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沁园春·雪》发表后,蒋介石也写了一首,和毛泽东的比起来怎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05:59: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沁园春·雪》发表后,蒋介石也写了一首,和毛泽东的比起来怎样                                                         2024-02-21 17:21                                            发布于:江西省
   
                                

什么是降维打击?相信1945年11月时,重庆的文人骚客们,一定体会很深,因为那个月,一家重庆的民营报刊《新民报晚刊》,发表了毛主席的那首词——《沁园春雪》。

据说这首词一经面世,就震惊了整个重庆,乃至传遍全国,其气势之磅礴,被评价为“睥睨百合,傲视千古”。

但凡看到,都会一字不落的读一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 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据说《新民报晚刊》的主编,是从民主人士柳亚子手中抄得的这首词,由于当时心情激荡,还写了好几个错字,但发表出来后,丝毫没有影响它的魅力。

重庆的文人看到这首署名毛泽东的词后,纷纷打听这是否真的是毛主席所写,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了如此大气恢宏的词。

这篇流传千古的词自然是毛主席亲笔所写,不过已经回到延安的毛主席,根本不知道,他在重庆送给老友柳亚子的词会引起如此大的波澜。

一、暴跳如雷的蒋介石

就在重庆文人界对毛主席的词议论纷纷时,蒋介石也很快看到了这份报纸,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质疑,不想承认对手毛泽东能写出这样的好词,于是专门喊来御用文人陈布雷问道:你看这是毛泽东写出来的吗?

陈布雷对这首词发表的前因后果是清楚的,当时毛主席受邀来重庆谈判,但国民党毫无诚意,于是他就抽出不少时间与民主人士们会谈。

而柳亚子有感于毛主席亲赴虎穴,挽救中国内战危机的大勇,写了一篇赞美的诗发表在《新华日报》上,为我党争取了不少舆论支持。

为了感谢柳亚子的帮助,毛主席带着周恩来和王若飞等人,专程到他家中拜访,并送上了自己的这首《沁园春雪》。

柳亚子看到这首词后,顿时惊为天人,称之为“有史以来第一篇”,后来还作了一首和词,想一起发表在《新华日报》上。

不过由于毛主席几乎不在报刊上发表旧体裁的诗词,《新华日报》作为我党党报,自然不可能在未得到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发表,于是在11月11日,单独刊发了柳亚子的和词。

而在不久之后的文化交流会上,《新民报晚刊》的主编看到了柳亚子展示的这首词,他们是一个民主报刊,没有那么多顾虑,于是说服柳亚子,抄下了这首《沁园春雪》并刊发。

作为重庆的文人大拿,陈布雷对此一清二楚,因此 虽然看出了蒋介石压抑的愤怒,却也无法隐瞒,只能点了点头。

谁知蒋介石还不死心,又追问道:你说说这首词写得怎么样?

陈布雷号称蒋介石的“文胆”,又被誉为“民国第一支笔”,写出过无数让蒋介石拍案叫好的文章,而他也知道蒋介石的意思,就是想给毛主席的这首词“挑挑毛病”。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文学操守,面对这样的千古一词,实在无法昧着良心批判,于是硬着头皮说道:这确实是一篇难得的精品,气度非凡啊。

蒋介石终于忍不住了,骂道:娘希匹,就算是精品,就没有一点毛病吗?比如用词、押韵,或者对人物的评价。

陈布雷拿着那首词看来看去,支支吾吾半晌也说不出话。蒋介石又气急道:我看他这里面写的都是帝王思想,他是想要称帝!

见蒋介石直接盖棺定论了,陈布雷也只能附和:这个好像也似乎是有一点。

随后就听到蒋介石将手中的报纸一摔,叫道:让媒体进行批判!让他的帝王思想暴露出来!你再找一帮人,写一篇超过他的《沁园春》出来!

