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破蒋军攻鲁战法,华野无视后连败,粟裕猛醒悟:主席真高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5 03:14: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破蒋军攻鲁战法,华野无视后连败,粟裕猛醒悟:主席真高明                                                         2023-08-17 19:56                                       

   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让蒋军吃够了血亏,中央军嫡系整编74师在此役中被华野成建制歼灭,张灵甫整编74师因此也成为国共交锋以来首个被全歼的国军王牌主力。
蒋介石在第一时间得到张灵甫部悉数殒命沙场后,痛哭哀叹“伤心不已”、“真是空前的大损失”,甚至战后,据说老蒋拿着手杖把跪在地上的张灵甫上司汤恩伯打得满身都是血,边打边一口一个“娘希匹”的痛骂,由此可见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在蒋介石心目中的分量。
爱将张灵甫的阵亡;“尖刀”部队整编74师的团灭;大批美械装备的丧失;全军士气的巨大受挫,这一切,都给蒋介石内心蒙上了巨大的阴影。老蒋在痛定思痛的反思当中除了把火撒在汤恩伯、李天霞和黄百韬等人身上,更多的是自我忏悔中总结战略战法等方面的得失。
在蒋介石看来,华野之所以能在孟良崮一口吃掉自己的王牌嫡系部队整编74师,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中央军的战法实在是太稀烂了。黄百韬、李天霞左右两翼配合不力;张灵甫孤师突出;汤恩伯兵团其他各部都没有全力增援等等,都是酿成整编74师被全歼的原因之所在。
其实,老蒋的分析没有错,国军在战法上远远比不上华野,无论是从初期的“长驱直入”到后来“齐头并进”,乃至不久前的“固守待援,中心开花”,蒋军的战法换了一茬接一茬,其走马观花的速度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足以睥睨任何一支同时代的军队。
蒋军无论战法怎么个花样翻新,却依旧难以挽回丧师败军的颓势。该败的败、该逃的逃、该投降的投降、该成炮灰的成炮灰,似乎战法的改变并没有给蒋军在战场上注入一剂给力的“强心针”。

当然,蒋军的败亡除了战法,更深层次的还在于内部长久以来积累起的派系林立、嫡庶有别和各自为政等因素,使得各部之间长期着貌合神离、勾心斗角,尤其是在讲求步调协同的战场上,蒋军的这种矛盾更是暴露无遗。故此,无论敌人的战法如何变幻,我军始终能灵活地趁虚而入、击敌要害,往往也就取得了对敌作战的绝对胜利了。
但凡事也有例外,蒋军尽管像是一棵长满蛀虫的枯树,但再腐朽的枯树也有可堪大用的“材段”,譬如蒋军名将范汉杰,还有连毛主席都叹服的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此二人都是敌军当中的人杰翘楚。
范汉杰出身于黄埔一期,在人才济济的黄埔军校中,范汉杰是个另类。用周恩来的话来说,即便把范汉杰随便丢到人堆里也能立马一眼认出来。
范汉杰的特殊人设就在于,进入黄埔军校前,他当过粤军兵站站长。当时的蒋介石也在粤军总部担任代理参谋长,按资历算,二人往昔还是同事关系。因此,范汉杰逢人时常开玩笑说:“我与蒋校长以前还做过同事哩!”
除此之外,瘦高个的范汉杰报考黄埔军校时,已年近30岁,在黄埔一期生中,像他这样的“大龄青年”也有那么几位,但戴着上校军衔上学的仅此人而已。
由于范汉杰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因此,此人作战勇猛、打法凶悍、狡黠异常,在抗战中曾立下了赫赫战功。日本人称呼他“大胆将军”;朱德授予他“太行屏障”的美誉;蒋介石也将其倚为“国之勋栋”。
而胡琏更是一位令华野头疼的头号劲敌。胡琏的响亮名声鹊起于素有“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石牌保卫战。他与张灵甫是同乡又是黄埔同窗好友,不过,与张灵甫等人不同的是,他比张灵甫更精明滑头,但又比李天霞要勇猛善战。

