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2年击败印军却后撤40里,30年后副司令重走加勒万,终于道出谜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5 05:21: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62年击败印军却后撤40里,30年后副司令重走加勒万,终于道出谜底                                                   2023-11-01 09:20                                    

        发布于:天津市
   
1962年的中印之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据印度人自己的报道宣称,中国军队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深入印度东北边境特区两百英里,首都新德里大震。
当时新德里各界都开始了紧急动员,尼赫鲁甚至要求国会议员要在一个星期之内迅速学会如何使用步枪,以备中国人打过来的时候进行抵抗……
正当美军向印度洋增兵、英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窜下跳之际,中国突然宣布单方面停火,并主动后撤40华里。
一时间,举世为之哗然!
谁也没见过战胜国这么谦让的,打胜了不乘胜前进,反而主动后退。这是什么道理?
不光外国人想不明白,我们国内也有不少人想不明白。为啥呢?这不白让印度人捡便宜了。
59年来,一直没有明确的解释。直到90年代,一位军分区副司令重走西北边防线,察看了当年与印军作战的地段,这位将军在其回忆录中不胜感慨,再度提起当年主动后撤的事,说出了其中不为人知的秘辛。

一、后勤因素
重走边防的这位副司令员叫李春,当年战争爆发时,他所在的林芝军区分是东线战事的主战场。
经历过那场高原战争的李春,90年代再度到新疆、西疆边防线,尤其是来到后勤设施越发完善的加勒万河谷地带后,发出感叹,如果当年我们有这样的条件,也不至于后退。
据李副司令的回忆,当年他们在东线,沿着雅鲁藏布江一路狂追,一个连打败印军一千多人。越往南打,印度人越是心惊肉跳。
跳什么?印度人认为中国人有魔法。中国人的进攻路线上并没有公路,后勤物资运不上来,可是中国人却一直在追,他们不会饿肚子吗?肯定是施了魔法,不吃不喝也能狂追猛打。
实际上哪有魔法,我军的后勤是怎么解决的?都是靠人民群众牵着牦牛,一点一点往前线运。当时家家户户都出人,有一户老百姓家有个十三岁的孩子,那个孩子天生力大无穷,可以背起一百五十斤的东西。边防战士们见了他,都爱怜地拍拍他的肩膀,称赞他是好样的。有一户叫扎西的藏民,每次往前线运粮食,都带着年仅四岁的儿子上前线,这位可敬可爱的四岁小男孩每次都背八斤重的罐头,跟着爸爸翻越高山往前线送东西。
尤其是弹药,消耗得非常快,老乡们翻山越岭送到前线的迫击炮弹,五十个人运来的弹,几分钟就打光了。老乡还没走,当场看见这种场景,心里不知道是啥感觉。
啥感觉?这就是现代战争对原始后勤运输模式的心灵暴击。
当时的指战员们都知道,我们的后勤方式,根本支撑不了持久战。
现在回顾一下当时我们发起战争的时间,其实就是被后勤条件决定的。
西藏南部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夏天水汽大,经常下暴雨。李春后来重走疆藏,仍然能看到连续十几里的路面塌方,90年代的公路已经有一定改善,仍然这样,可见60年代有多差。到了冬天,又会连续大雪封山,而且时间特别长。所以,全年只有10月到11月这2个月的最佳窗口,雨也不多雪也不多,我们能把后勤物资往前运。

