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楼梦》里的送礼学问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6 05:42: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红楼梦》里的送礼学问            

2024-02-01 08:35                                            

发布于:北京市
   

  如果把“送礼”作为一门学问,《红楼梦》将是这门“学问”的重要参考书;如果要找精于“送礼学”的专门人才,那不妨到《红楼梦》中去找。在荣、宁二府中,是有不少送礼专家的。
如第七回中,凤姐在秦可卿房中,第一次见到秦钟,没有带见面时的表礼。跟随凤姐的丫鬟媳妇们,忙去那边告诉了平儿。原文云:
平儿素知凤姐和秦氏厚密,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交付来人送过去;凤姐还说太简薄些。
这段送礼情节,就显示了平儿的“送礼学问”。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礼物有轻重,估量厚薄,权衡轻重,这中间大有讲究。这无法上天平秤,而能很准确得体地估计出厚薄、轻重,这就是“学问”。
第五十六回江南甄府送来重礼,李纨、探春等人遵贾母之命,将礼物收了。然后说道:
这甄家又不与别家相同。上等封儿赏男人。只怕转眼又打发女人来请安,预备下尺头。
一语未了,果然人回:“甄府四个女人来请安。”贾母听了,忙命带进来。
这段情节,又显示了贾母的“送礼学问”。因为“来而不往非礼焉”,“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送礼是两方面的事,有送的,有收的。不但要权衡送出去的,而且要估计人家送来的。自己如何送去,人家如何回礼;人家如何送来,自己又如何回礼。送之者眷眷,受之者拳拳。估计对方,考虑送什么,考虑如何回礼,赏送礼的人,这更是学问。这里写贾母在送礼学问中的预见性。
第三十一回写史湘云来,带来了送给袭人等人的绛纹石戒指儿。黛玉笑她,前日送同样的东西给黛玉等人,是派人送来的,既是同样的东西,为什么不一起送来?为什么巴巴儿自己带来等等。史湘云回答了黛玉一番话,说明送给姑娘们的应该怎样送,送给丫头儿们的又必须注意什么,说得头头是道。众人听了都说道:“果然明白。”

金镶珍珠翡翠戒指,故宫博物院藏

这次送礼是友谊的馈赠,但史湘云馈赠这些东西时的思维是多么细致而周密呢?
单举以上三例,即可见《红楼梦》中人,老的、小的,深通礼数的当家人的助手,以及闺阁小姐,对“送礼”这门学问,都是精心思考,深入研究的。
《红楼梦》中的送礼,大约可分以下八类。
一是纯属友谊情感的馈赠,如前举史湘云送姐妹们绛纹石戒指。莺儿编花篮送给黛玉,蕊官送蔷薇硝给芳官……这些小心意,小馈赠,本谈不上什么礼物。但有“送”,有“收”,也如送礼,这纯属感情上的。
二是初见面的馈赠,也就是俗语说的“见面礼”。这就复杂了。有的是纯友谊感情的,如凤姐送秦钟见面表礼。有的则是因为礼貌,如第十五回北静王初见宝玉,送给他“蕶苓香念珠”。并说:“今日初会,仓卒无敬贺之物,此系圣上所赐蕶苓香念珠一串,权为敬贺之礼。”重在个“礼”字。另外还有因“势”的见面礼,别有目的的见面礼等等,情况复杂,不能一一说清了。

