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川眉山苏轼与苏辙鲜为人知的故事!苏轼和他的冤种弟弟是真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2 06:3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四川眉山苏轼与苏辙鲜为人知的故事!苏轼和他的冤种弟弟是真假?                                                         2023-11-05 07:31                                         

   发布于:江苏省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在北宋眉州最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纱縠行,苏轼呱呱坠地。
从宋仁宗宝元二年( 1039) 二月二十日,弟弟苏辙出生了。
此后,苏轼与苏辙在诗意的道路上,彼此搀扶,兄弟情深,令人催泪。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苏轼与苏辙

苏轼苏辙年少在眉山
当时,苏轼与苏辙也一直生活在苏府,几年后,两个小屁孩满地跑,在自家后花园捉虫挖花。等到读书的年龄,父亲苏洵除了送他们上私塾学习,还天天给他们布置功课。
五十年后,苏轼还作诗《夜梦》回忆: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
到了8岁,苏轼就进眉山天庆观学习,一直学习了4年多的时间。苏辙小苏轼3岁,6岁进天庆观学习,与哥哥苏轼一同学习。到了13岁,苏轼转学到了眉山寿昌学院,苏辙也跟着去了。
在四川眉山的这段年少时期,苏轼与苏辙求学好问,形影不离,也正如苏辙所言,“围场一日相舍”。而苏轼却曾经与友人晁端彦提及: “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
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第一次出川到东京,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一时间争相传诵。


苏轼

苏轼与苏辙感情之深
林语堂曾说过,苏东坡最好的诗词,往往都是为子由(苏辙)而写。

苏轼与苏辙从小一起长大,此后求学出仕,深厚的亲情和友情持续了一生。

在父母相继离世后,兄弟俩相依为命、相互扶持。因为工作的关系,两人往往相隔天涯,但在精神上、艺术上、政见上,他们两人却心意相通。

1076年中秋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想到7年没有见面的弟弟苏辙,苏轼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

这阙词,雪子当初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总以为是苏轼写给妻子的,而事实上,却是苏轼思念弟弟苏辙的佳作。

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入狱。在牢狱绝境之中,苏轼最为牵挂的也是弟弟苏辙。苏轼《狱中寄子由》云:“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绍圣元年(1094年),苏辙又被贬到河南汝州(今平顶山市郏县),苏轼则流放到英州(今广东英德)。兄弟二人在汝州终于相聚数日,一起去拜谒了黄帝驻跸的山头。他们发现这里的地形地貌,与眉山老家极为相似,便在莲花山以北的山脚下买了一块地,作为墓园。

绍圣四年(1097年),他们最后一次相聚藤州(今广西藤县),此后再未见面。

4年后,从流放地返回途中,苏轼在常州重病,给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

次年,苏辙遵其遗嘱,与苏轼的儿子苏过一起扶柩,将其运至汝州安葬。苏辙不忍心兄长独眠他乡,嘱其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于此地与兄长作伴。

苏轼去世后,苏辙多次写祭文追思亡兄。他追忆当年寓居汴京城怀远驿,一日夜半风雨大作,二人诵读韦应物的诗句“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不禁触景生情。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今许昌),其妻将其葬于汝州。兄弟二人虽然无法落叶归根,却实现了“夜雨对床”的承诺,漂泊的心终于安顿。


苏辙

苏轼和他的冤种弟弟是真假?

然而,其实很多人都戏谑,苏辙是苏轼的冤种弟弟,苏辙不是在捞哥哥的路上,就是在捞哥哥。那么这种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再重新回顾一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
苏轼当时下狱,差点以为自己生命就此戛然而止,于是给弟弟写下了诀别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辙吓坏了。他四处奔走,冒死上书,只求皇帝宋神宗纳还自己的官职,留哥哥一条性命。
苏辙这篇文章叫《为兄轼下狱上书》,全文有几百字,在此摘录几句: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微臣早年丧父,与兄长苏轼相依为命,如今得知他被捕入狱,全家惊恐,痛哭失声。
“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我哥苏轼本性并不坏,仅仅是天性耿直,爱发议论,被人抓住了把柄。
“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微臣愿意将所有官职还给朝廷,只求陛下开恩,不敢奢望您免去他的罪过,但愿您能饶他一死.
万幸的是,经过多方营救,苏轼总算被捞了出来,兄弟俩一个被贬黄州、一个被贬筠州,再次天各一方。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而弟弟苏辙的仕途也受连累。但是苏辙从未抱怨,而是在困境中互诉款曲,用诗歌相互劝慰。兄弟二人一路相互扶持,漂泊四方。
到了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轼兄弟都得到重用。
苏轼从杭州知州升礼部侍郎,又从礼部侍郎升礼部尚书。
而苏辙从户部侍郎升御史中丞,又从御史中丞升尚书右丞。宋朝是群相制度,朝堂上一群宰相,其中“尚书右丞”只比“尚书左丞”低半级,相当于副宰相。此时此刻,苏辙的官位已经比苏轼高了。


北宋 苏轼《春中帖》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3 21:24 , Processed in 0.00702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