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溥仪特赦后趣闻:怒轰穿马褂请安老头,把早餐店吃成名牌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27 04:59: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溥仪特赦后趣闻:怒轰穿马褂请安老头,把早餐店吃成名牌店                                                         

2023-06-14 12:34                                       
1959年12月4日,溥仪结束了9年多改造生涯,从抚顺战犯管理所走了出来,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这一天,溥仪53岁。
这一天,也是溥仪新生的第一天。
对于其他特赦战犯来说,新生之后,迎面而来的是平凡、普通、正常的生活。对于溥仪,接踵而来的却是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一、怒轰老头
毛主席曾经自豪地向外国友人说过改造皇帝的事。
1960年5月9日,毛泽东接见伊拉克、伊朗和塞浦路斯外宾时,从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傀儡政权的斗争形势和经验,谈到统一战线和团结问题。
毛泽东说:“(中国)有各式各样的人,并不都是共产党。我们有六亿六千万人口,但只有一千三百万共产党员,共产党的任务就是团结六亿五千万人。被打倒的阶级,我们也要改造,譬如地主阶级以及其他剥削阶级。……其中有一个皇帝,他在北京,名叫溥仪,他从三岁到六岁统治我们,后来被推翻了,他现在很有进步,他已经被赦免了,不是战争罪犯,恢复了他的自由,他今年才53岁……他改造好了,还有工作能力,只是不能再当皇帝了。”
毛主席所说的改造好了,可不是泛泛而谈,溥仪已经彻底走出了皇帝心态。
举一个例子便可知道。
有一次,特赦战犯们举行座谈会。那时已经有两批赦出来的原战犯了,大家围坐一堂畅谈新旧之间的巨大变化,氛围很是热烈。
溥仪与大家身份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光环。正谈着呢,突然有人进来,在溥仪身边低声耳语几句,然后递上一个信封。
溥仪立即变了脸色,忽地站起身来,虎着脸向外走去。
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有的人还在断断续续地说着话,有些性格活泼喜欢热闹的人,跟着溥仪出去看看怎么回事。
出去一看,大家都禁不住会心一笑。
原来溥仪正满脸怒容地对着几个人发脾气,怒得又是甩手又是跺脚。
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几个前清宫里的执事人员,自命为前清的遗老,听说溥仪特赦了,就用前清那一套礼节,来给溥仪请安。
他们虽然早没了辫子,却还穿着不知从哪个破箱子里翻出来的长袍马褂,把袖子拽下来当马蹄口,跪在地上给溥仪行礼。有人从溥仪手里拿过信封一看,上面写着“臣XX拜见”的字样。
溥仪喝道:“你们都快起来,这成什么样子?我早就不是你们的皇帝了,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你们不要再这样侮辱我!”
那几个人年纪已经不小,见溥仪这么生气,脸上很挂不住,狼狈不堪地爬起来,忙不迭地走了。

这件事后来传到周总理耳朵里,周总理也是一阵大笑。不过周总理随即和大家交流,认为这正说明了我们改造前清皇帝的正确性,只有他自己彻底而干净地同以往的身份作了告别,才能真正断绝一些所谓遗老遗少们,对封建帝制的迷梦与执着。
这件事之后,依然不断有人来找溥仪“请安”“拜谒”,溥仪仍然又气又骂轰他们走,后来传了开去,那些遗老遗少们才逐渐收起了老一套做法。溥仪对来拜访的人,态度随之起了变化,再有人来,就客客气气地让他们到家里坐。
然后耐心地告诉他们自己改造的经过,向他们讲说中国共产党宽以待人、把他这个走向叛国罪恶之路的人,从悬崖上拉了回来,他还能对皇帝之位有什么留恋呢?那种饱受人们唾骂、饱受日本鬼子欺负的日子,还有什么好留恋呢?
二、早餐店趣事
特赦之后,溥仪的政治关过得非常好,他完完全全地实现了从封建皇帝向社会主义好公民的彻底转换。
但生活上的转换,还是有一点吃力。
他从三岁时就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此后多年,虽然经历了逊位、避居天津、伪满洲国皇帝等事件,但身边一直有人服侍,生活上的事完全不懂。
1950年8月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做什么事也有人命令。
真正到了1959年12月特赦,恢复了自由身之后,他才开始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再容易不过的吃穿住行,在溥仪身上却闹了许多笑话。
其实莫说溥仪,就连国民党战犯们出了狱,一般生活事务也不大会打理。

