压力选择了彻底放开,到了2022年的时候,越南才真正摆脱新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还有新加坡,新加坡也是第一梯队放开疫情防控的国家之一,只是新加坡分阶段来进行。在2021年最早的时候新加坡也先坚持清零,只是到了下半年开始在快速推动疫苗接种的同时逐步放开疫情。直到2022年的4月之后彻底放开了疫情。新加坡在疫情防控上做的效果非常不错,致死率控制在了平均数值以下在0.024%左右。
在疫情的表现中波折最多的就是美国,美国虽然一开始也进行了全民封控,戴口罩。但是因为国情原因,美国人民接受不了长期的封控,甚至都不愿意戴口罩,所以美国的感染率在初期一直居高不下。并且因为医疗资源紧张问题,美国死亡人数也在快速飙升。因此美国游街闹事的人也越来越多,美国彻底陷入了混乱之中。

然而当时美国也发出了以人们生命安全为重的政策,所以也没有放开疫情管理,直到2022年3月的时候,美国才彻底放开,可是美国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上百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这个数据难以接受。其实“与疫情共存”的观点在美国的呼吁也很高,同样的还有英国,但结果确实两个国家疫情防控没做好,“全民防疫”的战线也拉得过长。
二、中国疫情为什么可以快速“消失”
2022年看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彻底放开,如果中国继续保持“闭关锁国”,很容易被全球排挤。再加上中国人民加强针的疫苗接种率也达到90%左右,对病毒的分析结果也达到了放开的标准,所以中国也改变了“动态清零”的政策,开始全面放开。

在彻底放开之初,因为有像美国、新加坡等前车之鉴,国内对新冠感染的高峰期和战线也预估得比较长,几乎一致认为在2023年上半年都会存在疫情。可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仅仅不到2个月的时间,中国14亿人口几乎快速被感染一遍,但同时也快速恢复,基本达成了“全体免疫”。
如此速度外媒都感到不科学。因为同样有14亿人口大国的印度,在2022年3月左右就已经“躺平”,然而到了当下印度还在大范围受到新冠感染的影响。形成如此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的疫苗接种率非常高,几乎每个人都打了三针以上。另一点是彻底放开的时机好,在病毒危害性最低的时候才彻底放开。

三、疫情并不是消失,只是暂时危害减小许多
目前中国受到新冠的影响已经小了很多,除了一些重症患者,大部分人都已经暂时不受新冠的影响。而且也没有出现过多的二次感染或者复阳的现象。这证明中国人民获得了外国用了一年时间都没有获得的“群体免疫”。不过这并不代表着新冠就此消失,只是对人们的影响暂时降到了最低。
当下的新冠还存在我们身边,并且新冠对部分人的后遗症也存在,许多人因新冠影响体质虚弱直到现在还未恢复,还有部分人肺部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损伤。并且根据国外的疫情历史,第二轮感染也是有可能存在的,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总结
在笔者看来,当选择彻底放开之后,关于新冠的发展就已经不是个人能够影响的了,只有研发出治疗新冠的专用,或者能够彻底免疫新冠的疫苗,才能真正结束新冠。否则部分人就会一直受到新冠的影响,还会有病毒变异的风险。不过当下人们需要做的就是继续保持个人防护,多消毒习惯,会有很大的帮助。
不知道你对于新冠发展的看法是什么呢?你觉得以后还会受到新冠的影响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7:39 , Processed in 0.00792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