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84年粟裕逝世,讣告中有句话在其他将帅中从未出现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23 05:58: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84年粟裕逝世,讣告中有句话在其他将帅中从未出现过                                                         

2023-07-22 08:52                                       
                                       

他去世之后,其讣告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
而这样高的军事能力评价出自党中央,足见对他的军事才能的认可及其战斗贡献的肯定。
因为在其他将帅的讣告中,这样高军事能力的评价并没有出现过。
那这个独得党中央高评价的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被誉为十大大将之首的粟裕将军。
一起来回顾一下粟裕将军过往那些辉煌的战绩吧。
最早在战斗中出现粟裕身影是在1927年8月的南昌起义。两个月后,在武平战役中粟裕不幸负伤,但他仍旧要求跟随部队进行转移。

就这样第二年,粟裕跟随朱德、陈毅等人来到井冈山,见证了朱毛会师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随后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粟裕随着自己所在的队伍也被编入其中,继续参与前线战斗。
在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时任28团连长粟裕只带着3位战士就将百余名敌军俘获,这一勇猛歼敌的事迹很快就流传开来,受到了其他人的肯定和敬佩。
凭借着自己勇猛歼敌的战绩,粟裕在1931年成为了红四军参谋长,至此开启了他大兵团作战的锻炼之路。
1946年苏中战役,粟裕主动要求参与游击战争,并说服了持反对意见的毛主席。最后,敌军12万人的王牌部队,被粟裕用不多的兵力消灭。
这一场胜利,既展现了粟裕的战略眼光,又展现了粟裕的胆识。
豫东战役,可以说是我军与国民党大兵团第一次的真正较量。
在这次较量前期,国民党军队相当给力,一度让粟裕不得不压上预备队。但很快粟裕就抓住了敌方的破绽,精准地计算我军兵力并迅速展开调动,很快就将战场局势扭转过来。
据说,国民党部队经此一役后不敢再开展任何机动作战,也就是失去了主动权。
粟裕虽然没有上过军校,但他在军事上拥有极高的天赋。

他最早接触的军事启蒙是在叶挺部国民革命军第24师接受的军事训练。后在井冈山红军训练营时期,作为连长的粟裕更是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到艰苦的训练之中,不断磨练自己射击、投弹等技能。
这些和他后来拥有的丰富基层作战经验都是粟裕做出各项军事指挥的基础。再加上粟裕善于总结归纳,会多角度分析不同的战术,并总能将自己的军事经验及时运用到战斗之中。
此外,粟裕也非常乐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作战经验,他认为只有多和他人探讨交流,才能让自己进步的更快。除了作战经验的积累外,粟裕也十分重视对军事战略的学习。
这些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他幼年时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
1907年湖南会同,粟裕在此出生。
因家中有位秀才出身的父亲,所以粟裕从小在学习上就被寄予了厚望。
粟裕一到启蒙年纪就被父亲送往私塾学习,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在一众同龄人中总是学得又快又好。
十八岁那年,粟裕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这段学习生涯让他开始了解新思想新文化,对爱国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接触。
就这样,革命的种子在粟裕心里渐渐生根发芽,粟裕也在1927年成为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开启了他为党为革命奉献的一生。
粟裕在每次战役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总能以少胜多,也就是讣告中提到的善于大兵团作战。他的大兵团作战亮点在于,即便兵力少于敌方,粟裕也能集中力量在局部地区开展多对一战斗,在完成既定任务后能迅速安全撤离。

此外,在战术应用上,粟裕也是灵活多变,经常让敌方摸不着头脑,只能被打得四处逃窜。粟裕的大局战略观,也是在一次又一次战役中得到应验,他被称为大将之首理所应当。
那到底什么样的战斗才能称得上是大兵团作战呢?
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大型兵团间的作战,属于战役级别,规模较大,且能歼灭较多敌人。像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就属于大兵团作战,因为每次参战人数都超几十万人。
以淮海战争为例,我军就是调动了60万兵力,对阵国民党的80万兵力。即便在兵力上有着20万人的悬殊差别,可粟裕丝毫不怕,他沉着冷静,凭借自己多年担任指挥官的战略思维将先手头上兵力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他先是抢先一步,将黄百韬围在了大淮海内。
后又和中原野战军默契配合困住了黄维,
最后趁机进攻杜聿明的主力。
每一步兵力的使用,都被粟裕计算的恰到好处,且他的战术无法让国民党军队进行互相支援,阻挡了他们合围的脚步。
淮海战役初期,面对粟裕的用兵,一开始只有杜聿明能勉强应对。后来随着战役的深入,杜聿明也在粟裕面前节节败退,被打的四处逃窜,落得一个被俘的下场。
而在追捕杜聿明的时候,粟裕更是发挥了自己超强的军事判断能力,顶住了军委命令的压力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和党中央情报不符的线路展开抓捕。
事实证明,粟裕的判断是正确的,杜聿明不仅被抓,其残余主力也被粟裕消灭殆尽。
粟裕的这一举动,不仅让自己带领的军队一跃成为了主力大军,而且还改变了解放战争中“南守北攻”的局面。

可惜的是,因连年四处征战,粟裕身上留下了不少的旧伤,朝鲜战争中也并未看到他的身影。
步入和平年代后,老将们就此隐退,开始颐养天年。
1984年2月5日,77岁的粟裕在北京病逝。对于他的离去,全党全国人民无不感到惋惜。
但回想起来,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我党我军的军事战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贡献对得起讣告中的那句话。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8:41 , Processed in 0.00867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