杜聿明在功德林改造时,号称百事通,什么都会干。比如缝纫、园艺、木匠,乃至修理机械,他也是一学就会。但有一次请大家吃饭,也出了个大洋相。
60年代初大家生活都还很朴素,请人吃饭一般就在家里。杜聿明当时是孤身一人,妻子曹秀清还在台湾,杜聿明费尽心思自己做了一桌菜,请大家坐下来吃饭,等到举杯喝酒时,有人突然说,怎么没有筷子。
杜聿明一拍脑袋,啊,忘了买了。
大家哈哈大笑,当年大家都是当惯了大将的人,这些小事都是手下副官、勤务兵、炊事员安排的,谁能顾得上这些细节。
杜聿明能做出来一桌饭菜,已经不错了。
溥仪呢?八个绑一块儿也赶不上杜聿明的水平。
溥仪生活上啥也不懂,他不会做饭,从头开始学也不太现实。政府考虑到这个现实,委托工友赵华堂两口子住在溥仪隔壁,生活上的事帮他照顾一些。
就这样还是不行。
溥仪用暖瓶去打热水,有时候灌得太满,走路时洒出来。有时候灌完了,忘记塞上瓶塞。
溥仪不做饭,也不知道去餐具。赵华堂夫妇便请他到自己家吃饭,吃了几次之后,溥仪也感觉不方便,就去政协机关食堂去吃饭。
机关吃饭都用饭票,怎么把人民币换成饭票他也不会,便由赵华堂帮他换。饭票又分好几种,还有不同的面额,他买饭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找,索性把口袋里一大堆饭票拿出来,叫食堂的工人自己拿。
更有趣的是,他不会有次序的买饭,不知道怎么安排好顺序一次性买完,就像没头苍蝇一样。有时先买完馒头或者米饭,把主食随便放到一张桌子上,接着去买菜。买完回来之后,也没记住哪一份主食是自己的,只好再回去买一份主食。所以他的饭票花得最快,因为经常花双份的钱买一份饭。
那时风气好,又是政协机关,大家谁也不占他的便宜,所以每次吃完饭,食堂师傅打扫卫生,总能发现一份没人吃的主食,不用说,肯定是溥仪的。
溥仪总是自嘲说,中国历史上,最没用的就是皇帝。
当然,这些事也都是一时的,再笨的人,多弄两次也就会了。
后来溥仪分到了房子,住在赵登禹路东冠英胡同22号。渐渐懂得了生活上的细节,逐渐开始和社会接触了。
他家附近有一家早餐店,溥仪经常早上去那里吃早点,吃完顺道去政协上班。
去了几次,他总是坐在一个座位上吃,店员们没有认出来,后来有一个顾客认了出来,便热情地和溥仪打招呼。
溥仪在北京的名声有多大?上了年纪点的几乎都知道,尤其是和溥仪差不多同龄的人都听说过溥仪的故事,但是大多闻名而未见面,毕竟溥仪从小就生活在紫禁城里,被冯玉祥赶出来之后又去了天津,寻常百姓基本都没见过他。
此时见了“活的”了,不免好奇心大起,都跑来这个早餐店看溥仪。
一来二去,这家原本生意冷清的小店变得人气火爆,许多老太太早起了没事干,也大老远跑来看末代皇帝。
用现在网络流行语讲,这个不起眼的早餐店,成了网红打卡地,要多火有多火。
大家还很自觉地留出溥仪平时坐的位置,他一来,就让他进去坐,还有人争着要替溥仪付钱。溥仪从不占别人的便宜,总是一本正经地拒绝,自己付账。
溥仪吃的也很简单,和大家一样,一碗豆汁、两根油条或两三个包子,大家津津有味地看着溥仪,若不是溥仪从小习惯了在宫女太监们注视下吃饭,估计当场就要发作起来:我是动物吗!你们这么看我。
据沈醉回忆,那时的饭店都是国营,店员们都是拿工资上班,经营收入不管多少都一律归公,他们拿的都是固定工资。早餐店里突然这么大的客流量,他们起初还很高兴,后来就烦了,又乱又累。
店员们有点讨厌溥仪给他们带来的客流,后来溥仪早上再来,一看这么多人,就分开人群往里进。店员们把溥仪请出去,说:“大家都在排队,你也得排队。”溥仪就老老实实地排队。这一下人们兴致更是高到爆炸,又是好奇地看,又是找各种话题闲聊。一个小小的早餐店,简直成了大型真人秀现场。
溥仪到了单位上,和同事们讲起来这些事。政协那帮文史协会的同事,都是原国民党战犯,个个都是深通人情事故的老油条,一听溥仪这么讲都笑了,有人提醒他,这是人家早餐店不乐意了,变着法地赶你走呢。
溥仪恍然大悟,以后再也不去那里了。早餐店从此恢复了往日正常的客流量。
三、回归正常亲情
新中国改造战犯,不搞冷酷的管制,而是充满了人情味,提倡谁的罪谁受,过不及家人。
1956年3月,为了搞好溥仪的改造,经周总理过问,有关方面安排溥仪的七叔载涛携家人去抚顺探望溥仪等人。
载涛是清朝醇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沣(溥仪父亲)、载洵、载涛三个人是同父同母的亲哥儿仨,都是光绪皇帝载湉的同父异母弟弟。
溥仪当年当了伪满洲国的康德皇帝,载沣、载洵、载涛三兄弟都坚决反对,拒不接受伪满洲国职务。
但父子兄弟骨肉之情总不能断绝,有一年载涛去长春探望侄儿溥仪。溥仪虽然只是日本人的傀儡,但在中国人面前总爱摆皇帝的谱,不管谁都要给他下跪。
有一天他在园子里看见载涛,按理说载涛也要下跪,但当时园子里下过雨满地都是泥,载涛感觉没必要在泥地里跪,就躲了起来。
溥仪大声喊,那是谁,怎么不跪。
有人提醒说,那是皇上的七叔载涛。
溥仪厉声道:“家法何在!”意思是不管是谁,必须给皇帝磕头。
载涛没办法,只好出来结结实实地跪下磕了头。载涛气得当时就回了北平,以后再也没去长春看这个六亲不认的侄儿。
不过到了1956年情况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溥仪和弟弟溥杰都成了战犯,关在监狱里不知道什么情况。载涛便应政府安排,带着溥仪的三妹韫颖和五妹韫馨同去,因为韫颖的丈夫润麒和韫馨的丈夫万嘉熙也和溥仪关在一起接受改造。
去了之后,一家人见面,溥仪这时才感到亲人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和叔叔、妹妹抱头痛哭。溥仪略感遗憾地说,已经快三十年没有吃过北京的特色食物了。他的两个妹妹说,当时怕监狱不让随便带食物进去,就只带了衣物,早知道就带来了。
特赦之后,溥仪第一时间找到七叔载涛,亲切地、毕恭毕敬地喊了一声七叔,叔侄二人的关系终于回归正常状态。