在蒋军内部,胡琏与胡宗南向来并称“二胡”,胡宗南号称“西北王”,胡琏由于此后在守卫金门中让赫赫名将叶飞折戟沉沙,故此,胡琏绰号“金门王”。蒋军内部就曾说:“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足见胡琏名头之响亮。而毛主席更是直言不讳赞叹胡琏是“狡如狐,猛如虎”,可见,这是个非常难缠的死对头。
蒋军尽管不断变幻很多战法,但却并不妨碍他们屡败屡战的决心。现在有这么两位良将摆在面前,只要战法得当,相信他们统率的军队必然会摈弃相互拆台、见死不救的陋习,至少蒋介石如此认为。现在唯一欠缺的就是让华野抓不住把柄的狠毒战法了。
蒋介石很快便找到了这套“稳、准、狠”的犀利战法了,而帮助他制订这套战法的人就是臭名昭著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的冈村宁次。
其实,蒋介石对冈村宁次的认识,除了源自于这头日本人沾满中国人鲜血的血腥记忆,还来自于一份机密的材料。
早在苏中战役开始前,蒋介石就曾读到了一份名叫《从敌对立场看中国军队》的机密材料。在材料中,冈村宁次就曾把蒋军的利弊优缺分析得入木三分,蒋介石读罢,兴奋得当场击节赞赏。
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当年,冈村宁次在华北方面最高司令长官任上就曾指挥过日寇对八路军的“五一大扫荡”。在冈村宁次的“屠刀”下,华北根据地缩小一半,主力部队减员10万,甚至1名参谋长都战死了沙场。
可以说,冈村宁次是自我军建军以来所遭遇的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就连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也说:“岗村宁次是历来华北日军司令官中最厉害的一个。
正是由于冈村宁次对我军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且对我军造成过重大损失,因此,抗战刚刚结束不久,蒋介石居然毫无廉耻地将“刽子手”冈村宁次奉若上宾给自己出谋划策。

在冈村宁次的帮助和启发下,蒋介石制订了一套全新的战术,他将此战术命名为“滚筒式战法”。顾名思义,“滚筒式战法”即在作战中各部前后紧密配合、交替掩护,就像“滚筒”一样进退,让对手失去一切钻空子的可能性。
这种狠毒的战法刚开始出来确实给山东的华野造成了极大不适应。无论是分割围歼,还是侧翼出击或是直取中央等以往惯用战法都对付不了蒋军的“滚筒式战法”。而此时代替汤恩伯统率9个整编师的范汉杰已采用“滚筒式战法”将大部队滚到了山东沂蒙山根据地的南麻城。
倘若华野继续使用“耍龙灯”以退为进创造战机的打法,大兵团作战的战略空间在鲁地又不够用,再往后退就是茫茫的大海了,可以说,此时的蒋军对山东的猛攻已让华野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因此,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每天叫嚣:“共军背靠大海,海水是喝不干的。”
蒋军狠毒的“滚筒式战法”让华野抓狂了,也让粟裕开始迷茫了,到底该怎么打才好呢?正当粟裕冥思苦想破敌之策,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发来电报了。
电报上说,刘邓大军将南渡黄河,掀起全国性的战略大反攻,为此,毛主席希望华野主力开赴鲁西和鲁南,以打开与刘邓大军会师的通道,策应刘邓大军的南下。
其实,在范汉杰指挥大军在鲁中横冲直撞时,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也密切关注着山东战场的风云变幻。毕竟自古以来从战略态势来看,山东是块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要地。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数次被阻于山东,险些毁掉了他称帝的基业;近代日本与沙俄在山东半岛的激烈争夺等等都足以说明山东这个北控渤海、南临黄海、东望朝鲜半岛、西接中原腹地的半岛省份位置之险要。

