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年少不懂祥林嫂,读懂已是书中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29 04:52: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年少不懂祥林嫂,读懂已是书中人                               2023-03-26 09:40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旧社会中,女生仿佛生下来就是要嫁人的,幼时需要听从父母、兄长的教育,而长大后嫁给他人,又需对丈夫言听计从。
仿佛女性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过自由、没有过独立的思想,她们只是依附于丈夫生存的可怜人,即使丈夫在外寻花问柳,妻子也不能表露出半分嫉妒,这便是妇德。

直到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女性角色才慢慢开始被关注,开始得到应有的尊重。
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感觉其中的含义久久不能理解,时至今日,长大后的我对那个时期的研究更加深入之后,才慢慢懂得鲁迅先生所写故事的真正含义。

曾经在课文中学到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祝福》,当时阅读这篇文章之时,只觉得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为人胆小、懦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可如今的我再次读到这篇文章、读到祥林嫂时,却发现已成为了书中人。
或许在如今这个时代,并没有多少人如祥林嫂一般自怨自艾,但大部分人已经成为了书中所描述的“旁观者”。
新旧思想的碰撞
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大多都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同时他也是当时极为盛行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他想要通过白话文小说,向大众传播新思想。
从他的第一篇《狂人日记》发表之后,鲁迅的名声便传遍了整个中国,他笔下的人物生动、形象,无不显现了当时最底层社会的不堪生活。

他的那篇《祝福》中的祥林嫂、鲁四爷正是那个年代传统封建人民的缩影。
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角色总是属于弱势群体,她们没有尊严、没有希望,是生活的失败者,而她们所接受的封建思想则是毁了她们一生的根源。
祥林嫂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新思想刚刚萌芽,刚刚进入大众的眼帘,每个贫苦人民看到新思想,就仿佛看到了希望,可那些可恨的地主阶级、资产家拒绝接受这先进的思想。

他们认为旧思想是他们统治贫苦人民的武器,是他们生活的保障,他们不愿意打破这种局面,不愿意迈出那历史的一步。
故事的开场,祥林嫂不是鲁镇人,丈夫的去世意味着祥林嫂成为了一个寡妇,成为寡妇的下场她已猜到,必定是被夫家卖到别处,无奈之下,她选择了逃离。
逃出来的祥林嫂来到了镇上,在鲁四爷家里做起了女工,鲁四爷见祥林嫂干活利落,心里很是得意,但是一想到祥林嫂是一个不详的寡妇,便眉头紧皱。
寡妇的名声给祥林嫂带来了数不尽的数落,可她不在乎,她此时想要的只不过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并没有想过能够再次结婚。

可上天总是在开玩笑,踏踏实实生活的祥林嫂被原本的夫家发现了踪迹,便向鲁四爷提出想要带走祥林嫂的想法,鲁四爷虽欣赏祥林嫂的活计,但又不想惹上麻烦,便没有插手这件事。
曾经的夫家将祥林嫂带走后,卖到了山里的一户人家做老婆,此时的祥林嫂心如死灰,她只能接受被卖掉的命运。
再次结婚的祥林嫂很快为丈夫生了个儿子,一家人也算是其乐融融,可好景不长,丈夫病死,而唯一的儿子被狼叼走了,祥林嫂也被夫家赶出了门。

无处可去的祥林嫂只能重新来到鲁四爷家中做女工,当她给四婶讲起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时,四婶眼中满是心疼,便默许她留了下来。
可在那个新旧思想交织的年代里,身为寡妇的她再次婚嫁,无疑是被送上了绞架,任人在背后说三道四。
他们认为祥林嫂已经是一个不祥的女人,所做之事伤风败俗,而当祥林嫂听到别人的诋毁时,内心不再有任何起伏,如今的她只希望能够苟且地活下去,她的脸上再也没有了曾经的笑容。

一年一度最忙碌的祭祀活动开始了,可祥林嫂成为了这镇上最悠闲之人,没有人愿意让她帮忙,害怕她的晦气沾染到自己身上。
甚至有不怀好意的婆娘故意吓唬祥林嫂,说她今后下了地狱,有两任丈夫等着她,她该跟了谁好呢,阎王爷只好把她锯成两半,分给他们。
这句话可吓坏了祥林嫂,今后的她昏昏沉沉,心里想着千万不要把自己锯成两半,最后听信了柳妈说的话,把自己所攒下的积蓄全数捐给了庙里,求上天原谅自己这一世的罪孽。

可见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祥林嫂信了这荒诞无稽的玩笑,终日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再也没有了曾经的生机,正应了那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早在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镇上之时,鲁四爷对这个二婚的祥林嫂很不满,认为祥林嫂的行为伤风败俗,不配在自家工厂干活。
鲁迅笔下的鲁四爷形象,代表了封建旧思想,他认为女性的存在就是服务于男性,即使丈夫病死,妻子也不能再次改嫁,即使祥林嫂是被逼迫,在鲁四爷的眼里,终究是祥林嫂的错。

