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赢得解放战争,因为我们和人民在一起,所以胜利必然属于我们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15 02:43: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何赢得解放战争,因为我们和人民在一起,所以胜利必然属于我们                                                         2023-06-14 08:55                                       

      众所周知,解放军有个前缀,是人民,教员赋予这支军队的军魂,就是人民

在整个的解放战争期间,我们根基在农村,我们的兵源在农村,我们经济来源在农村
,这是因为解放了无数农民,让他们得到了渴望已久的土地,得到尊重和平等,因此他们才爆发无穷的力量去帮助解放军,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的自己军队,是人民的自己的队伍。

对于这样一点,最初无论的蒋介石还是国民党的大员以及高级将领搞不明白,为何国军在兵力,装备,兵员素质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是会失败,而且往往输的很惨。国民党的高层经过一年多的失败也逐渐意识到了失败的原因。于是在1947年,蒋介石开始了两手准备,一手是国军的军事战略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
第二点就是把农村控制住,彻底打掉共产党军队的根基。这样一来,共产党的军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蒋介石把一切的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国民党自身对农村对抗控制力太差太弱。

既然总结出来的原因那就开始动手,那怎么解决呢,蒋介石在1946年11月发布了一项公告,即《国民政府关于“国防部人民服务总队与民众自卫队及难民还乡团联系办法”电》。在这份文件中,国民党政府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那就是对从解放区逃出来的,
被解放军没收土地的地主进行大规模武装,配发武器弹药,进行军事训练,组建一支所谓的“还乡团”来对解放区的农村进行控制
,这实际上就是国民党方面的民兵组织,由地主自己出钱出力来招募的一群地痞流氓打手。再有国民党出武器出基层军官。而形成的武装组织,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试图断掉解放军的根基。以及去干一些国民党方面不能干的,极为丑恶的事情。

在国民党方面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之下,汤恩伯,薛岳都各自组建了自己的“地主返乡团”有的编制就高达四千多人,按照国民党方面的要求,凡是被解放解放的县城乡村都要规划和训练至少一个团的地主武装。地主还乡团的主要任务不是打仗,他们也不会打仗,他们的任务就是跟随国民党主力部队前进,一旦国民党主力打下一块地盘,对应区域的地主所组建的武装就会原地扎根,接替国军主力部队对地方基层进行管理,严防共党“卷土重来”。
因为国民党在基层的力量几乎为零,所以具体事务只能依赖这些地主还乡团之所以如此,一是国民党的军队数量没有那么多,第二就是地主还乡团对本地区的事情知根知底,便于国民党方面的统治。

在国民党看来,被解放军没收土地的地主一定恨解放军入骨,和共党绝无和解可能,这样的人又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极其熟悉地方,组建的民间武装又很强大,绝对可以杜绝共党在农村的渗透和游击,从而断掉解放军的根基。
但恰恰相反,毫无远见的蒋介石这一伎俩,最终是彻底地断送了他在大陆最后一点根基,人脉和运气。

道理也很简单,蒋介石的和国民党的分析也完全正确,地主返乡团跟着国民党主力部队回到家乡之后,也确实跟国民党一条心,他们回到家乡第一件事会做什么?当然是收回曾经属于自己的大片土地了,要不然组建地主返乡团干嘛。但这些土地早就被解放军分给千千万万的贫苦农民了。这些地主不仅要将那些土地和财产必须连本带利地重新拿回来。除此之外,
地主还乡团还要求农民从分到土地的那一天开始算地租,有些甚至从抗日时代减租减息时期开始算,要求农民把这些年没缴或少缴的地租一口气全部缴清。

这么多年累计的租金一口气缴清?这怎么可能。于是地主就让这些农民签下利滚利的欠条,让这些人卖儿卖女,而且进行不断的拷打,有的竟然被活活打死。这里仅就郯城一地的记载,在1947年2月——1948年11月郯城被国民党占领期间,
还乡团共计“倒回”土地25万亩,房子2.4万间,大型牲畜7780头,粮食297万公斤,银元31827万元。
在中国鼎鼎大名的胡汉三,原型就是地主还乡团。胡汉三的台词并不是虚构,那真的是当初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很多还乡团的地主都说过类似的话。

在这一点上还乡团的利益和国民党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并不会出卖国民党。为了防止解放军再回来,为了杀一儆百,为了掐断普通农民和共产党的联系,
地主返乡团打出标语“一家通共,五门杀绝”,用杀杀杀来解决问题。还乡团杀人不经过法律程序,说说通共就是一句话的事
,共这个东西很难找证据,而证明自己不通共也几乎不可能,所以这个杀人权力简直是太大了。于是,白色恐怖降临了。这种手法简单,粗暴但有效。但问题是,放眼望去,在整个农村地区,95%以上的农民人都受过共产党的恩惠,拿地拿钱拿粮,没拿过共党好处的贫苦农民基本就没有,有的还甚至是地主的远亲。

