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此人科考时揣着36个馒头,馒头吃完题没答完,康熙却赐他头名状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4 05:02: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此人科考时揣着36个馒头,馒头吃完题没答完,康熙却赐他头名状元                                                        2023-10-12 10:40                                            

发布于:天津市
文 | 陈飞
提要:每年的六月份都有着堪比过年的热闹,在中考和高考的强力威慑下,不仅是莘莘学子,连家长都要跟着一起紧张。高考制度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延伸,一想到现代人跟古代人生活也有了一丝交际,是不是有些小激动呢?其实,古代人的科举考试恐怕要比现代累得多。在没有便捷交通的情况下,古代人要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重重关卡,他们不能像我们一样可以在本地考试,而是要四处奔波,直到在京城为皇帝选中。许多家里穷的,可能会受制于路费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

李蟠雕塑
高考跟古代科举之间最大的不同,还体现在考试时间和考试内容上。比如说会试吧,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因此,为了给考生提供考试场所,政府都会特意设置单间考场,就比如说保存较完整的南京夫子庙,曾经就是科举考试的场所。这里面用于考试就坐的单间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考生在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写出一篇篇妙笔生花的文章,也着实令人佩服。

我们今天要说到的主角,他并非是唐寅唐伯虎这样可以一挥而就的大才子,事实上令他在科举考试中出风头的,是他惊人的食量。这位大胃王名叫李蟠,是清朝康熙年间状元,江苏徐州(铜山)人。李蟠出身于书香门第,诗礼世家,天资聪敏,28岁入泮为博士弟子;36岁中举,43岁(康熙三十六年)钦点状元,是徐州明清两朝唯一一位文状元。大才子出身也只能在43岁等到胜利的那一天,可见这科举考试的难度。

李蟠当年考试时干了什么这么出名呢?当时,步入考场的考生们都是空手而入,顶多带一葫芦水来补充一下。李蟠不一样,他在怀里整整揣了36个馒头。李蟠是这样想的,自己答题的速度要远远落后于人,可是身材高大的他有特别容易饿,这要是考试的时候饿的没体力了,那这场考试也就结束了。因此,这馒头的存在就是给他补充体力的,避免饥饿的。问题就是,别人几个馒头可能就吃饱了,你李蟠36个馒头,你到底是来考试的还是来表演的?

很快,李蟠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边吃便答题,本来龟速的李蟠更加无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考卷。收卷的时候,考官估计早就受不了李蟠这样的考生了,他心里大概想着,这样的还能够高中?马上收卷!李蟠可着急了,我还没写完呢!求你了,别收卷啊!李蟠声泪俱下地让考官再给他些时间,考官可能真的感动了,还真就允许李蟠继续写下去。
于是,李蟠终于就着馒头答完了考卷,康熙帝检阅完毕,再接上他吃馒头的光辉事迹,笑着便钦点其为一甲进士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这也就是李蟠“饽饽状元”之名的由来。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李蟠的答卷可以看出,他对军政、吏治、河防靖条答对贴切,符合事理,且见解独到。康熙也不是个喜欢哗众取宠的人,这还是要看真本事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5 17:57 , Processed in 0.00804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