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后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的智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28 03:44: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后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的智慧                      

2023-05-26 12:00                                       

引言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这句诗句出自三国诗人曹植的诗篇《君子行》,意思则是嫂嫂与小叔子不能亲手递交东西,而长辈与小辈不能并肩行走,得亲疏有别。《礼记》也有云:“嫂不抚叔”、“叔嫂不通问,不相为服”等,由此可见,叔嫂不宜走得过近,以免生出不必要的闲言碎语。这些常见的俗语即是对礼仪的通俗化总结,也能指导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有关于此的俗语,根深蒂固,比如“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其实更为人知的是后半句,也正是这半句,说透了农村人的生活现状。

01
由于农村交通闭塞,经济不太发达,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但不能以偏概全。因为农村的很多俗语以及生活经验都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许多老百姓在聊天时,便会偶尔冒出一些民间俗语。这些俗语虽然简单直接,但却真实有效的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现状。
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说的便是日常关系中三种极为特殊的亲戚关系。整句话的大意则为哥哥过世了之后,侄子与叔叔间的感情关系就大不如前,形同陌生人;若姐姐去世之后,则姐姐的丈夫与儿女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与姐姐娘家人切断联系;倘若兄长去世之后,那么嫂子便会随即改嫁给小叔子,看似无厘头,却普遍存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每个人几乎都在没日没夜的为了自己的家庭与事业拼搏,自己的精力与心血付诸于工作。所以平时并未有多余的心思与精力来增进与亲戚间的交流,不过“哥走侄不亲”便是感情变淡的其中一种表现。
02
若在一个大家庭中,兄长去世,则嫂子与兄长孩子便会自然而然的与同族亲戚的感情越来越淡,似乎双方之间的等级链接断掉了。倘若嫂子再改嫁,那么与前夫家庭的关系只会更加疏远,久而久之,或许就沦为了陌生人,因为兄长在世时,是小家中的一家之主,对于家中大大小小的事物有决策权,与自己家中的父母兄弟保持密切关系。

但当兄长去世后,嫂子自然而然的作为兄长大家中的“外人”,很少主动与家中成员联系,再加之侄子年龄普遍偏小,还未懂事。如此种种,导致两家人的关系逐渐疏远,若侄子长大,前往外地读书,彼此间交流较少,再加之常年不在家,彼此没有见面的机会,最后导致的结果便是叔侄间的关系形同陌路人。
至于“姐去门槛断”这句话,其实很多人应该都深有体会。因为中国是一个注重礼数的国家,在农村,这种礼数大过于天。所以在姐姐去世之后,妹妹为了避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产生,会减少去姐夫家门的次数,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姐夫家门没有姐姐娘家人的光顾。

其实在农村,与“姐去门槛断”相同意义的话语众多,比如这句:“姨表亲,不叫亲,死了姨娘断门亲”。其实亲戚之间,相互往来的链接便是血缘关系,但若想让关系更加深入,应该有赖于人与人之间长期真心实意的交流与接触。
03
而作为妹妹,之所以会与姐夫以及姐夫的亲戚认识与接触,其中间的主要纽带则是姐姐。可是当姐姐去世之后,这个纽带便断掉了,最终导致“姐去门槛断”这个结果。

“姨表亲”的关系在农村日常接触中十分微妙,“姨”则在这段关系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当姐姐去世之后,若小姨子经常去姐夫家,孤男寡女,不免会有一些嫌隙出现,对彼此的名声都不好。若姐姐在去世后,姐夫另娶他人,则“姨表亲”间的关系会因此变得更加陌生与疏远。
至于“兄死叔就嫂”,则并不能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现状,反而是思想落后腐朽的表现,有违伦理道德。但是“兄死叔就嫂”在以前的农村却是常有的事情,很多人对此见怪不怪。因为“兄死叔就嫂”当时的人看来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可以省下彩礼,又可以解决儿子的婚姻问题。

因为在古时男权社会,女性地位极为低下,便存在包办婚姻等,毫无自由可言,甚至被“三从四德”的思想禁锢其中。所以在丈夫去世之后,不少女性就会对婆婆的安排言听计从,违心嫁给自己的小叔子。
结语
从这三句俗语来看,可以说明有些俗语真真实实的反映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现状,并且对他们生活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有些俗语却是禁锢他们思想的表现,所以对于流传已久的俗语,应当保有去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要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那般见解。
参考资料:
《君子行》
《礼记》
《红楼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07:36 , Processed in 0.0089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