也正是由于山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且华野又是一支从漫天炮火的革命征程中锤炼出来的雄兵劲旅,毛主席便对山东战场上的华野格外留意。自然,范汉杰用“滚筒式战法”碾压鲁中的动作也没有逃脱他的“法眼”。
毛主席眼见在蒋军“滚筒式战法”下沂蒙山根据地范围不断缩小,为此提出了让华野跳出鲁中,开赴鲁西、鲁南与刘邓大军兵连一处。
“滚筒式战法”有个特点,即无论防守还是进攻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石碾从高处往低处滚动所产生的强大势能足以开山劈石、断金切玉,摧毁一切敢于直面硬杠的对手,这就是“滚筒式战法”最可怕之处。
但再厉害的战法也有弱点,也可以找到破解之道,“滚筒式战法”也不例外。对于这个破解之道,毛主席早就洞察得了然于胸。
那么,毛主席是怎样破解蒋军攻鲁战法的呢?
在毛主席看来,孟良崮战役,粟裕能“百万军中取敌人首级”靠的就是凭借着绝对优势的兵力,以多打少、以强击弱,以5个纵队打蒋军的1个整编师,敌我兵力对比1:5,相对来说,把握也就大了不少。
但现在形势今时不同往日了,范汉杰兵团麾下有9个整编师,而此时留在鲁中解放区沂蒙山根据地的华野也仅有9个纵队和一个华东特纵,兵力方面不占绝对优势。
更何况,当时华野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去打一个被围得铁桶般的整编74师尚且都打了4天4夜,总攻了3次,付出了1.2万人的惨痛代价,方才在敌军援兵到来前的最后一刻拿下。

而现在,在敌我兵力大抵相差无几;蒋军内部在蒋介石的严厉督导下钢板一块;敌军又有着范汉杰、胡琏等出色的指挥官的情况下,粟裕要指挥华野去招呼范汉杰兵团,并且想取得像孟良崮一样的大胜,无异于驱赶千军万马走钢丝去攻击迎面而来的敌人。
毛主席明白,要破解蒋军“滚筒式战法”给鲁地华野带来的巨大伤害,唯一的办法就是集中足够多的兵力来以多打多、以强击强。通过让华野主力开赴鲁西、鲁南与刘邓大军连成一体、互相策应,在态势上形成碾压蒋军范汉杰兵团的绝对优势,方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就是毛主席给华野点支的高招。
很可惜,华野指挥部既没有理解毛主席的用心良苦,也没有完全贯彻毛主席的指示。而是在经过内部一番激烈的争执和讨论后,华野总部决定兵分三路,一路开赴鲁西;一路挺进鲁南;一路继续留在沂水相机歼敌,这就是华野战史上赫赫有名的“七月分兵”,显然,华野的做法就是对毛主席高招的无视。
那么,这样一来,鲁中的9个纵队不得不分出去5个,另外的4个纵队和1个华东特纵就留在了沂水,原本捉襟见肘的兵力经过“七月分兵”后更显单薄。更要命的是,粟裕作为华野每场战役的具体指挥者和组织者,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意图,粟裕应该跟随5个纵队奔赴前线重点指挥鲁西、鲁南的战斗,而不是留在沂水试图再创造一个全新的“孟良崮战役”。
然而,孟良崮一战让华野从上到下都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鼓舞后,华野所有人都陷入普遍轻敌的氛围中。就连军史也说当时的华野“都想再打一个孟良崮,再来一个空前的空前。”
而当某种轻敌的情绪一旦像病毒样蔓延开来,要想压制下来就变得尤为困难了,也就是在这种极度轻敌的氛围中,华野内部经过激烈争执最终做出了“七月分兵”的决定。
华野分兵后,狡猾的范汉杰也开始向山东鲁中解放区猛扑了过来。范汉杰的计谋几乎和张灵甫如出一辙,即让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胡琏整编11师在南麻城充当“诱饵”。范汉杰兵团余部作出远离整编11师的姿态,故意让胡琏部看上去似乎变成孤师突进,以诱使粟裕的华野来攻,届时范汉杰来个反向包围让华野变成“饺子馅”。

