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白被妻子嫌弃,写下一首最爽的诗,最后14字被无数人当成座右铭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25 04:14: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李白被妻子嫌弃,写下一首最爽的诗,最后14字被无数人当成座右铭                                                         2023-07-24 09:10                                       

       古往今来,中国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诗坛大家,如李煜,李清照,苏轼等。
他们的诗篇各有所长,直到现在还时常令人眼前一亮。
然而我们今天要谈论的是另一位耳熟能详的诗人,他就是唐朝的李白。
人们可以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读出李白的重情重义,也能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品出他的桀骜不驯。

世人总是皆情不自禁地称呼他为“诗仙”,但鲜为人知的是,李白在成名前也是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的。
他虽在年少时拥有青云直上的鸿鹄之志,却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历经风雨几十载都未能得偿所愿,甚至还被自己的妻子嫌弃。
然而即使被现实逼迫,他也从未选择放弃。
幸运的是,他后来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那束荧荧之光。
唐玄宗因为看到了李白的才华,立马召他觐见。
入京前,李白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最爽的诗,最后14字被无数人当成座右铭。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年少时的鸿鹄之志

在品味李白在入京前写下的那首诗前,我们必须先来详细了解一下少年时期的李白。
据相关史书记载,李白出生于商贾之家。
他的父亲深谙商贾之道,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在未来能够继承这份偌大的家业。
可李白偏偏不喜欢经商,父亲的想法终究只是一厢情愿。
每当父亲递给他一堆经商之书时,李白都不屑一顾,他甚至小心翼翼地私藏了一些有关诗词歌赋的书置于枕头之下,每日悉心研读。
他很清楚自己的梦想并不是做富甲一方的霸主,而是步入仕途,为国尽忠。
为了这个偌大的梦想,李白与父亲争执了许多次。

其实李白的父亲之所以不想让儿子一意孤行,完全是因为当时在唐朝有一个规定,那就是“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
也就是说李白既然家中经商,那么最好的出路就是子承父业,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一般来说商人这样的身份是没有资格入仕的,除非才华横溢,名动天下。
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皇亲的国戚的赏识,从而被破格提拔。
父亲觉得此事实在是难上加难,这才希望儿子去选择那条从小就为他铺好的路。

然而李白从小就倔强,完全对父亲的劝诫置之不理。
他声称若要为官并不是毫无希望,毕竟当初樵夫朱买臣就得到过汉武帝的赏识,而他李白又有何不可呢?
面对李白的回答,父亲简直是火冒三丈,他万万没想到儿子竟然一点都不理解自己的一片好心。
没过多久,此事就在左邻右舍中传开了,周围人都开始嘲笑李白区区一个商人之子竟然整日异想天开。
万般无奈之下,为了家中的颜面李白只得离家出走,从此展开了一段全新的生活。
李白的三位夫人

离开家后,李白因为再也不用被迫学习为商之道而暗暗自喜。
他一路四处漂泊,见证大好河山并写下无数赏心悦目的诗篇。
然而因为他一路上都潇潇洒洒,挥金如土,没过多久就身无分文了。
幸好,他在心灰意冷之际遇到了终身挚友孟浩然。
他并没有对如此落魄的李白冷眼相待,两人反而因为志趣相投而相谈甚欢。
他们日日饮酒做诗,诉说着年少时的青云之志。
不同的是,孟浩然的仕途之路要比李白容易得多,毕竟他不曾出自商贾之家,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没过多久,孟浩然就要北上科举了。
临行之前,他十分挂念孤苦伶仃的李白。
孟浩然真心实意地希望自己的挚友在追寻梦想之际也能够不再四处漂泊,身边有人照料。一番深思熟虑之下,他给李白介绍了一门亲事。
对方是前任宰相的孙女许氏。
许家虽然早已避世,在朝堂之中说不上什么话,可却也富甲一方。
而在孟浩然的引荐下,许家小姐开始对李白倾心,还承诺若是李白答允这门亲事的话,日后便可在衣食住行上高枕无忧了。
除此之外,他日后还能更加能够心无旁骛地做学问。

在好友的撮合下,李白最终还是允诺了这桩婚事。
婚后,许氏更是知书达理,她并没有像一般的妇人那样让自己的丈夫出门做工,而是整日放纵他在书房中研究学问。
许氏明白丈夫从小的鸿鹄之志,虽然知道前路艰辛,却也从未劝他轻言放弃。
由于两人心意相通,情投意合,几年后许氏就为李白生下了一双儿女。
岁月静好不过如此,原本以为许氏能够与李白相守到白头,可惜的是没过多久她就因病去世了。