蒋介石下了死命令,陈布雷只能一脸苦笑地受领任务,回到办公室之后,召集了自己的一帮“笔杆子”,然后大家一起苦思冥想,费尽心思写出了几篇《沁园春》。

虽然明知道远远比不上毛主席的大作,但还是只能硬着头皮在报纸上发表,结果只能换来嘲讽。就连蒋介石都大为不满,自己亲自下场,写了一篇:

《沁园春·春》 蒋介石
春风和煦,春光暖融,冰解雪消。遍华夏大地,尽着新装;南北江河复共涛涛。龙骧青山,凤翥彩野,勃勃生机接天高。似锦绣,映晴空碧幕,岂敢妖娆!
春来山河曾娇,赖天光雨露并舜尧。慰外寇已逐,升平四海;万民乐业,雨顺风调。世无遗贤,仁德天下,正气彰显隐凶刁。展前程,展中华盛世,正当今朝!

不过也只能贻笑大方,毕竟毛主席写这首词的心境,是蒋介石永远体会不到的。

二、被埋没十年的千古绝唱

毛主席的这首词现世是在1945年,其实早在十年前,红军完成长征,在陕北胜利会师时,毛主席就在陕北的漫天飞雪中,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

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领幸存的7000余名红军战士,踏上了陕北根据地,不过留给我军休整的时间并不多,虽然一直遭到国民党的追剿,但当时我党还是把抗日作为头等大事。

当年十二月,瓦窑堡会议在安定召开,确定了我党当时的主张是建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筹备成立抗日先锋队。

这支先锋军以红一军团为主力,共一万余人,由毛主席亲自担任政委,并于1936年2月开始东征。

就是在东征途中,毛主席在黄河边上的秦晋高原,经历了一场大雪,原本壮阔的黄土高坡,在被披上一层银装后,更加雄伟。

当时毛主席心怀抗日大计,立志救亡图存,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堵截和日寇肆虐的惨像,看着眼前天地一清的景色,他心中激荡,提笔写下了这首词,那句“数风流人生,还看今朝”,正是对毛主席当时心情的最好描述。

其实毛主席做的诗词不少,但由于事务繁忙,他也不愿意宣扬自己在旧体诗词上的造诣,于是这些诗词一般只在高层内部传看,包括这首《沁园春雪》,后来近十年,都只有我党高层人士看过,外界一直没有流传。

直到在重庆谈判时,身为国民党元老的柳亚子写下了《1945年8月30日渝州曾家岩呈毛泽东》,将毛主席为和平亲身赴险的大智大勇宣传出来,并在毛主席上门感谢时,开口向他要一两篇诗作。

在考虑之后,毛主席为柳亚子抄下来《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其中《七律长征》已经在斯诺的《西行漫记》中发表过,《沁园春雪》这还是第一次抄给“外人”,距离它面世已经有十年之久。

现在我们想来,或许毛主席当时抄出长征前后的诗作是有过深思熟虑的,那时两党之间也是逐渐由对抗走向合作,携手抗日挽救了中华民族。

而当时何尝又不是如此,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中华大地百废待兴,蒋介石虽然高呼和平,但内战的准备工作却一直在紧密进行。

一边要求八路军缩编裁军,一边又四处调兵将我军的驻地团团包围,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发生了冲突,眼看全国又将陷入内战。

或许正是有感于此,毛主席才将这首词交给了柳亚子,虽然他肯定没有想到会在重庆引起这么大的风波,但未尝不是希望能通过柳亚子,对蒋介石施加一些影响,尽量避免内战爆发,毕竟最终受苦的还是中国百姓。

然而以蒋介石的境界,不仅无法体会毛主席的良苦用心,甚至还将此事视为一种挑战,他无法容忍一首词为共产党的领袖带来了如此大的名誉,也让很多人对共产党的看法大为改观,乃至对以前国民党的“宣传”产生了质疑。

因此他这才大动干戈,甚至不惜亲自下场,也要试图将毛主席的这首词给“压下去”。然而蒋介石的种种举措不仅没有起到效果,反而成为历史上的一场闹剧。

三、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可以说在1945年之前,国统区对我党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泥腿子”“土共”等形象,而毛泽东等我党的领导人,也无非是“割地称王”的“草莽英雄”,根本算不上一个政权组织。