起初,粟裕得到的情报是整编11师孤师突进,且只有5个团的兵力,再加上并不牢固的工事,再打一个孟良崮样的大胜仗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战斗刚刚打响后没多久,粟裕似乎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劲。原本情报中说好的“敌人工事不牢固”到了现场经过激烈的战斗才查明,胡琏的整编11师绝非想象中的“战五渣”,华野的情报出现了严重失误。
胡琏很清楚范汉杰把自己置于南麻其目的就是要做个“诱饵”,可胡琏却并不想死,为此,他甫一占领南麻后火速命令部队毁掉了阵地前500米内的所有树木、庄稼;南麻城内和周边的村民全部赶走、不留一人;甚至,胡琏不允许指挥所外有供人辨认的任何标志,光是师部就真真假假设了多处以让对手摸不清准信儿。
除此以外,胡琏采取了“大纵深弹性防御体系”和“子母堡”工事。大大小小的1200多个地堡纵横南麻城内外,每1座大堡就与20座或30座小堡组成子母堡,各个碉堡间都以交通壕相连。
在这种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之下,尽管华野如浪潮般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冲锋,但在子母堡密集火力网和弹性防御体系的压制下,华野大量战士像麦浪样前进、倒下、再前进、再倒下,战争场面一度惨烈异常。
而胡琏布置的防御体系不仅成为华野冲锋的“拦路虎”,华野特纵的火炮由于子堡矮小,且数量太多,犹如用炮打苍蝇,特纵的山炮、榴弹炮居然也发挥不了任何效果。
那么唯一攻破胡琏防线的只有采用爆破方式了,但爆破太耗时间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爆破与反爆破的激烈交锋中,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结果火药浸水失去了作用。
经过惨烈的交战,胡琏的整编11师弹药即将告罄,而范汉杰兵团也逐步与华野外围交锋了。粟裕决定趁着范汉杰兵团尚未来得及全部压上来时,再进行一次总攻。可令粟裕意想不到的是,狡诈的胡琏居然在发现了华野外围跟蒋军援军交火时,他索性孤注一掷率领部队冲出工事向华野发起了反冲锋,结果华野猝不及防,只好向东北方向突围而出。
东北方向是临朐,临朐是连通鲁中解放区与渤海解放区的咽喉要道。华野要退入渤海解放区,此城乃敌我双方必争之地。

范汉杰早已在临朐城布置好了“口袋阵”。他命令李弥的整编第8师,率先占领临朐,妄图再打个“南麻战役”。而华野在向临朐城进发前临时得到的情报是整编8师远道而来,前锋虽已入城,但主力尚在途中,还没有构筑好工事。
但实际情况是,李弥也不想步张灵甫的后尘,他不仅火速率军进入了临朐城,而且还在短短4个小时内构筑好了大量的“子母堡”,并且在防御体系方面,李弥所采取的措施几乎与胡琏别无二致。
可想而知,当疲惫不堪的华野赶到临朐城下向敌人发起了猛烈冲锋时会是何等惨烈的场景。华野六天六夜与蒋军李弥整编8师打得血肉模糊之际,在暴雨的迟滞下和天气放晴后敌机的增援中,华野面对即将合围上来的范汉杰兵团,也不得不放弃临朐城,转移到了胶东半岛。

南麻、临朐两场战斗中,蒋军伤亡18000人,华野自身伤亡21000人,另有专家推算,华野的实际伤亡数字可能不会少于26000人,歼灭战最终打成了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两场战役的连败,华野无论是从人员损失,还是弹药消耗,损耗非常严重。

战后,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华野内部再次吵成了一锅粥。争执的核心是战略层面的失误,还是战术组织、指挥上的问题。
在一番激烈的争执后,粟裕电告中央请求“自请处分”,毛主席的回电是:“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透过毛主席的这份回电,可以清晰看出中央军委的态度,即南麻、临朐两场战役的惨败,其责任并不在粟裕,问题的症结出在战略决定层面上。也就是说,当时毛主席要求华野分兵鲁西、鲁南与刘邓大军连成一片,以相互策应时,华野的最高决策层并没有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做。而酿成最终惨败局面的,说到底还是在于华野无视毛主席高招后导致的。
也正是由于华野最高战略决策层没有完全按照毛主席出兵鲁西和鲁南的正确决策来执行,而是将为数不多的兵力重点留在了内线与敌人的“滚筒式战法”拼消耗,最终导致了华野自孟良崮战役以来接二连三的失利。
事后,就连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思的粟裕也猛然醒悟:“早如果按毛主席的来,我们就不会败得这么惨了,毛主席真高明!”
由此来看,倘若当时华野能够完全按照毛主席的方针路线来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大反攻的要求,出兵鲁西和鲁南,蒋军“滚筒式战法”再厉害也会早早被我军形成的优势兵力围歼,又岂会有后续战斗的惨败呢?因此,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伟人毛主席真英明,不愧是一代杰出的军事天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20 07:08 , Processed in 0.00797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