而鲁四爷所信奉的旧思想的对立面则是蓬勃兴起的新思想,新思想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一切的偏见,倡导人人平等。
使每一个人都有当家做主的权力,使卑贱的女性角色不再受欺凌,让祥林嫂那样的女性拥有自己的生活。
可是在那个新旧思想碰撞的年代,祥林嫂注定是不幸的,毕竟封建旧思想是几千年传承的病根,难以根治。
“旁观者效应”的渲染
“人性”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数千年来,关于这个问题讨论,从来都没有具体的定论。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句话,但也十分形象地展示了人性那邪恶的一面。

当一些事情发生之时,身为旁观者的我们难以体会到当事人的痛苦,尤其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互联网上的一些网络喷子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他人,殊不知这些言论给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
故事的主人公祥林嫂原本也是一个善良、乐观的女性,可是她生活的时代活生生“吃”掉了她。
可身为旁观者的人们丝毫没有感受到祥林嫂的歇斯底里,反而在旁边对祥林嫂指指点点,成为了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文中的鲁四爷是一位有权势的旁观者,他欣赏祥林嫂的干活麻利,可深受旧思想毒害的他难以接受再婚的行为,在祥林嫂悲痛之时,不仅不同情她的遭遇,反而嫌弃她伤风败俗,把她赶了出去。
而同为贫苦阶级的柳妈,虽说为人热心、善良,可她的所作所为令人寒心,先是讥笑祥林嫂为何不反抗到底,后来故意诓骗祥林嫂捐出钱财,这一步一步地把祥林嫂推入了深渊。

柳妈到底善在哪里?即使她不杀生、吃素,可正因为她的一番话,才把祥林嫂逼疯,在她的旧思想里,即使丢了命也好过现在苟且偷生地活着。
居住在镇上的居民们亦是旁观者,这些人和祥林嫂毫无关系,却把她当成了饭后的笑柄。
在祥林嫂第二次回来之后,镇上的人虽依旧喊她祥林嫂,可总觉得话语间多了几分鄙夷,和第一次来时相比,笑容变得冰冷,言语间也满是讥讽。
起初的祥林嫂想要把自己满腔的委屈向他人诉说,可谁知竟成了别人眼中的趣事,祥林嫂每次走在路上,总有人打趣她,这些打趣无疑是在往她的伤口上撒盐,可那些人不以为然。
久而久之,祥林嫂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回应镇上那些人对她的打趣。
已是书中人
悲惨的祥林嫂被赶出鲁家之后,成为了大街上人人喊打的乞丐,眼神中再无半点生机,整个人疯疯癫癫,也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一切。
最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镇上的人们发现了祥林嫂的尸体,仿佛死了很久,具体是何时死的,无人得知。
此时的众人眼神中没有半分怜悯,有的只是失去了饭后谈资的可惜。

曾经的我也是一个旁观者,认为祥林嫂的一生都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他人,可如今却发现自己早已成为了书中人。
起初的祥林嫂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人,她尝试做出过反抗,面对夫家的卖身,她逃走了,可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她的反抗是建立在封建礼教之上的,她骨子里想要摆脱这种困境,可她所走的路并不是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而是一条通往“地狱”的桥。
除去这个社会冷酷无情带给她的打击,她早已给自己宣判了死刑。

祥林嫂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更重要的是她无法摆脱骨子里的奴性,她没有独立思考的思想,她愿意相信所有人。
柳妈说的话她信,所以她把自己的积蓄如数捐出,镇上男女老少的话她也信,所以她变得沉默寡言,不再诉说自己的委屈。
正是这份信任,导致她走向了深渊。

细细想来,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真实缩影,在生活中,我们没有主见,习惯了听从他人的命令,即使内心抗拒,也不愿意向前踏出一步,不愿意打破这种“和谐”的局面。
不知不觉中,我们活成了祥林嫂,要么等待着别人被“吃”,要么等待着别人被“吃”。
小结
祥林嫂的存在,是当时社会的悲剧,更是大多数人生活的缩影。
起初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终人,鲁迅在《祝福》所塑造的人物,无论是祥林嫂,还是鲁四爷、柳妈,只是这世间千千万万中的一员,他们的无知、愚昧、冷漠和阶级无关,他们所表达的是人性,是无关乎受教育程度的。
无论是在当时的那个旧时代,还是在如今的21世纪,关于人性问题,都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可长大后的我们,已经可以读懂人性的部分含义。

现如今的我们和祥林嫂一样,处于社会的最底端,而像鲁四爷这样人依旧存在,他们牢牢地掌控着我们的命运,即使对生活不满,也只能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
生活强加给我们的,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顺应时代的步伐,做一粒随风消散的沙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30 12:23 , Processed in 0.00926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