然而随着毛主席《沁园春雪》的传播,从国民党内部到各界民主人士乃至普通人民,都对我党有了一个新的印象,原来共产党的领导人,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风流人物”,那共产党自然也不可能是“没有文化和教养的土匪”。

对这种舆论趋势越来越着急的蒋介石,实在不满意陈布雷等人拿出的作品,再一次下达了命令:在报纸上发表批判毛泽东的文章。

而在背后,最早发表毛主席这首词的《新民报》主编吴祖光也被秘密扣押,甚至给他安上了“投降共产党,为共产党张目”的罪名。还好吴祖光平时在重庆人脉深厚,付出不小代价才幸免于难。

而一时之间,重庆十几家主流报刊上,都发表了评论毛主席《沁园春雪》的文章,其核心思想十分类似,称词中充满了帝王思想,暴露了毛主席称帝的野心,还颠倒黑白地说毛主席此前来重庆,并不是为了和谈,而是为了争取称帝。

这些国民党的御用文人们,打出了“反复古,反封建”的大旗,试图将文学体裁问题,引向政治问题。

须知道,当初《新民报》在发表毛主席这首词时,就已经考虑到之前毛主席几乎从未公开发表他的旧体裁诗词,于是专门在案首标注:乃毛泽东游戏之作,不足为青年法。

这就是考虑到了全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只是为了给大家分享这篇难得的词作。谁知依然被国民党的文人们鸡蛋里挑骨头,用来大肆攻击。

其中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的主编王新命填了一篇吹捧蒋介石的《沁园春》,还在发表时攻击毛主席是“反动文人”的代表,并将挑起内战的污水泼到我党头上,要求毛主席“放下屠刀”。

而国民党军委会的“一支笔”易君左,更是在自己的词中,将共产党的革命战斗表写为“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其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

面对国民党文人们的群起而攻,远在延安的毛主席既不知道,也不会在意,但有不少民主人士自发地站出来,为毛主席正名。

例如郭沫若就发表作品指出了毛主席与历代帝王的区别,后来又在《上海周报》上发表文章,为毛主席所写的诗词做辩论。

直到王若飞将搜集到的与《沁园春雪》有关的报刊整理出来,寄到延安,毛主席这才了解了在国统区发生的这场风波。

当时毛泽东并未对此事做出任何回应,也没给王若飞下达什么相关的指示,与当年在井冈山为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所写的那句词如出一辙: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不过后来,毛主席在与王若飞的舅舅、教育家黄齐生通信时,倒是提到过这件事,说上次若飞给我寄来了一些报刊,“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好一个鸦鸣蝉噪,可以喷饭,简直就是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国民党文人的丑陋嘴脸,在全国大局之中,发出的无非是一些虫鸣般的噪音,如同跳梁小丑,引人发笑。

黄齐生也专门填了一首充满政治意味的《沁园春》,其中一句写道:民主如船,民生如水,水涨奚愁船不高? 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借“三民主义”名头,行独裁统治的事实。

可惜的是,黄启生和王若飞两位先辈,在后来和叶挺将军一起,乘飞机自重庆到延安时,遇空难牺牲,堪称我党的一个重大损失。

这场因毛主席一篇无意发表的《沁园春雪》而引起的国民党“大乱斗”,实在是我国近代史中的一场“奇观”。其中诞生的不少和词至今还有流传,本文搜罗了几篇,会在文末奉上。

其实直到民国政府从重庆一路退到南京,再退到上海,其内部依然还有人发表针对毛主席的《沁园春》或者批判文章,但那不过是跳梁小丑最后的挣扎罢了,甚至连一丝心理安慰都无法寻求。

至于蒋介石所写的那篇《沁园春》与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孰高孰低,笔者认为无需多言,《新华日报》在1946年5月曾专门就此做过唯一一次评论:

毛泽东同志咏雪一词刊出后,唱和甚多,也不乏好事之徒,任意曲解丑诋,不惜颠倒黑白,诬为帝王思想,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4-2-23 14:32:34 |只看该作者
l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2 04:58 , Processed in 0.00813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