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公报前主席告诉美国人:“一字别动,动一个字你们就空手回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19:36: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签公报前主席告诉美国人:“一字别动,动一个字你们就空手回去”                                                         2024-01-17 11:00                                      

     发布于:北京市
   
签公报前主席告诉美国人:“一字别动,动一个字你们就空手回去”
1970年10月1日,尼克松总统怒气冲冲,将一张照片扔到地上,对中情局局长理查德·麦格拉赫·赫尔姆斯大发雷霆:“你们真是吃饱了没事干,这也叫情报?”
赫尔姆斯弯腰捡了起来说:“总统,这不但是情报,而且是重要情报,大有玄机啊。”
尼克松余怒未消,问赫尔姆斯:“我倒是听听,这张照片有什么玄机?”
中情局送来的那张照片,是1970年国庆观礼上,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他身边竟然站了一个美国记者。

作为超级大国的情报组织,中情局的人可不是吃干饭的,他们很快捕捉到这一敏感信息。他们认为,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人性格比较婉转,睿智的领导人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就是要向美国人释放一种善意,那就是——想和美国改善关系。
那位记者名叫斯诺,他可不是一般记者。
早在1936年6月,他在宋庆龄的安排下秘密访问延安,对我党领导人进行了采访,写下了《西行漫记》,让全世界都了解了中国红军,知道了毛主席等延安的领导人。

这本书的问世,让国民党政府妖魔化红军的宣传不攻自破。可以说,斯诺跟毛主席的关系非同寻常,二人也算是“患难之交”。如此重要的一个人,在国庆观礼上站在毛主席身边,一定是中国领导人精心安排的。
当然,作为世界四大情报组织之一的中情局,也不能仅仅凭推测就下判断,那样太草率了。
于是,他们秘密询问了斯诺,问他:“你到北京去,毛主席都跟你说了什么?”
斯诺说了一句话,让中情局的特工如获至宝:“毛主席说了,中美两国总是要建交的,总不能100年不建交吧。”
毛主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爆发了战争。那场交锋,不可一世的新北方帝国吃了大亏。他们咽不下这口气,决定筹备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攻击,目标是中国的各大城市和重工业基地。
就在计划将要实施的时候,西方各大媒体突然泄露了这一天机,苏联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谴责,克里姆林宫的计划被迫取消。因为核打击必须是突然的,消息泄露后对方有了防备,打击效果就大打折扣,战略目标无法实现,失去了意义。
苏联人不明白,这消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
原来,是无孔不入的中情局获知了情报,因为跟中国没有外交关系,就捅给了媒体。我国领导人也看出来了内幕,品出了味道,遂产生了跟美国改善关系的想法。
中苏珍宝岛冲突后,莫斯科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部署了大量的坦克。苏联的钢铁洪流,让北约国家闻之色变,不寒而栗,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可谓不大。
此时此刻,必须与美国改善关系,借助美国的力量,来抗衡苏联。
这才有了周恩来在1970年国庆前夕,邀请斯诺访华,特意让他站在毛主席身边,而且拍摄了照片,放到了《人民日报》突出位置上。

中情局搜集情报能力世界一流,对此不会无动于衷。美国人果然心领神会,报告给了尼克松总统。
尼克松一听赫尔姆斯的分析,心说我这正瞌睡呢,你送来了枕头。
因为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败给了美国。从那之后,苏联开始奋起直追,军费投入大大增加,和美国开展起军费竞赛。
美国是科技大国,又有金融霸权,国力要比苏联强得多。1970年,美国的GDP为1.07万亿美元,苏联只有4334亿美元。但是苏联军费却遥遥领先美国,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一。
美国人为何不追加军费?因为美国是三权分立,增加军费必须国会通过。国会增加军费要考虑民意,不能让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下降。这一来,美国军费在国民总产值的占比不能超过3%。而苏联的政治体制,让克里姆林宫可以随心所欲地增加军费。
比如,1975年苏联军费高达1400亿美元,这一年苏联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860亿美元,相当于20%都花在了军费上。
苏联军费连年增加,美国在争霸中就处于劣势,让尼克松寝食难安。他想跟中国改善关系,借助中国牵制苏联,但是不知道中国领导人是怎么想的。毕竟苏联跟美国还没有直接交锋过,而中美在朝鲜大打出手,可以说是有夙愿。
用中国人的话说,有血海深仇。中国的大街小巷,曾几何时也贴满了标语:“打倒美帝国主义!”《人民日报》也是如此,类似报道司空见惯。

就在尼克松为不了解中国人想法而作难的时候,中情局送来了这一情报,让他怎能不欣喜若狂?
尼克松随即作出回应,在当年10月,让即将访问中国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给北京捎话,美国希望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
1971年4月27日,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渠道给白宫发去一份照会。
照会说:“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在北京公开接待美国总统本人,以便直接进行会晤和讨论。”
这可把尼克松高兴坏了,他在当晚就对基辛格说:“我要你马上安排到中国去,要秘密访问。”

基辛格有点为难:“总统先生,我们可不是苏联,咱们的记者无孔不入,出访的时候,他们如影随形地跟着我,如何保密?”
尼克松一耸肩说道:“那是你的事,我不管。”
基辛格一夜没睡,终于想出一个妙招。他于7月1日离开华盛顿,在越南西贡待了三天,到曼谷逗留一天。6日到了印度新德里,8日到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
他对记者说:“为了不使印度不高兴,我在巴基斯坦也只待两天。”可是在8日晚宴上,他突然捂着肚子说“我肚子好痛”。
叶海亚·汗总统大惊失色问:“国务卿先生,这是咋回事?”
“也许是你们伊斯兰堡天气太热,我有点不适应。”基辛格说。
叶海亚·汗总统说:“那您不妨到那蒂亚加利的总统别墅休养几天,也许就会好的。”说这话的时候,二人似乎都提高了音量,唯恐记者们听不见。
基辛格得以摆脱记者,在8凌晨4时半坐上了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直飞北京。
基辛格的中国之旅,为尼克松总统访华打下基础。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两国的领袖毛主席和尼克松,终于在中南海那间小小的书房握手了。