李春在回忆录里提到另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对印作战,我们的后方基地,既不是最靠前的林芝军分区,也不是拉萨,甚至都不在西藏自治区内。
而是在青海的格尔木!格尔木距离拉萨1168公里!再从拉萨往前线,又有三、四百公里。
为什么不把基地设在拉萨呢?不行啊。西藏的农业条件很差,生产不了足够的粮食,当年中央还命令驻藏部队,不能就地采购粮食,你吃了,当地老百姓就没粮食吃。所以军粮都是从内地往前送。
格尔木当时是进入青藏高原铁路的尽头,再往高原腹地就没有铁路了,所以只能把格尔木当成前方基地。
解放战争时十八军进藏,一开始只有三个步兵师,三万多人。但随着进军深入,后勤工作的负担越来越沉重,十八军不得不一再扩编,从三万人扩到七万人,成了当时全军最大的一个军。其实扩的都不是作战部队,而是后勤部队,格尔木到拉萨的公路上,常年跑着物资车队。
如此长距离的输送,消耗也是惊人的。比如汽车和装备需要的汽油和柴油,当时西藏没能运油管道,只能靠汽车一车一车往上拉。往往是送两车油,路上就消耗一车油。这种代价实在太过高昂。后来我国不惜花巨资修筑了一条一千多公里的运油管道,从格尔木到拉萨。但是从拉萨再往前线走,仍然十分困难。
驻藏部队过得也很艰难,物资虽然有,但一丝一缕都是后方的心血,都要用到刀刃上。所以日常生活都得精打细算不敢浪费。比如最基本的取暖,拉萨周边没有大树,士兵们没有足够的柴禾,就只能到处去找牛羊粪便,晒干了拿来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大国的军队居然还用这种原始的方式取暖,不说真的不知道,我们的部队这么苦。
表面风光的背后,是在青藏线上往返奔波的后勤部队的辛苦、危险,以及举国为之牵动的扰动。
打仗,哪里只是指挥员在地图上潇洒地挥一下笔!
二、印度的后勤有优势
李春当年作战时是参谋身份,对印军有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相比我们漫长的后勤补给线和落后的补给能力,印军条件简直可以用优越来形容。
喜马拉雅山横亘中印,一下喜马拉雅山,就是一望无际的南亚大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道路通畅,印度可以把后勤物资直接运到山脉之下。只有从平原往山区进的一段路,稍稍困难一点。
从全局看,印度的条件比中国好的多。如果时间一长,中国肯定会越来越艰难,印度的优势会越来越大。
解放军固然战斗精神强于印军,但战争毕竟是战争,武器、粮食的因素也非常关键,我们不能让官兵饿着肚子、拿着没有子弹的枪去和敌人拼命。
所以李春后来回忆当时战争突然爆发,都有些后怕,我们在那样的劣势之下居然敢打,而且还是全线开打,睥睨天下,何其气壮山河!
不光地理条件印度占优势,印度得到的外界援助也远远强过中国。
美国、英国对印度的支援最大。
英国、美国给印度提供了大批军火,尤其是飞机,使印度迅速超过了中国空军的实力,起码在边境线上,印军飞机支援非常快。当时印军侵入我国领土后修建得很多据点,由于距离后方远,补给线路跟不上,印军就派飞机往据点空投物资,这种方式居然让前沿印军维持了下来。
可见印军飞机有多大优势。

所以当时中国空军并没有到前线支援作战。青藏高原上空过于危险,当年二战时美军走驼峰航线,性能那么优秀的飞机都免不了失事坠毁,我国空军现在性能肯定不能冒险。另一重考虑,就是顾虑印军先进飞机太多,我们和他们打不占优势。已经有这么大优势了,尼赫鲁还一个劲地要求美国、英国加大支持,甚至提出要他们支援15个轰炸机中队。
美国自从朝鲜战争被中国志愿军爆锤之后,一直憋着一口气想报复,这次是个天大的机会,所以对印军是有求必应,好让这两个亚洲大国打个头破血流,自己从中渔利。
战争爆发不久后,美军不顾古巴导弹危机正处于紧张关头,命令一个航母编队紧急集合,向孟加拉湾开进,准备给中国人以颜色看看。
若不是中国及时停止战争,主动后撤,这个航母编队会在亚洲闹出什么样的事端,真的是不好估计。
三、不刺激印度
1962年撤军,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适可而止。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国力和士气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是个很有手腕的人,他倡导的不结盟运动,在广大弱国、穷国、小国中赢得了广泛的声援,当时印度在世界舆论圈远比中国更有人气。印度国内也因此飘飘然起来。
尼赫鲁当时有一个宏大的“印度洋内湖”之梦,即把中国、中南半岛乃至中东,都并入印度,把印度洋变成印度的内湖。
这固然和尼赫鲁本人的政治野心有关系,但和国内的舆论也不无联系。
就是在这个迷梦的驱使之下,本来不成问题的边界小纠纷,被有意宣传成中印两个大国对抗,民间舆论非常热烈,一致要求把中国军队从印度赶出去。其实之前双方都按照实际控制线,心照不宣地划分着边界,尼赫鲁这么一搞,和中国开战,打了又打不赢,收兵又不敢,怕被印度民众骂死,弄得骑虎难下。
中国政府就在这种情况下,果断地退兵,平息事态。
这么做非常高明,因为中国认识到了大国间战争的基本规律。中印都是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
这样的大国无论经济多么贫弱,都拥有强大、持久的战争韧性。这已经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得到有效验证。
如果我们追求面子上好看,在击退印军后继续出击,像某些人吹嘘的,向几百公里外的新德里发起进攻。
结果只有两种:
第一,我军队在长距离进攻过程中,因为后勤跟不上而饿得崩溃。
第二,即使神话般打到新德里,也会限入数亿印度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就算你开过去几万军队,浑身是铁又能打几个钉,最后终究力尽而败。
无论哪种结果,打击敌国首都,都会酿成两个大国之间更加仇视、敌对,小规模的边境战争很有可能成为全面对抗。
那样对中印两国都没有什么好处,毕竟双方争夺的地域,90%是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不毛之地。所以说,打胜之后主动撤兵,恰到好处地教训了印度人,也给他们留了点面子。有些地段我们撤的远了点,印军又窜了回来,他们便回去吹嘘,印度并没有战败。
别小看这种吹嘘,很好地满足了印度人的自大心理,松缓了印度人对中国的仇视。
四、事后再看
这场规模有限的战争,为我国赢得了很好的战略空间,边境上几十年和平由此诞生。
中印之战,促使我军边境线上的后勤有了很大改观。战争结束后,后勤补给没有结束,而是就此开启了疯狂补充模式。
大米、罐头等物资源源不断前运,以满足战争需要。但62年战争戛然而止,消耗速度降了下来,大量物资积压下来。后来到了1985年,有一个边防连队打开仓库吃大米,发现袋子上印的生产时间是1962年。李春后来在1996年去西藏一个边防连队,吃的一听罐头居然是1982年的。
1982年还在前运,可见我们的后勤系统有多么执着!
不光是粮草运得多,生活条件也在逐渐改善。以官兵住的营房为例。
西藏刚解放时,边境地区的几乎是原始状态,官兵没地方住,只能在地上挖个坑,上面盖上一个顶子,活脱脱就是原始穴居方式。到了六十年代,经过官兵们手拿肩扛,好歹住上了土坯房,但是这种房子顶不住夏季大雨。
中印战争结束后,后勤物资源源不断地运上来,官兵们住上了木石结构的房子。到了八年代,修工事用不完的钢筋水泥也都用到了房子上。到90年代李春重走边防线时,边境官兵都住上了楼房。
铁路之痛,更是在2006年得到了彻底解决。2006年,青藏铁路格尔木段至拉萨段正式通车,历史性地解决了西藏不通铁路的难题。如果边境再爆发战争,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了,拉萨可以取代格尔木,成为支援边境的总后勤基地。

