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遵义会议上,凯丰是唯一一个不反对博古的人,为什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03:58: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遵义会议上,凯丰是唯一一个不反对博古的人,为什么                                                         

2024-02-09 11:21                                            

发布于:天津市
   
1935年1月15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当时参加遵义会议的共有20个人。
他们分别是中央政治局委员6人: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秦邦宪);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4人: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何克全);
中央秘书长1人:邓小平;
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7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
共产国际代表1人:李德;
翻译1人:伍修权;
遵义会议总共有两个主题:一、决定和审查黎平会议所决定的,暂时以黔北为中心,建立苏区根据地的问题;对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前的其他几场会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的这片篇文章
遵义会议无人不晓,但在遵义会议前,还有三场令人纠结的预演会

二、检阅在第五次反“围剿”和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和教训。
其实会议主要是围绕军事指挥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并作出决定的。
第一个发言的是博古,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报告,他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博古对于博古的这一结论,大家展开了讨论,在场的20个人中,除凯丰外,大家全都不赞成博古的第一条总结(李德未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敌人的力量强大不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
为了彻底驳倒博古,大家还进行了举例说明:
第一次反“围剿”,敌兵10万,红军4万,对战比例是1:2.5,红军以少胜多;
第二次反“围剿”,敌兵20万,红军3.2万,对战比例是1:6,红军仍是以少胜多;
第三次反“围剿”,敌兵30万,红军3万,对战比例是1:10,红军继续以少胜多;
第四次反“围剿”,敌兵50万,红军4.1万,对战比例是1:12,红军还是以少胜多;
第五次反“围剿”,敌兵50万,红军10万,对战比例是1:5,红军的力量增强了,但在反围剿斗争中却输了。
在第五次反“围剿”时,除了兵力上的优势外,还有其他两个有利条件,其一、十九路军正在福建和蒋介石打内战,吸引了蒋军大部分的注意力;其二、广东军阀根本不想和红军作战,所谓的围剿只不过是在应付蒋介石,这都是第四次反“围剿”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综上所述,把主要原因归结于敌强我弱,是没有道理的。
博古被驳得哑口无言,在此条上,不再发表意见。
接着,他又做了第二条总结;他强调,当时白区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没有显著进步,瓦解敌人的工作薄弱,游击战争薄弱,各根据地互相配合的不够密切,这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遵义会议会场对于博古的这一结论,大家又一次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仍然不赞成博古的这一说法,大家(凯丰除外)坚持认为,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并非主要原因。
为了彻底驳倒博古,大家又进行了举例说明:
从第一次反“围剿”到第四次反“围剿”,各根据地本来就一直处于被敌军分割的状态,根据地比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小得多,白区开展的瓦解工作也很有限,但红军都取得了胜利,而第五次反“围剿”时,根据大得多,且白区开展的瓦解工作更充分,但最后在博古和李德的指挥下,还是输了,所以这一条结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博古再一次被驳得哑口无言,在此条上,也不再发表意见。
接着,博古又总结了第三条结论;他说之所以会失败,是由于中央根据地的后方工作、物资供应工作没有做好。
还没等博古说完,就遭到了大家(凯丰除外)的一致反对。
为了彻底驳倒博古,大家再一次进行了举例说明:
在第五次反“围剿”时,中央苏区的支前工作,做得是非常出色的。在“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口号召唤下,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尽管战斗激烈,条件艰苦,但红军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均都得到了充分供应和保障。
说支前不力,完全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
博古又一次被驳得哑口无言,不再发表意见。

遵义会议毛主席发言李德坐在门口,全程没有说话。
其实,大家之所以反驳的这么彻底,归根结底还是想反对博古、李德的军事路线,从根本上讲,他们那一套西方教条主义军事指挥方法,是完全不适应中国革命斗争需要的。
在20人会议上,博古和李德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从人性上讲,这是情有可原的,一下子转变成自己反对自己,对于一般人很难做到,周恩来能在遵义会议上进行自我批评,这充分说明了周总理的伟大。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已成铁定事实的情况下,凯丰仍然支持博古。为了支持博古,他还在会上针对毛主席发表了一番针锋相对的言论:你,毛主席懂得什么是马列主义?你顶多是看了些《三国演义》、《孙子兵法》。
你的军事战略都是从那里学来的,现在用不上了。你还会什么,不就是凭着《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吗?
而毛主席也微笑着反驳道:“凯丰同志,请问你读过《孙子兵法》吗?你知道《孙子兵法》全文有几章几节吗?第一句说的是什么?”
凯丰被辩驳的哑口无言。
其实凯丰并不是坏人,相反,他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之所以在会上支持博古,小客认为有3点重要原因。

凯丰第一,他与博古的私交甚好,所以在会议上替博古说话;
大革命失败后,凯丰同志根据组织上的安排先是转移到上海,然后于1927年底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少共国际团校学习,1930年秋回国。
而博古是1926年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的,1930年5月回国。
在苏联中山大学学习的时候,二人就认识了,而且关系非常好。1930年,凯丰回国后,就由博古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可以说,博古是他的学长、校友兼革命领路人。
所以在遵义会议上,明知道大家都在反对,他还是站出来替博古说话。
第二、他对博古和李德在中央苏区犯下的错误不太了解,所以造成了他在遵义会议上认识的偏颇。
凯丰是1933年春到达中央苏区的,那个时候恰逢第四次反“围剿”,凯丰的主要工作是共青团团工作,并不涉及军事指挥。
在长征路上,虽然博古和李德出现了非常致命的军事指挥失误,但在凯丰看来,这仅仅是他们在长征中所出现的错误,而大家在遵义会议上,对博古和李德在中央苏区时所犯错误的指责,凯丰并不认同。
这从1941年凯丰的回忆里可以看得出来,凯丰在回忆时是这样说的:“因为当时对过去中央苏区所犯的错误还不了解,所以在遵义会上坚持了错误的方面,现在想起来真是幼稚可笑。”
凯丰在遵义会议召开的两个月后,即向毛主席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他是没有必要在回忆往事时造假的。

毛主席第三、凯丰在遵义会议时,不太相信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能力;
虽然,他也知道博古和李德指挥地很差,但是他觉得如果换成毛主席,也不见得一定能好;一是毛主席没有去苏联留过学,二是毛主席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军事课程,所以他对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我相信,按照凯丰当时心里的判断,毛主席是肯定比不过刘伯承元帅的,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可能会优先选择刘伯承元帅,而不是毛主席。
这一点,是由凯丰当时的认知水平决定的,我们从凯丰后来的表现可以看得出来。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施展通天神技,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此时的国民党军已经被远远地甩在后面了,一直到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国民党军都没追到中央红军的影子。
不要说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了,仅仅四渡赤水,就让凯丰心悦诚服。1935年3月,凯丰主动敲开毛主席的门,向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诚恳道歉。
从此以后,凯丰完完全全地支持毛主席。

红军四渡赤水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试图搞分裂,凯丰第一个站出来与他做斗争,他坚定地站在毛主席和党中央这边。
1937年2月,他还起草了《党中央与国焘路线分歧在哪里》的材料,随后,他还在3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言,揭露和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
凯丰时时刻刻地在反省自己的错误,在1941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中,凯丰联系实际,反省自己,对以前的教条主义错误和在遵义会议上的表现,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并得到了党中央的谅解。
由于凯丰对自己批判的非常严厉,所以毛主席写信安慰他: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吧,不愉快的事就不要再提了。毛主席担心他一直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之后,凯丰一直从事共青团和宣传工作,他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廉洁奉公,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2 06:04 , Processed in 0.00786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