左起:溥仪、载涛、溥杰
溥仪和弟弟溥杰的和解,也很令人感慨。
本来兄弟两人在经历磨难时,是最应该互相扶持的。可是到了伪满洲国之后,日本人居心不良,用了特殊的手段暗害溥仪,令他无法生育。
与日本有亲近关系的溥杰娶了日本皇族嵯峨浩,两人感情很好,生了两个女儿,大有继续生子的势头。(防抄袭标记,本文原创首发于头条号:有历史)
日本人不断吹风,按中国数千年的礼法,父死子继,若无子,便可兄终弟及。
其意图昭然若揭,早晚有一天溥仪去世,皇位就传给弟弟溥杰。待溥杰百年之后,皇位便可传给有日本血统的太子。
溥仪出于帝王的本能,非常排斥日本人这种图谋,并转而迁怒于溥杰,兄弟两人互相提防。哥哥怕弟弟提前篡位,弟弟怕哥哥哪天生气了弄死他。
直到被关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哥儿俩也没有真正和解。
1960年12月,溥杰第二批被特赦,回到祖居之地北京。溥杰回来的那天,北京市特意安排溥仪从单位回来,告诉他兄弟二人要会面。当时政府人员还怕他两兄弟仍记着旧恶,特意叮嘱溥仪不要给弟弟冷脸。
谁知一见面,大家才知道都多虑了。溥杰一见面便真情真切地喊了一声“大哥”,溥仪也满含热泪地喊了一声“二弟”。

溥杰父妇
十年的改造,不仅去除了溥仪兄弟的封建气息,还让他们去除了那些不正常的政治牵绊,终于回归了自然的兄弟之情。人间之事,还有什么比这更温馨更温暖的。
溥仪怎能不对新中国的改造,抱以最高的敬意和感谢。
四、故宫讲解员
大家都知道溥仪特赦后去故宫,指出过某某人照片挂错的趣事。
其实有趣之事不仅于此。
有一次溥仪和政协文史委员会几位老同事去故宫游玩,杜聿明和沈醉去买了三张票,拿过来给了溥仪一张。溥仪一怔:“哦,我进去还要票啊!”

