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被誉为“活着的王成”,一等功臣,留下一张“满眼杀气”的照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7:46: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他被誉为“活着的王成”,一等功臣,留下一张“满眼杀气”的照片                                                         2023-03-05 09:10                                       
                                        如今无论影视剧,还是各类文艺载体,多会强调“气场”这个词,尤其悍将猛士,多会以“满眼杀气”来形容;当然,“眼是人的心苗”眼神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但“满眼杀气”就显得模糊了许多,究竟什么样的眼神才称得上“杀气”呢?说到这,或有朋友会说“没事多看看战争片,就知道什么是‘杀气’了。”

当然没这么简单,如今的“战争片”多是演员刻意表演出来的,或许表演者连战场都没上过,又怎么诠释“满眼杀气”呢?翻看史书,能真正诠释“杀气”的或许只有一张照片,主人翁是“一等功臣”、“老山战神”杨启良。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1985年的战场,指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之战”更是其中关键;也是在战火纷飞中,“杨启良”的一个回眸,为后世留下了一张摄人心魄的影像。

杨启良,浙江台州黄岩县西乡下桧村人,生于1961年;尽管他没赶上八年抗战,但自幼听老人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因此从小就有“为国杀敌”的梦想。1961年,尽管新中国已然成立多年,但和平背后依然暗潮汹涌;包括“杨启良”在内的无数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渴望着有朝一日能拿起武器,再上战场,保家卫国。

1983年,22岁的“杨启良”终于穿上军装,被编入南京军区一军一师二团三连;此后“杨启良”刻苦训练,他由普通战士成长为“班长”。1979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标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对越自卫反击战至此打响,“杨启良”也随军参加了战斗;战端一开,我军分东、中、西三路迅速向越境内挺进,敌人溃不成军;但我军一直将这场战争定义为“自卫”,因此兵至敌方首都,军首长还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很显然,解放军获取了全面胜利,但也惹恼了越方,竟然在我军撤退后再次进行挑衅;简单来说,越军再次组织力量侵入我国边境,并占领大量高地,挖壕沟、布铁网、设地雷等,意图继续对我军进行骚扰。尤其是敌人在“老山”一带的军事部署,对我军造成了极大威胁;对此,我军各部主力纷纷在边境线上驻扎。
老山,位于我国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峰包括27个山头,最高点1422米;作为“边境山”,这里的战略意义极为重要,敌人自然也清楚这一点,于是刻意在老山一带设置星罗棋布的军事防线。为夺回边境线,我军迅速出击;这里有个关键点,老山主峰东南侧的“166高地”易守难攻,为减少损失,我军各部决定先占领周围区域,最后再合力拔掉这根“毒刺”。
来真的,敌人一触即溃,除了“166高地”之外的其他区域很快被清理干净;1985年,我军终于决定向“166高地”发起总攻,3月8日凌晨,“杨启良”接到上级命令:拿下166高地及北侧的无名高地。接到命令后,“杨启良”率领战士们迅速出击,以最小的代价控制了“166高地”;越军不甘心失败,自3月9日开始,连续进行了7次反扑,但均被我军打退。

话虽简单,其实这场大战极为惨烈,以“杨启良”所在部队为例,当时6名战士驻扎在“166高地”西侧的无名高地上;当时包括“杨启良”在内只有6名战士,敌人似乎也嗅到了机会,立即组织力量向此处猛攻。还要强调一下,当时我军在无名高地上只有6名战士,但反扑敌人却是成建制的连、排单位;试想,在敌方“人海战术”的猛攻下,我军6名战士将面临多么大的压力。

尽管如此,我军6名战士依然顶着巨大压力,打退了敌人3次进攻,但自己也损失惨重;简单来说,“6人团队”中,有3名战士牺牲,另外2人因伤重难以继续战斗,直白点说,整个战场上,我方仅剩“杨启良”一人还在继续坚持。前面说了,我军面对的敌人是成建制的连、排单位,数以百计的敌人进攻“一个人”,可想当时该有多么的危险;此时的“杨启良”犹如杀神附体,尽管身上多处负伤,但他依然端着冲锋枪对准敌人进行扫射。

敌人也红了眼,为拿下“无名高地”甚至动用了迫击炮和山炮等重武器;今天再看,“炮轰一个人”似乎有点可笑,但在当时却是无奈之举,因为“杨启良”太勇猛了。就见“杨启良”一边用冲锋枪射击,一边不断投掷成捆的手榴弹,打得敌人竟然误以为高地上有我重兵把守;但要实事求是,“杨启良”虽然勇猛,他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四处乱飞的弹片早已将“杨启良”的身体伤成了鲜红色。

其中一块弹片击中“杨启良”的左腿,使其不能站立,他顾不得包扎伤口,依然不断投掷出手榴弹,竟然粉碎了两股敌军“合围”的计划;由于“杨启良”太过勇猛,当时敌人并不知道高地上有我多少兵力,竟换下原来的2个排,直接调集“2个连”向我高地发动更为猛烈的进攻。即便如此,“杨启良”犹如一头发怒的猛虎,一边向敌军还击,一边对着步话机喊着“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有朋友或许想到另一位战斗英雄“王成”。此时“杨启良”可不是为了模仿英雄,而是战况紧急,他下定了牺牲自己,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因此才发出了与“王成”一样的怒吼;虽说敌人调集“2个连”的重兵,但在“杨启良”的猛烈攻势下,敌人还是遭到了不小的损失,被迫暂时撤退,试图重新组织下一轮进攻。就在此时,我方大部队赶到,迅速击退敌军,也“救下”了杨启良。
说“救下杨启良”一点不夸张,当战友们登上高地,眼前只有杨启良一人还在紧握冲锋枪;战斗时,或许“杨启良”凭借的是一股无畏意志,但战斗结束后,“杨启良”却几近晕厥。随后,战友们将“杨启良”送往医院紧急救治,这才将这位“战神”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此后的“杨启良”心忧前方战事,坚持不在医院疗养,仅在处理伤口后的第2天便重新赶回前线。

前面提到的那张“满眼杀气”的照片,就是战地记者无意间为“战神”抓拍的;“杨启良”一战封神,据统计,此战中“杨启良”以一人之力,击溃敌人“2个排”、重创敌人“2个连”,被评为“一等功臣”,至此军中传颂“活着的王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3 02:52 , Processed in 0.00797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