但是中美之间价值观不同,还有历史恩怨,接下来的接触气氛并不轻松。或者说,两国领导人始终在进行斗智。
首先是,谁都不想说是自己首先主动提出改善关系的。在对外发消息的时候,美国试图把尼克松访华说成是中国的邀请。
主席得知后说:我可没请他来,你别不好意思嘛。
不过周恩来还是考虑到美国的面子,“酌情”对新闻公告进行了修改。
于是,”七一五公告“开篇就成了: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改来改去,还是美国人主动要来,我们才邀请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尼克松的交通工具问题。

按照美国总统访问他国的“惯例”,他无论走到哪,都必须乘坐自己的座驾——“陆军一号”防弹轿车。但是毛主席却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中国的治安状况很好,不是美国;你来中国没必要担心安全的问题。
主席说了,到中国来,就得坐我们中国车。言外之意是,你如果怕死,那就别来啊 。
后来美国终于妥协了,这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总统到访他国的频次比较高,访问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似乎也是顺理成章。但主席认为,这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没有商量余地。
美国总统出访,美国民众想看电视直播的问题怎么解决?
美国是世界科技大国,70年代电视机在我国只有乡以上政府才有,农民们见都没有见过。但是当时在美国,电视机已经普及,总统出访必须在全国进行电视现场直播。
而中国,当时还没有这样的高科技转播设备。因此,美国方面非常慷慨地说:这不碍事,可以送你一套!
主席却说:我们这么大国家还要你送,又不是买得起。
设备很快采购回来,一切就绪。
然而,中方人员却说,贵国总统来访,设备不能白用!美国人无奈,只好出租赁费。结果,相当于我们白捡了一套设备。
以上几个小故事,官方文献中不见,如果有也只是尼克松访华的小插曲。重头戏,是关于台湾问题的谈判。或者说,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是台湾问题。
双方谈共同抗苏的时候,气氛融洽;每每一谈到台湾问题,气氛就紧张起来。

我方在台湾问题上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是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什么时候解放,用什么方式解放,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任何国家不能干涉。
三是外国军队必须从台湾撤出,不能留一兵一卒。
基辛格挠头了,他双手一摊说:“我们如果有了新朋友,就不可背弃老朋友,国际社会怎么看美国?谁还敢跟我们交朋友?”
“就是在国内,我们也无法对民众交代,在野党也会拿这个问题大做文章。”
基辛格的意思是,我们既不能放弃保护台湾的义务,也不可能与台湾“断交”。
此言一出,谈判陷入僵局,周恩来脸色很难看。
僵持了一会,基辛格说:“你看这样行不行?这个问题先搁置下来,求同存异,等下一任总统来解决这个难题。”
周总理说:“我理解你们的苦衷。但是你们应该考虑一下,你们怕失去的所谓‘老朋友’到底是什么样的朋友?他们不过是一些失去民心,逆流而动,很快就要垮台的‘老朋友’。”

“美国支持的越南阮文绍政权,柬埔寨施里玛政权即将或者已经被美国人抛弃,“台湾当局”跟他们也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美国政府不跟“台湾当局”‘断交’,不从台湾撤军,中国人民也不答应,尼克松总统访华还有什么意义?”
周恩来的话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刚柔并济,掷地有声,基辛格无言以对。
尼克松得知中方立场之后,也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本来就是想利用访华来给自己加分,为当年11月举行的大选中争取连任打基础;如果此行无果而终,自己的目的不但没达到,反而成为笑柄。
思来想去,他只好妥协。经过一系列交锋,双方总算是就公报的内容基本达成一致。
可是到了26日晚上,基辛格博士又匆匆给乔冠华副外长:“乔,我们的智库研究公报之后,觉得有的地方欠妥,需要修改。“
乔冠华问:”都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基辛格博士:“有20多处啊。”
乔冠华一听头都大了:“这可不是我能做主的,我这就向周总理汇报。”

周总理说:“这事谁也不能做主,要让主席定夺。”
27日凌晨1点1刻,毛主席听完周总理的之后汇报说:“鉴于他是有勇气访问我国的第一个美国总统,在有些地方我们做出妥协,未尝不可;但是,在台湾问题上,动一个字都不可以动!动一个字,就让他空手回去!”
周总理不无担忧地说:“那公报就不签了?”
毛主席说:“不要担心,要知道,美国人比我们还需要这份公报。”
事实证明,毛主席料事如神。当乔冠华把毛主席的意思通知美方后,基辛格回复:既然台湾问题不能动,那我们修改别的地方也没有了意义;最后,为了面子过得去,双方只是象征性地修改了一两处。
27日上午,上海,周恩来和尼克松分别在联合公报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下午,尼克松总统的专机徐徐升空,离开中国,经日本飞回美国。
在太平洋上空,尼克松总统拿出同毛主席的谈话的笔记,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他突然感悟道:“我突然发现,虽然毛泽东年事已高,还重病缠身,可是他仍然牢牢地主导着这个世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2 06:41 , Processed in 0.00949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