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3年,卫生部要废除中医,毛主席听闻极力阻止,撤职两名部长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05:20: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53年,卫生部要废除中医,毛主席听闻极力阻止,撤职两名部长                                                         2024-01-31 20:09                                            发布于:山东省
   
                                
1953年,毛主席对卫生部下达了一条命令,让他们调动各地的医学人才,对中西医疗法进行统筹研究,将中西医联合诊疗,作为一个医学发展的大方向。
但毛主席没想到的是,这条命令,在卫生部内部推行起来,竟然困难重重。
甚至,卫生部有很多同志都表示,中医应该被废除。

中西之争中医源远流长,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中医为救死扶伤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直到如今,中医依然是医学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为什么,1953年,卫生部却有了废除中医的想法?
对于卫生部的反应,就连毛主席也十分震惊。
很快,毛主席召集卫生部的同志们开了会,认真的调查了卫生部内部的情况。
一调查才发现,卫生部中西医之争,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随着西医的传入,中医的发展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中医的历史虽然久远,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研究体系。
所以,人们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是封建迷信的代表。
还有一些人攻击中医的核心思想就是求神拜佛,起死回生,完全否定了中医的实际效用。
在卫生部,中医无用论一度成为主流。
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长王斌,中央卫生部副部长贺诚,一直主张彻底的废除中医。
这两位部长,在医学上做过不少贡献,不过,他们接受的都是一以贯之的西医教育,对中医很是不屑一顾。
(左为贺诚,右为王斌)

而他们这种态度,使中医的发展更加艰难。
毛主席在调查中还发现,他们两个在管理卫生部方面,太过专制,有一言堂的现象。
因为两个部长都极力的支持废除中医,所以下面的同志们,即便有支持中医的想法,也不敢说出来。
这种现象,让毛主席非常生气。
毛主席对于卫生部的行为,做出了严厉的批评。
同时,王斌和贺诚也因为工作态度的不合理,而遭到撤职。
毛主席之所以对这件事情如此严重看待,有很多原因。

一是因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中医在科学性上有所欠缺。
但是,像王斌和贺诚这样,直接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是绝不可取的。
而第二个原因就更为重要。
当时,给卫生部开会的时候,毛主席说了一句让台下众人羞愧不已话的:“如果国内都走的是高端西医医疗,那一些普通的老百姓该怎么看病?”
这正是王斌和贺诚作为卫生部长,所犯的最严重的一个错误。

卫生部发展医疗,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让全国上下的老百姓能够看得起病,治得好病。
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医是绝不可以被放弃的。
毛主席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他见证了无数的民间疾苦,所以他明白,相比于当时昂贵而复杂的西医,更为廉价的草药、针灸等手段,才是广大劳苦群众能治好病的关键。
新中国一穷二白,西医如果要发展起来,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想要让西医彻底普及到千家万户,更是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
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将中医一刀切,那就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底层百姓会面临有病不能医的窘境。

时代影响而发展中医,则可以造福劳苦大众。
因为,中医在中国存在着广泛的民间基础,只要卫生部下定决心,落后的中医也完全可以走进新时代,搭建出属于自己的现代框架。
另外,民间存在着广泛的中医人才,他们可以继续对下一代的人才进行培养。
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中医也总有一天可以摘掉落后的帽子,和西医获得同等的地位。
毛主席认为,想要治病救人,一味迷信中医或是迷信西医,都不可取。
最好的办法就是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只是,相比于在国际上占有重大地位的西医,中医往往会遭到人们严重的歧视。
西方人觉得,中医不过是中国人愚昧的产物,就连很多中国的大夫们,也都这样认为。
这就导致中医进一步和落后迷信挂钩,年轻一代的人才们不愿意涉足这个领域,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越落后越难发展,越难发展便越遭歧视。
在这样不利的发展环境下,不出几十年,中医必定会彻底被人遗忘。
毛主席不愿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中医消亡,最终受害的依然是普通百姓。
所以,在毛主席一生中,他一直用各种办法鼓励中医的发展。

毛主席一生和中医渊源很深。
在年轻的时候,他就曾在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
他写这段话的时候,是旧社会,西方正在对中国进行疯狂的殖民。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西方的一切似乎都是远远强大于中国的。
不管是中医,还是来自于旧中国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被许多上层知识分子,视为落后的、应当抛弃的产物。
但毛主席在那个时候,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始终认为,东西方文化,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在闲暇时,毛主席也曾亲自研读过很多中医典籍。
他认为,中医不仅仅是医学,而应该视为一种精妙的文化。
其中不仅有治病救人的道理,还包含了许多哲学思辨。
意义重大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医显得更加重要。
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之后,便面临着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缺医少药。
井冈山周边都是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就连专业的大夫都很少。

而根据地还面临着敌人的层层封锁,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用西医来大规模治病救人,显然不现实。
入冬之后,井冈山上的伤患明显增加了。
战士们一部分在战场上身受重伤,另一部分则由于天气变化,水土不服等原因,上吐下泻,高烧不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主席和红军医院里的诸位医生进行了反复的讨论。
毛主席认为,当下情况虽然危急,但井冈山上还有中草药,红军医院里也有中医方面的大夫。所以,只要还有草药,战士们就能熬过这个冬天。