妻子逝世后,李白悲愤欲绝。
可不管如何,家中孩子还嗷嗷待哺,必须得到母亲的照顾。
就这样,李白在不久后又迎娶了刘氏。
刘氏的出身与之前的许氏和宗氏实在是大相径庭,她从小就家境贫寒。
不光如此,她与李白成婚之时两人早已年过三十。
此时的他们早已过了青春懵懂的时光,对彼此更是没有深厚热烈的感情,有的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屡遭妻子嫌弃

众所周知,那位曾经嫌弃过李白的人并不是许氏,而是他的新婚妻子刘氏。
刘氏因为家庭条件从小就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更别提读书识字了。
所以对于她来说,能够存活下去才是人生头等大事。
正因这样,她才会对李白整日在家研读诗书的行事作风无法释怀,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冷嘲热讽。
她希望李白不要再继续做着一些不切实际的美梦,赶紧出去找份活计养家糊口。
李白对于这些话不以为然。
毕竟他这么多年来早就小有名气,怎会半途而废?为此,他们二人又大吵了一架。

李白心情郁闷,独自一人走到了江边,想起了曾经百般支持他的妻子许氏,体会着这物是人非之苦。
不管如何,生活还是要继续。
几个时辰后,李白又走回了家中。
他试图再次劝服刘氏,希望自己的行为在日后能够得到妻子的尊重。
然而无论他如何劝说,妻子都无动于衷。
此外刘氏还袒露,自己除了嫌弃李白整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出去赚钱外,还嫌弃他的另外一个坏习惯,那就是花钱大手大脚。

的确如此,李白此人虽然过得寒酸,但是一旦在大街上碰到自己喜欢的书画就会不由自主地失了分寸
因为李白这样的习惯,刘氏自从嫁进门后就再也没买过一件新衣衫。
抱怨了半天,刘氏不禁开始痛哭流涕了起来。
看到妻子如此难过,李白的内心也开始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煎熬当中,他发誓自己日后在吃穿用度上一定会严于律己,不再任意妄为。
说罢两人便相视而笑。

那几年里,李白即使时常被妻子嫌弃,却也从未真正地怨恨过妻子。
毕竟这几年以来,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寒酸,不能让自己的妻子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因此,妻子多次声称自己是个碌碌无为的人也实属正常。
虽然答应了妻子日后要节省开销,但李白并没有答应她从今往后就不再钻研诗书。
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四十多岁的李白早就小有名气,他相信自己距离被达官显贵们相中之日也不远了。
就这样,他开始继续不顾及世俗眼光,用手上的笔墨写尽了秀丽河山,人情冷暖以及对未来的殷切期盼。
他的诗作超凡脱俗,放荡不羁,很快就被印刷成诗册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日,恰逢唐玄宗外出巡游,在路上偶然听得有位秀才念诗,顿时目瞪口呆。
他当场下轿,毫不吝啬地赞扬着这简短的诗篇并询问了秀才的姓名。
唐玄宗认为此诗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写诗之人必定才华横溢,实乃国家栋梁。
谁知这个秀才是个老实人,直接就李白的事迹全盘托出并将民间极其盛行的李白诗集转赠于唐玄宗。
玄宗回宫后对此书仔细研读,发觉自己深陷其中,便立马派人将李白召入大殿之中。
接到圣旨后的李白喜出望外,心急如焚地收拾好行李。
临走前,她望着门口的妻子,写下了一首赫赫有名的诗篇。
此诗名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是李白写过最爽的一首诗。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尤其是诗中的最后14个字,现如今被无数人当成座右铭,终生不忘。
这14个字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从诗中,我们不难发现此时此刻的李白简直是大喜过望。
短短数字,道尽了对理想的渴望以及苦尽甘来的快感。
他欣慰自己在追求美好的道路上从未止步,也祝贺自己的才华没有被埋没。
而当下的人们也正是喜欢用这14个字来时刻激励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历史上,绝大多数人都爱慕李白的才华,却忽略了他的精神。
他在十几岁时就许下了精忠报国的宏愿,然而在那个时候以他的身份想要实现这一切,其实是很艰辛的。
可那又如何?纵然遭受过万般非议与嫌弃,李白还是一鼓作气地坚持到了四十多岁。
他是孤独的追光者,更是一心报国的痴儿。
如今的我们早已处于一个自由与平等的时代,再也没有了封建礼制的束缚,凡有梦者皆可去闯。
生逢盛世,更应知青春之小我与繁荣之大我必脉相通。
努力报国的时候也试着去延续这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吧,披荆斩棘过后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06期;《司空图对李白,杜甫诗作评论考释》
2.中国知网;屈小强;文史杂志2022年01期;《李白:终生“在路上”的追梦者》
3.中国知网;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01期;章培恒;《被妻子所弃的诗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与李白的婚姻生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7 18:08 , Processed in 0.00814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