北静王初见宝玉

三是红、白喜事的送礼。娶亲、聘女、过寿,这都是喜事。这是“红喜事”。死人是丧事,白寿也当喜事办,叫“白喜事”。此外尚有盖屋上梁、乔迁新居以及作佛事、打平安醮等等,都当喜事送礼。娶亲等四种“喜事”送礼,现在一般读者还明白。“打醮”送礼,现在一般读者就不大了解了。如第二十九回所写清虚观打醮:“原来冯紫英听见贾府在庙里打醮,连忙预备猪羊、香烛、茶食之类,赶来送礼。”后面凤姐说:“只说咱们娘儿们来闲逛逛,人家只当咱们大摆斋坛的来送礼——都是老太太闹的!这又不得预备赏封儿。”接下去便是“接二连三,都听见贾府打醮,女眷都在庙里:凡一应远亲近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这种送礼的情况,为什么送,送些什么等等,现在生活中恐怕已是没有的了。当然,各种“红白喜事”送礼,除关系特殊者外,一般也都是“礼”的成分多,“情”的成分少了。
四是一般生日送礼,即不是整寿祝寿的礼。这不但老年人有区别,要讲究,即年轻人也讲究。第二十二回写宝钗过生日,就是十五岁,“及笄”之年,与众不同,自然礼物也不同了。而一般生日,也要“送礼”,不过因人而异。用第六十二回平儿的话道:
我们是那牌儿名上的人,生日也没拜寿的福,又没受礼的职分,可吵嚷什么,可不悄悄儿的就过去了吗?
当天正是宝玉过生日,情况如何呢?“王夫人不在家,也不曾像往年热闹,只有张道士送了四样礼,换的寄名符儿,还有几处僧、尼庙的和尚、姑子送了供尖儿,并寿星、纸马、疏头、并本宫、星官、值年太岁、周岁换的锁……王子胜那边,仍是一套衣服,一双鞋袜,一百寿桃,一百束上用银丝挂面。薛姨妈处减一半。其余家中尤氏仍是一双鞋袜;凤姐儿是一个宫制四面扣合堆绣荷包,装一个金寿星,一件波斯国的玩器……姐妹中皆随便——或有一扇的,或有一字的,或有一画的,或有一诗的,聊为应景而已”。试看宝玉这样的身份,在家过一个普通生日,礼品多么复杂。这还是王夫人不在家,如王夫人在家,那锦上添花,繁荣绮丽,就更用不着多说了。

刺绣荷包,故宫博物院藏

平儿只是侍妾,还是奴才的身份,自不能大模大样过生日,年年只是“悄悄的就过去了”。而被袭人说出来了,大家知道了,平儿毕竟是荣国府、大观园权势的核心人物,不少人平日奉承她还来不及,一听到她过生日,自然送礼者“连三接四”地来了。宝玉过生日的礼物是缘于“礼”,那么平儿所收的礼物,送礼者便是因“势”了。
五是节礼,三大节:过年、端午、中秋,小节:元宵、清明、中元、冬至、腊八,都要送礼。封建时代,这种种节礼,更是复杂,亲友之间要送,上下级之间要送,宫廷中也要向王公贵戚家送,不过不叫“送”,叫“赏”。第二十八回袭人告诉宝玉“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这就是叫“赏”。

元春端午赏赐

节礼的复杂性,还不在于“送”和“赏”,有时是借送节礼来“打秋风”,借着送一点不值钱的礼物,换来更大的好处,或重礼,或银钱,送礼为名,图利是实。第五十三回写道:
人回:“北府王爷送了对联、荷包来了。”贾珍听说,忙命贾蓉:“出去款待,只说我不在家。”贾蓉去了。
简单几句话,气氛写得多么紧张。这正应了一句俗话:“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有安着好心眼。”贾珍有钱,但官和权都不大,在穷王爷或不穷而贪财的王爷,以及太监们眼中,这正是块“肥肉”,可以趁各种机会打他点“秋风”,敲他点竹杠。过年了送来“对联”、“荷包”,是清代宫廷仪式,王府身份,似乎十分隆重,但所值却极有限。贾珍一接见送礼的,带来王爷口谕,借一千两银子过年,贾珍便毫无办法,只好乖乖拿出来了。因此吓得他“忙命贾蓉”;但又不敢得罪,因而一要“款待”,二只能推说“不在家”。其情景,似乎比见到债主还可怕了。
以上一例,可见送礼的另一面,这是现代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六是送土特产,旧时谓之“馈送土仪”。甲地到乙地,乙地到甲地,外省晋京,京中人到外省,过去旅行不易,长途跋涉,总要带些土产送礼。第十六回写黛玉由江南回来:“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又将纸、笔等物分送与宝钗、迎春、宝玉等。”第六十七回薛蟠从江南回来,给宝钗带来些纸笔、香袋、扇子等等,宝钗又分送大观园众姊妹,回目就是“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重在“土仪”二字。
七是穷富亲友之间的礼物。如刘姥姥和荣府之间的礼物来往。这虽然也只送点瓜果干菜,得到更多的回礼和资助,但不同于王爷、太监等仗势打秋风、敲竹杠。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