五、后撤,我们吃亏了吗?
西段边界线,我们实际上是占了大便宜。西段是哪里,也就是今天人们熟知的加勒万河谷地段。62年战前,印军窜入我国境内,派了一个连占领了狮泉河,这是我国新疆阿里地区腹地的一个镇。战争爆发后,我军砍瓜切菜一样消灭了这股印军,很快把战线推到加勒万河谷。
战后虽然撤军了,但是并没有撤太多,该控制的险要之地一点没丢。印军被打得很惨,不仅退出我国领土,还往后退了很多。其实想想就能明白,从阿里南下,是沟通新疆西藏的公路,我们怎么可能放弃,放弃了等于让别人掐住自己喉咙。
整个中印战争期间,有人估算过,我们实际上夺回了清朝末年以来丢掉的大片领土,彻底终结了印度向东向北的扩张。所以战后我们一直主张和印度人坐下来谈判,印度人死活不同意,他们知道自己吃亏了,不能谈。
战后,印度也意识到问题了。
中印边界冲突,本来就不是什么大问题,印度一开始也没明白,为什么事态一再升级,把本来还算友好的中印关系搞成敌对关系了呢?
62年战争结束之后,印度被中国军队主动撤军震惊,这才开始思考中印关系到底是什么性质。
特别是尼赫鲁在战后突发中风病逝之后,印度政界变理性了。中印对峙之地,大部分是不毛之地,像加勒万地带,如果不是军队在那里争夺,平时老百姓根本不会去的。
花那么大力气,牺牲这么多人的生命,图个啥?
除了大印度帝国那点虚无缥缈的梦想,真没别的。反而是美国、英国在背后煽风点火,比印度本国还起劲。
战后印度人理性了许多,即使在1967年再度主动掀起乃堆拉山口战斗,但规模也不大。起初印军还下令不能开第一枪,双方士兵对峙,都心照不宣地把枪背在后背上,一般情况下不准子弹上膛。曾有一段时间,双方士兵在边界线上各自拉成人墙,胸脯对胸脯地互相顶。
印度国防部于1965年发布了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军伤亡人数:
死亡1383人,失踪1696人,被俘3968人。
中国方面很快无条件释放了所有战俘。
印度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就是被释放的战俘中的一员。
这位准将先生在战争中被解放军打懵了,直到被俘还没弄明白中国人的战法到底是什么原理,远比德军厉害的多。
达尔维到中国后受到了善待,他真正领教了什么是文明古国,什么是礼仪之邦。
他在中国游览了很多名胜古迹,知道了当年中国僧人玄奘到印度取经的故事,知道了中国古代对印度美好的印象,更知道了当代中国人对印度的善意……
达尔维准将后来被礼送回国,回国后他一路青云,又当上了官。据悉,这位准将先生对同事们说过,永远也不要再和中国打仗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4 03:03 , Processed in 0.00871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