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懂《论语》中的5种好心态生活就不累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05:18: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读懂《论语》中的5种好心态生活就不累了    2023-09-17 19:32                                       

    于丹在《百家讲坛》中深入剖析了《论语》的精华所在,她指出:“《论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心态的导向,帮助我们以更加从容和理性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在《论语》这部伟大的经典著作中,孔子的弟子们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范。他们无论面对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琐事,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恰如其分地处理问题。
如果你正被负面情绪所困扰,感到生活的疲惫与压力,不妨向《论语》中的五种优秀心态取经。仔细品读,读懂生活就不再累了。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些哲人的心灵深处,感悟那些富有启示意义的教诲,从中汲取力量。

01

颜回心态:懂知足

《论语》中记载,颜回是孔子门下最为出色的弟子之一,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却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有一次,孔子看到颜回的生活过得清贫,就问他为什么不出门做官呢?
颜回沉思片刻后回答道:“学生有田地以供饱食,有破屋以供安身,更有夫子您教诲我学问道理,我已经感到非常满足了。”
孔子听后大为感慨地说:“颜回真是贤良之才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艰苦,但颜回却依旧自得其乐。”对于颜回来说,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他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人总是无法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他们有了房子还想车子,吃了山珍还想海味,整日忧心忡忡,活得越来越累。相反,颜回这类人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却能够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正如诗中所说:“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一个人是否快乐并不取决于物质的丰富程度,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刘禹锡在被贬到和州的时也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却能够在那里安然自得地读书作诗、弹琴奏乐。如果有好友拜访,他们便一起饮酒作对、畅谈诗文。正是由于刘禹锡的知足常乐心态,他才能在困境中依然过得自在,最终活到七十多岁的高龄。
庄子曾说过:“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生也是如此,纵使有万贯家财,每天也不过吃三餐;纵使有广厦万间,每晚也不过睡七尺。因此,物质不必过多追求,只要能够满足需要就足够了。过度贪婪只会让生活变得更加困难。如果能够不被过高的欲望所牵制,我们的内心就会更加安宁、平和。
因此,知足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02

子路心态:耐批评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路的性格最为直率,行事风格往往显得鲁莽而冲动。有一次,子路发现子羔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便推荐他去费地担任地方官。然而,孔子在得知此事后,对子路的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称其为“害人精”。子路心中不服,但孔子却耐心地解释道,子羔的技艺尚未精炼,其担任官职将会对当地的百姓造成危害。子路听后,深感懊悔,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孔子的教诲,并阻止了子羔的赴任。
尽管在《论语》中,子路经常受到孔子的批评,但这并未影响孔子对他的喜爱。关键在于子路能够接受他人的批评并积极改正自己的错误。孟子曾评价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子路对于批评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犯错或做出不适当的决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他人的批评。有些人面对批评会恼羞成怒,甚至因此而犯下更大的错误;而有些人则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指正,从而不断提升自我。
国画大师徐悲鸿曾受到苏轼诗作的启发,创作了一幅名为《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的作品。在画展上,他将这幅新作放在了展馆最显眼的位置。然而,在画展的当天,一位乡下老农走上前来,对徐悲鸿说:“先生,您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雌麻鸭尾巴哪有那么长的?”原来,徐悲鸿在画作中将麻鸭的尾羽画得长且卷曲如环,极为绚丽。而老农告诉他,雄麻鸭羽毛鲜艳,有的尾巴卷曲;雌麻鸭毛为麻褐色,尾巴是很短的。
徐悲鸿听后恍然大悟,向老农表示了深深的感谢,并立即取下了画作。如果不是这位老农的及时提醒,恐怕会酿成一场笑话。由此可见,《史记》所言:“言能听,道乃进。”的道理是何等重要。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刚愎自用、拒绝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史记》也告诉我们:“言能听,道乃进。”因此,只有放低姿态,以择言而听的心态,才能广开言路,持续精进自己。

