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孝道正在衰弱?人老了为什么没有尊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05:22: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孝道正在衰弱?人老了为什么没有尊严?                                                         

2023-06-17 09:00                                       

    《礼记》里写的“孝”,有三重理想要求,其一是孝养,其二是孝敬,其三是孝顺。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进步,慢慢淘汰了一批不知道如何使用智能产品的老人;儿女追求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也在默默抛弃了一些常年耕于田间弯腰驼背的农村老人。
人至耄耋之年,却丧失了尊严,如今社会中国传统孝道正在逐渐衰弱,是传统美德教育的缺位?是家庭环境重心的失衡?还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孝养,注重对下一代传统美德的教育
所谓“百善孝为先。”即在中国众多的传统伦理道德里,“孝”处于优先地位,也是大家学习其他的德行的前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一直孝顺自己双亲,让父母安享晚年,那么这个人的其他品行可见一斑。
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就是得好好善待父母,而孝心,是代代相传,也是辈辈继承。
现如今的教育提倡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却也缺乏对孝道有系统且全面的教育,这就需要父母有意识的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别让子女产生长辈对自己无私的爱是理所应当的心理,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不知恩也不感恩。
如此一来,孝道观念在家庭教育里逐渐衰弱,便达不到“子承老也”的理想状态,这样也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一直是社会热议话题。

一部分居住于城镇的老年人有自己的退休金或者是养老保险,早已有着“存钱养老”的意识,能够妥善安排着自己的晚年生活,不过多仰仗于自己的儿女。
而大部分农村的老年人,在慢慢丧失了创造家庭收入的能力后,却变成了零收入纯消费的留守老人,古有圣哲孔子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对于留守老人而言,常年期盼子女携家带口常回家看看,却仅仅只得到了子女微薄的经济支持,缺乏子女在旁贴身照料的养老生活,凄凉又寂寞。
退一步说,对于那些有子女在身边的老人,养老状况也不尽人意。
表面看来,子女能够为父母准备一日两餐或者三餐,但也不让父母与自己同桌共进餐食,父母的房间安排也是极尽简陋与随意。
其一无形中就把年老的父母当做了生活上的负担,传统孝道观念逐渐衰弱,子女也仅仅是提供给父母物质上的支持,就安慰自己已报了父母养育之恩。
孔子也认为,子女在履行孝道时,最困难的不是能力不足难以供养,而是供养时不能一直保持着对父母的爱,以满满的爱去对待父母。
所以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对待父母时抱以真挚的爱,何以谈及子女对父母孝敬呢?

孝敬,是敬爱父母,以他们为家庭重心
蒙田说,这个社会所尊崇的观念真是不公平,能够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
所谓孝道,不仅在于养父母,更是敬畏父母,并以他们为家庭重心,给予他们足够的尊严与爱。
在礼节上尊重父母,而尊老的礼节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为父母做些什么,比如能够为父母准备生日宴,把老人奉为上宾,呵护备至,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躬亲必行,尽力做到物质和精神的平衡,让父母得享天伦之乐。
而不是一味的把自己的孩子摆在家庭第一位,对自己父母的生日草草了事,却对孩子溺爱有加,满足他们的要求大摆筵席,为他们庆祝成人礼或者是毕业典礼。
“爱幼”心理让家庭重心严重失衡,不仅影响着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还在尊老敬老这一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其二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就是对父母的赡养,养与敬一样重要,提倡的是在敬和爱的基础上去养,这就要求子女不仅要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还要对父母以敬爱之心。没有敬和爱,那和养“犬马”有何不同?又何以言孝呢?
在一家三代的环境里,子女能够在传统佳节时能够放下手里的工作,携妻儿唤兄妹一同回家坐下来与父母吃一顿晚餐,让他们与疼爱的孙子孙女嬉笑玩闹,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意表现。

孝顺,是既养父母身,又养父母心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曾言,当下这个时代,可以说是最好的,也可以说是最坏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部分人为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实际生活奔波与忙碌,对于孝道,他们的理解与实践也简单粗暴:父母饿不着,冻不着就好了。
这就是他们抱以父母养育之恩的方式与观念。可老人想要得到的照顾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上物质的需求,更是精神层面的慰藉与满足。
是能享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是年老体衰有人能够嘘寒问暖,而不是每个月存折上冷冰冰的赡养费用,亦或是得到国家养老金补贴的老人,索性没有了来自子女的那份赡养费。
老年人的普遍状况是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却仍旧逃不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局面,老人一旦生病,自身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时,子女之间互相推诿大吵大闹都不想为父母的病痛买单。

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时常能够在社会新闻里看到这些令人心忧的现象。
面对当今社会孝道的衰弱,大部分人可能从心底里还能认可对父母的孝是责任,但利己主义占据头脑上风,他们自然而然也就选择逃避责任,只顾过好自己的生活。
可是不管社会经济如何发展,老人所需要的“老有所乐”不仅在于物质生活上的碎银几两,更在于精神生活上的情感交流。
是孝道中子女除了重视“养亲”之外,还需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到的“敬亲”,是既养父母身,更养父母心的责任感。

歧视与虐待,让老人丧失了尊严
朱自清先生所著的散文《背影》里有那么一段描写年迈的父亲的句子:“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碎便往往触他之怒。”
“老境颓唐”是如今大部分老人的相同处境了,没有创收的能力,只能依靠子女来养活,吃他们的,住他们的,便免不了遭受子女的诸多白眼和冷言冷语。
是因为子女认为赡养老人成为自己生活的累赘,妨碍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是属于老人的亲情尊严的丧失,老人本着“养子防老”的观念辛辛苦苦把膝下儿女拉扯大,供他们念书,等他们成家立业后,殊不知换来的却是子女的歧视,晚年生活过得凄凉又无奈。
除此之外,年老就会慢慢伴随着各项身体机能的衰退,自理能力也会逐渐下降甚至丧失,于是老人开始面临自我尊严的丧失。
有少部分子女能够伴于老人床前收拾照顾,也能让老人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真正意义上为父母尽孝道。
自尊心过于强烈的老人会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子女百般刁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他们想要得到别人给予的尊严,急于宣泄自己一时的情绪。

这时候便需要子女的理解与体谅,而不是“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的虐待与不管不顾,老人因病孤独逝世的报道并不罕见,却仍旧希望子女为他们保留住最后的尊严与体面。
正所谓“父慈子孝”,是双向的理解才有意义,其中一些老人倚老卖老,不体谅子女生活的经济压力与负担,总是抱怨子女赚得少而开销大,日子过得总是不尽人意,两代人缺乏沟通与理解,认知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了,所以老人才得不到子女的尊重。
老人为什么丧失了尊严,更多的还来自社会的质疑与批评。
当下因老人马路上故意扑上来碰瓷,在斑马线上横冲直撞以及备受热议的老人摔倒主动去扶反被讹的诸如此类“为老不尊”的现象,也让大部分老人成为众矢之的,受到了不公平的歧视。
可以上现象毕竟只是部分老人的道德缺失与行为不检,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让所有的老人都丧失了尊严。毕竟尊敬老人才是社会的主流,才是我们尊崇的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孝道的逐渐衰弱,会酿成更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而对人来说,为父母躬行孝道便无需赘言,如苏辙言“慈孝之心,人必有之。”
时代的进步应当促成个人主义的发展,年少之时,理应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不惑之年,学会平衡家庭重心关系,也要适当维护老人的尊严,让“孝”之薪火代代相传,经久不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3:04 , Processed in 0.00844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