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北京知青到陕北婆姨:她说自己的经历很坎坷,婚姻生活很美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0:38: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北京知青到陕北婆姨:她说自己的经历很坎坷,婚姻生活很美好                                                         2024-02-17 10:54                                            发布于:天津市
   
                                留守陕北的北京女知青杨桂琪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她在陕北的李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生活了十多年,嫁了一位淳朴善良的陕北汉子,成了陕北农村的婆姨。直到后来考上了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转成了公办教师,杨桂琪才离开李家河大队,到公社中心小学任教。说起自己的插队经历,杨桂琪说她的插队经历很坎坷,但她的婚姻生活却很美好。
杨桂琪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她的哥哥是一名军人,她家的条件还是不错的。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杨桂琪也和他们班的同学一起报名到陕北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杨桂琪的父母也支持女儿的选择,并鼓励她到艰苦的地方去好好锻炼锻炼。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1969年1月21日,杨桂琪在北京车站和父母拥别,坐上了北京开往陕西的知青专列,开启了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涯。
陕北的腊月比北京还冷,冬季的干燥加上黄土高原的地质条件,遇上刮风天就会黄尘飞扬,天昏地暗,给人一种呼吸不畅的感觉,也令人心生厌恶和恐惧。
李家河大队地处陕西的东北部,距离延安不到二百公里,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偏僻又闭塞,老乡们的生活条件很差,他们见到北京知青时,就像见到了外星人一样好奇。杨桂琪他们是1月24日下午到达李家河大队的,刚进村子,就被迎接到村口的乡亲们前呼后拥围在了中间,乡亲们的亲切和热情,令知青们都很感动,尽管大家还听不懂陕北方言。
杨桂琪他们十三名北京知青被分在了李家河大队第四生产小队,四队的李广明队长从公社把知青们接回村子,直接把知青们的行李拉到了队部大院,队部有两孔土窑能住人,里面有土炕也有锅灶,就是土窑的门窗太破旧,要靠挂在窑门口的草帘子抵挡风寒。不过窑里还算干净,两孔土窑的土炕上都铺了新炕席,土炕烧得热乎乎的,窑里暖嘘嘘的。
往窑里搬行李时,杨桂琪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一位十五六岁的年轻后生从毛驴车上搬起杨桂琪的行李箱(大木箱)就往窑里走,没料想箱子很重,他往前走了几步,就把木箱子扔在了地上。看看崭新的木箱子被磕破了一个角,杨桂琪心疼得够呛。她刚要说话,李广明猛然走过去,一脚踹在那个年轻后生的屁股上,生气地说:“吉成,你都多大了,咋还这样毛毛愣愣的,摔坏了人家北京知青的物件,你拿甚赔人家。”
看那年轻后生尴尬又难堪,杨桂琪忙笑着说:“不要紧不要紧,没砸到脚就好。”那年轻后生感激地看了杨桂琪一眼,和李队长一起把杨桂琪的那个木箱子抬进了土窑里。
那天的第一顿晚饭是两位婆姨帮知青们做的,金灿灿的小米干饭,萝卜豆腐汤,还有辣酱和咸菜,饭菜虽算不上好,可当时物资匮乏,李队长和乡亲们实在拿不出更好的东西来招待北京来的贵客。
吃罢晚饭,在闲谈中才知道,给知青们做饭的两位婆姨,一位是李队长的婆姨,一位是李队长的大嫂,那位帮着搬箱子的年轻后生是李队长大哥家的大小子,大名叫李吉成,当年十五周岁,李队长的大嫂就是李吉成的妈。
第二天开始,李队长就安排他婆姨和李吉成临时帮教知青们学习做饭,别看李吉成是个半大小子,可他挑水打柴样样都行,还能帮着和面烧火,长得也很好看。李吉成一大早就来到了队部,他从家里拎来半筐洋芋(土豆)和半筐萝卜,还有一碗咸菜。李队长的婆姨也为知青们端来了半盆酸菜和一碗辣酱。知青们的口粮是国家供应的,可知青们的吃菜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了。
那天上午,李吉成从他家拿来一盏油灯,递给杨桂琪说:“哦(我)摔坏了你的箱子,怪不好意思,哦给你做了一盏油灯,你夜里好照亮。以后有甚事情,你跟哦说,哦来帮你。”
那盏用墨水瓶做的油灯很精致,杨桂琪很感动,李吉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节过后,知青们自己学会了做饭,队里就不安排社员帮知青们做饭了。虽然队里不给记工分了,可李吉成还是经常来知青点(队部)帮知青们挑水,帮知青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知青们第一次去公社供销社买东西,也是李吉成领着他们去的,但凡知青们有用到他的地方,他都会尽力帮忙。对杨桂琪那是更不用说,她遇到什么困难,李吉成从没二话。因为那次一起去公社供销社买东西,杨桂琪才知道李吉成识字,读过四年书,算是李家河大队的文化人。看李吉成淳朴又善良,杨桂琪就对他说:“以后想看书就来我们知青点借,不认识的字就问我们。”一句话,把李吉成感动地一塌糊涂,他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一个劲冲大家傻笑。
转眼就到了1973年,在陕北插队生活了四年,杨桂琪他们学会了干各种农活,也渐渐适应了陕北的生活习惯,他们从当年的北京学生,慢慢变成了陕北社员,还学会了一些陕北方言和信天游,就连他们的穿衣打扮,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那年陕北大旱,李家河大队的秋粮大幅度减产,山坡地基本绝收,只有河岸两侧平坦一些的耕地有一些收成。秋收结束后,公社知青办就下了通知,知青们可以回京探亲(名义上是回京探亲,实际上是让知青们回京躲避粮荒),明年春耕生产开始前返回即可。不方便回京探亲的,上级将酌情发放救济粮,确保知青们的吃饭问题。那年11月初,杨桂琪和同学们一起返回了北京,回到北京才知道,她父母因为学术问题已在半年前被下放到了门头沟参加生产劳动去了。