八是钻营的送礼,这不是“情”,也不是“礼”,完全是为了“势”和“财”。即以送礼为“手段”,去结交、奉承权势,拉拢关系,达到钻营的目的,得到更大的好处。这种送礼,有时可鄙,有时可笑,有时可悯。最典型的是第二十四回贾芸借钱买冰片、麝香,编了一套假话给凤姐送节礼。很快得到了种花木的差事,一批就是二百两银子,他还了倪二的账,只拿了五十两找花儿匠去了。至于他送给宝玉两盆白海棠,那多少似乎倒是带有情谊的“礼物”了,实际还是巴结“核心人物”的手段。
综上所分,约略为八种,虽未必能概括《红楼梦》中所有的送礼的情节,但大体上也差不多了。
至于说这些礼物都送什么呢?那更是复杂:过寿、过生日,送寿屏、寿桃、寿面等等;打醮送三牲、香烛、供果等等。其他节礼,亲友馈赠,乡里土仪,钻营孝敬等等,各种礼品,名目繁多,无法说清。
旧时把所有礼品,概括分之为二大类,即“干礼”、“水礼”。“干礼”包括一切贵重的礼品,甚至金、银等财物。如凤姐送给秦钟“状元及第金锞子”、送给宝玉“金寿星”。甄府到京,送给贾府“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宫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这样重的厚礼,虽不是金银之类,自然也是“干礼”了。“水礼”则是不甚值钱的吃食物品及其他。如寿桃、寿面,香烛、供果,五月节粽子,八月节月饼等类。送礼大体可以这样按礼品价值分类。

绿地凤穿牡丹纹库金缎,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有纪念性的赠送,北静王送给宝玉香串,张道士送金麒麟,第二十八回宝玉送给蒋玉菡“玉玦扇坠”,玉菡回赠“茜香国汗巾”,这些似礼品而非一般礼品,自然另当别论了。
《红楼梦》时代,一般红、白喜事,各种大礼,送礼要有“礼单”,收礼要记“礼账”。第二十回中,凤姐让宝玉开个单子,只报了“大红妆缎四十匹”等四种物品名称,宝玉反问道:“这算什么?又不是账,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儿?”
这就说明:是账开“账单”,是礼物开“礼单”,都有特定写法。甄府来送礼,“说着便将礼单送上去”,就是先呈礼单,照单收礼。
礼单是用红纸折成折子,一般五六寸高,三四寸宽。纸用大红或梅红,封面恭楷写“礼单”二字,内容在礼品一宗宗细目前,照例写一些吉祥话,如寿礼写道:
竹苞松茂,人寿年丰,鼎焚兰蕙之香,堂列彩衣之戏,恭逢
贾太夫人七秩晋六之庆,谨具菲礼,敬祝华诞
年愚侄某某某叩贺
礼品计开:
香楠如意 一柄
香楠寿杖 一柄
泥金大红蟒缎寿屏 一架
万寿金饰自鸣钟 一架
寿酒 十坛 寿烛 十封
寿桃 百枚 寿面 百束
拟以上礼单,聊供参考。
送厚礼讲究讲四色、八色,不能单数。收礼的人可以照单全收,也可全不收。而很多情况是收几样,退几样。这样把礼单所列的,在收的物品下注明“敬领”,在不收的物品下注明“敬谢”。把礼单交送礼的人带回给他主人。
诸多礼品,要一一登账。一记清礼品财物数字,赏钱多少,收到日期,以免丢失、遗忘及其他弊端。二备还礼时查考,人家送来多少,将来对方有事,应送多少去。这叫“礼账”,是老式会计账簿中“分类账”的一种。
封建社会有句俗语道:“官不打送礼的。”不但不打,还要给赏钱。宝钗派婆子给黛玉送燕窝,黛玉命人:“给他们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那两个婆子说“又破费姑娘赏酒吃!”说着,磕了头,出外接了钱。这是送小礼,日常馈赠,赏的也不多。甄府送来四色重礼,贾母就吩咐用“上等封儿”,就是红纸封,里面按等级装的钱最多的“封儿”。当时用制钱,用白银。但也有“钱票”、“银票”,“红纸封儿”中装一吊铜钱容易破,只好把钱卷在纸中。如装“钱票”、“银票”,多少就无所谓了。赏送礼的男仆人,用“封儿”;赏送礼的女仆人,也可用“封儿”。但更讲究用“尺头”,就是一段绸缎衣料,按一定尺寸裁好,可做一件衣服。用红纸包上,好看,便于赏赐,谓之“尺头”。