03

子贡心态:不计较

孔子在晚年收下一个年轻的弟子陈亢。由于孔子的精力不足,他让子贡代为教导陈亢。一段时间后,陈亢认为子贡并不受到孔子的重视,学问也不如子路、颜回和伯鱼深刻,于是他私下跟别人说子贡远远比不上子路和颜回,更不用说跟伯鱼相比了。他认为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必然得到了真传,于是开始主动亲近伯鱼。
子贡听说这件事后,只是一笑而过,并没有在意。后来,陈亢从伯鱼那里得知孔子从不偏私,便开始重新学习子贡的学问。虽然子贡也不计较陈亢之前的误解,但他仍然继续悉心教导陈亢。
《道德经》有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喜欢惹是生非的人。如果我们事事计较,人人纠缠,只会徒劳心力,破坏自己的好心情。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退让,少些斤斤计较,这样才能不被生活所累。
北宋名相吕蒙正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因父亲吕龟图妻妾众多,家中矛盾不断。在吕蒙正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遭到算计,被逐出家门。母子二人幸得僧人救济,才得以生活。后来吕蒙正成为宰相,权倾天下。他的父亲吕龟图散布谣言,说吕蒙正不孝,不让他住在相府。一时间,世人纷纷谩骂吕蒙正。
当吕蒙正的朋友得知他的身世后,打算替他澄清。但吕蒙正却主动承认错误,并将其父接到府中。朋友不解,吕蒙正解释道:“为这点小事劳神费力,实属不智。”正是吕蒙正的大度,使他从不为琐事所困,得以专心政事,终成一代名相。
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的不快乐都是因为计较得太多。如果你总是惦记着他人对你的中伤,结果就会使自己闷闷不乐,无心于正事。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下琐事,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
《菜根谭》有句名言:“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心胸变得宽广,不再为生活中的琐碎而烦恼时,就会发现人生中其实处处都充满了惊喜。

04

冉有心态:不逃避

公元前484年,齐国大举进攻鲁国,鲁国百姓闻风丧胆,纷纷四散逃命。鲁军军心涣散,节节败退,形势堪忧。在此关键时刻,孔子的弟子冉有却挺身而出,向国君毛遂自荐,主动请缨率军迎战。凭借着勇气和决心,冉有成功地击退了齐军,为鲁国化解了危机。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有些人会因此感到畏难而选择逃避。然而,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事态变得更加严重。正如上海海事大学教授肖英杰曾讲述的一个故事:当船只遭遇台风天气时,学生们因恐惧而躲在角落,但老船长却选择了迎向台风。学生们不解,老船长解释道:“行船的速度无法快过台风,想绕开它,船的侧面就会迎向台风,巨浪一卷,船就会翻。不逃避,迎向它,胜算才能更大一些。”
轮船顶着风浪前行,虽然随着海水上下起伏,但却始终不偏离航向,最终顺利驶出了台风区。作家安·兰德曾说过:“你可以逃避现实,但你无法逃避这么做的后果。”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无法逃避现实,而选择勇敢面对则更有益于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当你面对内心的恐惧时,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只要我们能够战胜内心的恐惧,不害怕、不逃避,难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

05

仲弓心态:不在意

孔子有一位名为仲弓的弟子,他的父亲出身卑微,并且人品不佳。当他成为孔子的学生后,他的背景被广泛流传并为人所知。许多人因此批评仲弓地位卑贱,甚至质疑他的本性。然而,仲弓对此并不在意,他每天专注于学习,努力提升自我。他以不卑不亢的态度面对王公贵族,甚至能够自如地与他们交谈。
最终,仲弓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他成为了一方的地方长官,为百姓带来了福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面对他人的品头论足。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会给你带来压力,甚至使你迷失自我。然而,当你能够抵御外界干扰,专心于自己的目标时,你就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庄子曾讲述了一个故事。宋元君要求画一幅地图,于是召集了全国的画师。当画师们在王宫大殿集合,等待着指令时,只有一位画师显得洒脱不羁,他毫无顾忌地来到大殿之上。宋元君看到后,赞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大画师”,并选择他作为绘制地图的人选。众大臣不解其意,宋元君解释说:“绘制地图是首要任务,过于在意我的看法的人,必然心存顾虑,无法专心作图。”
果不其然,这位画师在绘图时充满自信,丝毫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执笔稳健,一笔一划如同行云流水。最终,他绘制出了一幅完美无瑕的地图,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好评。作家金圣荣曾说过:“一个人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被风吹散,变得一文不值。”的确如此,每个人都如同一棵树,而外界的流言蜚语就像狂风一般。如果你在意它们,就会被风吹得东倒西歪,最终可能成为一棵无用的杂树。只有那些不受外界干扰、经得起风雨考验的人,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指出:“心态的转变,会引发态度、习惯和性格的改变,并最终影响人生的轨迹。”因此,真正卓越的人都会持续调整心态,以应对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如同孔子的弟子们,尽管生活在充满动荡的时代,却都能凭借良好的心态实现自我成就。当觉得生活压力过大时,可以借鉴他们的故事。掌握《论语》中所倡导的这五种好心态——懂得知足,心胸开阔,减少内耗——即便面对生活的波折,你也能镇定自若地应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6 08:32 , Processed in 0.00869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