大家进去之后,溥仪一直沉着脸,不怎么说话。沈醉活泼好动,不停地问溥仪坐在龙椅上什么感觉。溥仪说:“我那时还不到六岁,哪里知道什么感觉。”
不过沈醉问得多了,溥仪也随之打开了话匣子。他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故宫到处都走遍了,便跟大家说这里来过什么人,哪里住过什么人,还回忆了和溥杰当年一起读书的故事。
后来大家说起来当皇帝的事,溥仪愤愤地说:“当皇帝有什么好的。古代的皇族曾有人说过,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笔者注,此乃南朝刘宋末代皇帝刘准死前之语)
杜聿明等人感到好奇,这些史书上的话,能和眼前人联系在一起,令人产生一种穿越之感。
杜聿明等人见溥仪触景生情,便劝解他想开点,毕竟古代皇帝也没有全部遭遇厄运,像汉献帝、蜀后主和孙吴末帝孙皓等,都很正常地活了下来,没有受到迫害。
溥仪又愤愤地说:“哪有那么好。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就因为写了一首《虞美人》,就被宋太宗毒死。”
大家一听溥仪情绪有点激动,便不再说话了,怕他说出什么不合时宜的话来。
不过这趟故宫之游,还是很有意义的,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位帝王,居然给一群平头百姓讲述皇宫生活,这是时代进步的最好注脚。
后来溥仪再也没有陪大家去过故宫,只不过有一次和别人经过景山公园时,进去看了一下煤山。沈醉问他,以前来过这里没有。溥仪说这里不吉利,这是明末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地方,宫里人都不让他来这里。不过他听说过崇祯吊死的故事,有的说吊死在歪脖树上,有的说吊死在一间小房子里。
溥仪和沈醉到歪脖树周围转了转,十年改造生活,他已经完全消去了皇帝的感觉,也祛除了对所谓不吉之地的忌讳,他像普通的游人一样,凭吊了这个历史性的场合,和沈醉谈了一些末代皇帝下场的话,再次为自己的归宿感到由衷的满足。
有趣的是,溥仪在北京游玩,被原国民党战犯询问时带来的小尴尬,后来竟然也都还了回去。(防抄袭标记,本文原创首发于头条号:有历史)
那是1964年3月,政协组织溥仪、杜聿明、宋希濂等人南下参观祖国建设成就,到了南京,被安排参观总统府。
当年参观北京故宫,游览的是溥仪的“伤心地”,现在到了杜聿明、宋希濂、沈醉等人的“伤心地”,情况完全倒转地过来。
一行人进入总统府,杜、宋等人多次出入此地,在会议室里开过会,在小礼堂和蒋介石合过影,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场合,都能找到他们曾经的踪迹,许多对付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都在这里产生。
总统府景点的工作人员一路讲解,杜聿明等人闭口不言,表情严肃。
溥仪却表现出极高的热情,问蒋介石曾经坐在哪里,哪里是国民党高官大将们开会的地方。有些问题问得很细,工作人员也讲不出。
溥仪便饶有兴趣地问杜聿明,杜聿明沉着脸回答。溥仪还不罢休,问杜聿明、宋希濂们来过这里几次,在哪些房间待过。弄得诸人很是尴尬。
直到出了总统府,转到玄武湖参观,溥仪头一次见到市区周边有如此大的湖泊,兴趣才从蒋介石、总统府上转移到自然景观上,杜聿明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如此奇特的故事,也只有在中国才能发生,也只有人民政府的努力之才会发生。
溥仪特赦以后回到北京,在周恩来的直接关照下,由人民政府安排,先与杜聿明等前国民党战犯一起学习、参观,继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参加园艺劳动。毛泽东的目标,当然不止于让溥仪成为普通公民或当好园艺工人,还要让他起更大作用。
毛泽东鼓励溥仪写回忆录,这时他想起了溥仪在抚顺写的长篇自传,这部自传已于1959年末用“未定稿”的形式印了大字本。
毛泽东希望溥仪能把题为《我的前半生》的那篇自传修改好,毛泽东曾经告诉溥仪,劝好不要有太大的思想负担,那部‘未定稿’里边悔过的内容太多了,看了一半就不想看了。

毛泽东还鼓励溥仪,说过去不代表现在,过去是皇帝,是剥削阶级,但现在已经成了合法公民,是人民的一分子了,写前半生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不能成为检讨书,回忆录要写得细致一些。
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鼓励之下,溥仪客观地修改了《我的前半生》,让这本书成为反映清末政治历程的活史料,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
溥仪曾经当过皇帝,这件事是历史事实,毕竟谁也不能否认清朝的存在,不能否认溥仪曾经的即位。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以恢弘的气度承认并接纳了历史事实,还做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间改造的壮举,把最难改造的思想改造了过来,让溥仪从封建帝王转变了普通公民,这个奇迹,不得不令人赞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5:25 , Processed in 0.00830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