在解放区郯城,当时仅有20多万人口,其中有2124被杀,10152人被关进监狱,2603名妇女惨遭侮辱,31699房屋被毁
。杀人的手段包括枪决、活埋、剥皮、炮烙等多种方式,还发明了“放呲花”、“反省汤”、“拉电线”、“点天灯”、“倒栽葱”、“穷小子翻身”、“扫八路毛”、“剪刺猬”等虐杀方式。这些处决方式每一种都过于残忍以至于不便展示,否则详细的描绘能让观者夜间做噩梦。那真叫一个人间地狱。对于还乡团大规模虐杀底层农民的事情国民党早就知晓,但不闻不问。
这样的政府怎能不倒台,这样的政府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1947年有一位名叫翁鲜豪的国民党中央社记者跟随张灵甫的整编74师行动,途中被还乡团的血腥手段震惊,拍摄了数百张贫苦农民遭受折磨性杀害的照片递交给74师师长张灵甫中将。
翁鲜豪担心这种行为会损害国民党的根基,出于为党国未来的角度考虑,请求张灵甫制止还乡团的血腥行为。但张灵甫看完所有照片后将其掷还给翁鲜豪,轻描淡写的说:
“他们分人家的田、抄人家的家,土匪一样,人家当然要出出气呀!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你们这些记者真是书呆子啊!”
而翁鲜豪同情被还乡团虐杀的底层农民,情报人员认为翁鲜豪有通共嫌疑,至少是思想不正,
所以回到中央社述职就立即被开除了。

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黄克功和张灵甫,同样有过枪林弹雨的经历,同样是因情生恨而杀人,黄克功最后被判处死刑。而张灵甫仅仅被关了一年就官复原职,继续掌权领兵
。两个政党,两种纪律,两种作风,决定了两种走向。

实际上,我们自己当年土改时存在很多问题,怎么分地,每个人该分多少,怎么分牛羊,每个人该分多少,还有基层政权初建时的律法规定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老百姓的意见其实非常多。但等还乡团来了之后,老百姓被还乡团狠狠的上了一课,曾经的所有意见都消失了。
解放军给贫苦农民分田分粮的时候,还乡团凶狠的把贫苦农民家里一切财产都抢走。解放军把9成以上老百姓视为自己根基和支持者的时候,还乡团大规模屠杀百姓以保证自身安全。

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支持谁这根本都不用选。江苏和山东是在被国民党重点进攻时拿下土地最多的区域,进驻的地主还乡团也最多,老百姓承受的灾难也最惨重。所以当解放军重新打回来的时候,活生生例子就在眼前,
普通农民对还乡团的刻苦仇恨化作了无对国民党当局无尽恨意,以及对解放军无限拥护
。一个十八岁的大姑娘站在村口大喊,谁第一个参加解放军俺就嫁给他, 一个刚刚订婚还没有拜堂的解放军战士随军打仗,未婚妻就抱着大公鸡自己去拜堂嫁人。这样的军队怎能不打胜仗,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邻
近的解放区当时合起来不到5000万人口,结果出动了足足543万民夫,用小推车硬是把9.6亿斤军粮运上了前线。而这些农民的要求只有一个,必须打胜仗。

对于被俘虏的国民党士兵,共产党的军队更是教育第一,有一个国民党的机枪手被俘虏了,
他是安徽阜阳人,祖辈就是佃农,
他五岁时,爹被地主打死,母亲带着他和弟弟靠乞讨度日,十七岁时被保长抓去卖了壮丁,他逃过三次,每次抓回来都被打个半死。母亲和弟弟都被还乡团打死了,
被俘虏之后的第一次战斗他表现的很勇敢,当时教导员在战后本想表扬他,谁知他抓住教导员的手就说,教导员,我对不起你,对不起连长指导员,对不起……说着就哭起来了。

他怯生生地说,刚解放过来,我糊涂,诉苦以后,我懂得了谁是仇人,谁是亲人。我决心在这边好好干,可是,这次打仗之前,我心里又嘀咕,怕打不过他们,直到冲锋号吹响了,我还在胡思乱想,国民党说解放军打仗,全让俘虏挡头阵。他涨红着脸,嘴唇发抖,说,今天我才看清了,枪一响,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全都领头冲,我看了心都跳,照这样,咱们怎么会打败仗呢?战斗都结束了,班长排长都牺牲了,俺却还活着。
最后,他跟教导员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都不怕死,我为什么怕?我要重新做人!
今天我们再看,这话,应该是大个子从心底里发出来的,是真话:人心都是肉长的。
干部党员带头,是战斗致胜的关键。

但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在总结战事失利原因时,仅仅归咎于情报工作不如中共,这简直就是一叶障目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了。这样的认识,焉能不败!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00:32 , Processed in 0.00870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