杨桂琪在她三叔的带领下,去门头沟看望了父母,在父母那住了三天,她就含泪返回了陕北。好在他们知青点有一名值守的男知青,杨桂琪回到知青点后不会感到孤独寂寞。李吉成知道了杨桂琪家发生的事情,他就到知青点安慰她,给她送吃的,还让他妹妹去知青点给杨桂琪作伴。那年的春节,杨桂琪和那名男知青是在李吉成家过的,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李吉成的父亲还去买了羊肉和猪肉,杀了家里唯一的一只母鸡,为杨桂琪他俩做了像样的年夜饭,杨桂琪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李吉成一家对她的关爱和温暖,她对李吉成一家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1975年春天,县里要在李家河大队的知青中招聘一名干部,大队书记和李队长都推荐了杨桂琪,杨桂琪和另一名女知青都通过了各项考核,结果,杨桂琪却没通过政审。为此,杨桂琪难受了好久。
那年秋天,杨桂琪被大队书记推荐到李家河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她总算不用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出山劳动了。也是那年秋天,李吉成成了李家河大队的拖拉机手,他在县农机站参加了三个月的技术培训,不光学会了驾驶拖拉机,也学会了简单的机器维修技术。为了让拖拉机手更好掌握维修技术,县农机站还为每一名拖拉机驾驶员发了柴油机维修技术手册。
因为李吉成文化程度有限,维修手册中有好多字他不认识,有的意思也不明白,他只好向杨桂琪求助。每次去求助杨桂琪,杨桂琪都会热情帮助,还把自己的字典借给李吉成使用。渐渐地,两个人的心在慢慢靠拢,他俩互生好感,互相依恋,很快就有了一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1977年春天,杨桂琪嫁给了李吉成,一个漂亮的北京女知青,成了陕北农村汉子的婆姨。当时杨桂琪的父母还在门头沟下放,她的哥哥在沈阳军区服役,谁都没能来参加她的婚礼,这多多少少令杨桂琪心里有一点难受和失落。好在结婚后两个人恩爱有加,李吉成的父母待她像亲闺女一样,比亲闺女还亲,杨桂琪的心情好了很多。
到了1979年秋后,在李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就杨桂琪一个人了,杨桂琪心里那种失落和惆怅很难用语言表达,她一个人偷偷哭过好几次。等到年末她的女儿降生了,杨桂琪失落的心情才慢慢好转。
1981年春天,李家河大队来了两位北京的客人,他们是杨桂琪的爸爸妈妈,杨桂琪的父母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把家里的一切都安顿好,他俩就火急火燎赶到了李家河。好几年没看到自己的宝贝闺女了,他们时时都在牵挂着女儿一家。
看到父亲鬓角的白发,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杨桂琪跪在父母面前嚎啕大哭。一瞬间,一家三口哭成了一团,站在旁边抱着娃娃的李吉成不知该如何劝解他们,他难受得一个劲抹眼泪。
一家人哭够了,杨桂琪的父亲抱过外孙女,在她脸上亲了又亲。看着淳朴憨厚的闺女婿,杨桂琪的父亲微笑着说:“之前我们没能好好照顾你们,让你和桂琪受苦了,以后有什么困难就吱声,我和你岳母会竭尽所能帮助你们的。这次来得匆忙,也没能给你准备什么礼物,我戴过的这块手表送给你,权当见面礼吧。”杨桂琪的父亲说完,把自己手腕上的那块东风牌手表撸下来,戴在了李吉成的手腕上。
那年春节前,杨桂琪一家三口回到了北京,她的哥哥嫂子和小侄子也都回到了北京,近十年来,他们家总算凑在一起过了一个团圆年。杨桂琪父母的意见是想办法把她一家三口都弄回北京,杨桂琪却说:“爸,妈,我在陕北过得很好,也习惯了那边的生活,您就不要为我操心了,只要您二老身体健健康康的,我比什么都高兴。”
1984年,杨桂琪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期满,毕业后转成了公办教师,到乡里的中心小学担任了教导主任。也是那年秋天,李吉成被招工到县农机站,做了一名维修技师,端起了公家饭碗,他算是享受知青家属待遇,一家人都转成了非农户口。1999年,杨桂琪的女儿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考取了公务员,定居在了北京。

今日头条智能配图
目前,退休后的杨桂琪和李吉成都回到了北京,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十一岁的外孙子非常懂事,一家人和和睦睦,共享天伦之乐。每当说起嫁给陕北农民做婆姨的往事,杨桂琪满脸幸福,她说:“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知足,感到幸福就是快乐。其实,农村城市都一样,就算生活在大城市,嫁个城里人,生活得不幸福,又有什么意义?看看我们当初一起到陕北插队落户的十几名北京知青,就我一个人做了陕北农村的婆姨,可他们谁也没有我生活得幸福和快乐。”
作者:草根作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4-4-5 02:52:32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4-5-10 06:54:53 |只看该作者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24-6-9 09:03:08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24-7-14 11:45:57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3 15:09 , Processed in 0.01063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