清人孙温绘《红楼梦》彩图

同送礼有密切关系的,还有“帖子”。第十一回:贾敬过生日,写送礼情况道:“忠靖侯史府等八家,都差人持名帖送寿礼来,俱回了我父亲……”说明送礼要持“名帖”。另外第十回贾珍给秦可卿请医生,说道:“我已叫人拿我的名帖去请了。”去的人回来禀报说“先生今天不能来,明天来”等等情况之后,有一句传先生的话道:“‘大人的名帖着实不敢当。’还叫奴才拿回来了。”
这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拿名帖去请”;又为什么把名帖退回来,说“着实不敢当”?这要先理解《红楼梦》时代用名帖的作用。
“名帖”也就是现在的“名片”,但不大用白色的,一般是红色、梅红色。如果在丧服守孝期间,俗名“守制”,就用“蓝色白字”,平时“红纸黑字”。乾隆时汪启淑《水曹清暇录》云:
前明门状名纸,皆用白者,通籍后遇元日、贺寿用红。位尊则平时皆用红矣。今时人初入泮尚用白柬,过此全然用红。
稍后杨懋建《京尘杂录》云:
京城拜客,用三寸红纸,拓木刻姓名……惟翰林诸公谒前辈,概用白帖子,其余师生衙门,前后辈衙门,俱用红纸大片子,以代全柬。

清朝状元陆润庠名帖

这就是《红楼梦》时代的名帖,都是大木头戳子,印在红纸上的。让人拿名帖去请,就如同自己亲身去请;对方收下帖子,就是接受你亲自去请;不接受,退回帖子,就是当不起你亲自请。
当时对帖子很重视,比现在名片重要。送礼时,备了礼物,又拿了帖子去派人送,等于自己亲自送去,更为隆重。那时把“名帖”看得比现在的“名片”重要的多。所以贾珍在请医时,有“拿名帖”、“退名帖”这样一段情节。
名帖自明代就很流行,而且大多那木头戳子上的字是自己写的。姚元之《竹叶亭杂记》有一则云:
额岳斋司农云:旧闻严嵩当国时,凡质库能得严府持一帖往候者,则献程仪三千两。盖得此一帖即可免外侮之患。金陵三山街松茂典犹藏此帖,以为古玩。帖写“嵩拜”二字,字体学鲁公,大可五寸,纸四边不留余地。乾隆四十五年曾亲见之。
从所记可以想见明代名帖的形状。另外清人笔记中还记有人在慈仁寺花三文钱买到天启时客氏的名帖,也是有趣的名帖掌故。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作者邓云乡),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8 19:28 , Processed in 0.00866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