毛主席当时就敲定了医疗政策,让红军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战士们进行诊疗。
特别是内伤、肠胃炎,这些在中医上有过比较详细的成功治疗案例的,都优先采用中医来进行治疗,这样,可以保证医疗资源的供应。
在医生们的努力之下,有数百名战士在中医疗法下重获健康。
这也是中医成功运用的一个生动案例。
当然,这种做法在当年也是饱受争议的。
毕竟,当时西医已经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它的先进性有目共睹。
而在西医的对比之下,人们便觉得中医的很多疗法缓慢且故弄玄虚。

对于人们的疑虑,毛主席是理解的。
但他认为,这不是中医的错,而是时代的限制,让中医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间。
为了打消人们心中对中医的疑虑,毛主席自己患病的时候,也往往优先采用中医治疗。
当时,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李鼎铭先生,便在红军根据地行医救人。
李鼎铭曾经成功的用几副中药,缓解了毛主席困扰已久的关节炎问题。
从那之后,毛主席便和李鼎铭熟识起来,常常和他探讨医药方面的学问。
李鼎铭

到最后,毛主席决定让李鼎铭牵头,在根据地内找一批有学识的战士,教授他们中医理论,把中医在根据地内推广开来。
而且,会中医的战士越多,留下中医火种的希望也就越大。
将来,无论战争胜败与否,这门学问都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继续传承。
在李鼎铭的努力之下,根据地里有了一大批中医人才。
而这些人才投入战场之后,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而且往往环境恶劣。
所以,太过精细的西医,反而不太适应当年艰苦的战场,而中医更为日常便捷。

当每个部队都有了精通中医的战士之后,作战部队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降低。
同时,大规模疾病的流行也逐渐减少。
从井冈山一直到解放战争,中医为我军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也正因为如此,毛主席愈发坚定了推广中医,延续中医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在百忙之中提出,要发动群众的力量,来保护各地的中医典籍以及中医人才,对于已经失传的中医典籍,要尽全力去修复。
之所以提出这点,是因为毛主席意识到,战争对于资源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普通群众对于中医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知,自然也就不会刻意保护。
而许多高级的医疗人才,一方面更推崇西医,一方面没有意识到文化被破坏,是多么轻松的一件事,所以,也不会专门去保护。
因此,必须得由国家下令,才能保存住中医的血脉。
为此,国家还专门成立了中医研究院。
不过,研究院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接下来中医的发展就能顺风顺水,这就回到了卫生部的中西医之争。

交流融合其实,这场斗争的开始,比新中国成立还要早。
因为,1922年,北洋政府就曾经起过废除中医的念头。
当年在北洋政府的驱使之下,很多医科大学直接将中医排除在了医学课程之外。
1929年,政府甚至又下令,要取消所有中医的职业资格。
当时,这种做法引起了民间强烈的反对,被认为是崇洋媚外的表现。

当然,由于社会压力,加上旧中国的政权更迭频繁,所以,这些规定并没有被持续的执行下去,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只是,不管政策有没有执行,这段历史都透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中西医之间矛盾的激烈。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西医是无法并存的。
西医开设的医院拒绝任何中医大夫,而传统的中医医馆里,也绝不摆设任何的西方药材。
普通百姓也不得不为这种对立做出选择。
有人一辈子宁死不看西医,也有人要将中医一踩到底。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争端,无非是旧社会争端的延续。
而之所以人们表现的如此极端,其实,已经不单单是中西医之间的争执,更多的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争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自西方的文化,始终是一个让人们不知道如何接受的东西。
人们喜欢西方的先进性,但同时又抗拒其侵略性。
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之中,西医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也就不可避免的站在了中医的对立面。

因此,有人说西医是奇淫巧计,有人说中医是愚昧无知。
但在毛主席看来,这些争端,对于中西医的发展,并没有什么正面的作用,双方的对立只会让落后加剧。
因此,毛主席提出:“允许病人在住院期间使用中药,每个西医医院也可以请中医院的大夫来看诊。”
这句话,在如今听起来可能很平常,但在当时,却也称得上开天辟地。
从这一刻开始,中西医之间终于打破了隔阂。
在毛主席的坚持之下,中西医之间有了合作和交流的可能。

而毛主席的这份坚持,意义重大。
今天,无论是中医和西医,都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求医问药变得越来越方便。
虽然,中西医之间还是时不时的出现一些争端,但人们都基本形成了一个认同。
一切治病的手段,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是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它们都有缺点,但也都有不可忽视的优点。
而这样的认同,正是毛主席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资料:
中国中医药报《毛主席:中医救过红军的命》
秦宇龙《“西学中”挖掘中医药伟大宝库》
石绍庆《毛主席:这两种医生要合作》
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2 06:52 , Processed in 0.00813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