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1年吕正操邀请张学良回大陆,张学良提出三点要求,后来如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3-2 03:34: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91年吕正操邀请张学良回大陆,张学良提出三点要求,后来如何?                                                         2024-03-01 15:30                                       

    发布于:山西省
   

  不实媒体的报道张学良于1928 年 6 月皇姑屯事变之后,有着国恨与家仇,一上任奉天总督,他就与蒋介石取得联系,力主易旗。
日本方面对张学良的拉拢和控制一直没有放弃过。田中义一的内阁觉得张学良像是一张“白纸”,容易被人操控,并说:“日本政府随时都会尽力给予帮助。”
根据张学良的记忆,土肥原贤二曾经诱惑过他说:你到了东北做个皇上,日本给你面子,会帮助你的。
到了 1930 年,大川周明仍然向张学良提出“满洲自治国家”的要求。
这时,以《民国日报》为代表的内地南部报纸,一般都在敦促张学良尽早与江南媾和,实现国共两党的团结。日本人为迷惑敌人,隐瞒张作霖被刺杀一事,声称这次刺杀是由奉军杨宇霆和常荫槐策划的
在1928年7月19日,针对张学良,担任奉天地区总领事的林久治郎发出告诫,进而又遏制了易旗。
张学良反问道:日本反对中国的统一,或者日本的干预,使东北不能易旗,能否告诉南京当局呢?

林久治郎没有回答,他说这是日本政府的意思,他想得到更多的关注。两人就此分别。
《台湾日日新报》对此事的报导是这样的:张学良曾用回答容日本劝告。
暂时停止同南部的协议,也没有升起青天白日旗。但却以大连为基地,企图扰乱三省之东南三省之政,并将其瓦解,盖因此组织,误以为日本已原谅,所以急于向南妥协。今天由于日本的提醒,才放下心来。
这份报纸巧妙地把张学良力主改旗的理由归于他误解日本在大连扶持国民党,使东三省陷入混乱,从而使报导重心转向奉、国民党之间的冲突,从而凸显了两军之间的敌对关系。这样的报道塑造了张学良“一心为东北,不顾民族大义”的人物形象。
这是真相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张学良在忍受了五年的等待之后,于1936年12月12日,他发起了西安起义,并将老蒋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西安事件发生以后,举国皆惊,争相报导这则骇人听闻的消息,纷纷揣测张学良的用意。
关于张学良的行为和意图,一种观点认为,张学良的某些举动是为了取代蒋介石,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央政府。另一种观点认为,张学良有意在这片土地上扩张自己的势力,甚至有可能称王称霸。此外,张学良与宋美龄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关系让人感到既滑稽又困惑。

实际上,张学良之所以要发动“九一八”事变,完全是因为他想要对抗日本人。
西安华清池内,老蒋呆呆的看着眼前这一幕,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么多年来的好兄弟,竟然会对自己出手。
“学良,我对你一向不错,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兄弟,我没有伤害你!
如今日本人到处作乱,危害了我们的祖国,可老大你却听不见,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如今,你要是再不去尝试着做些什么的话,那届时就会宋代如宋代的秦桧一般,遭到整个民族的唾骂!”
蒋介石听后勃然大怒:“你懂什么呀,如今当务之急是要先稳住国内!”
张学良和老蒋在老蒋的房间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两人几乎要打起来。
蒋介石遇张学良,二人是义结金兰的兄弟,可这兄弟两个人,一为国家考虑,一个则是只从自己的利益方面考虑,这也是两兄弟如今局面造成的根本原因。
过了十多天,眼看大势已去,老蒋不得不答应了日张学良的要求。

“西安事变”以后,蒋介石尽管答应不再追究此事,但他向来小肚鸡肠,对于反对他的人和任何不同意见,都没有多少宽容之心。
蒋介石和张学良一起坐上了一架飞往南京的汽车,但他最终还是食言了,并下令逮捕了张学良,把他关进了监狱。
那时候的张学良抱着必死的决心,说道:“我来南京,就是抱着必死之心来的。”
宋美龄登门拜访的时候,张学良却是一脸的平静:“我的性命并不重要,但是我希望蒋介石不要违背我们共同对抗外敌的诺言。”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宋美龄只能尽力保住张学良的性命。
1937年1月,蒋宋夫妻间曾激烈争执,起因涉及对某人的关怀及义气问题。在这场争论中,夫人宋美龄强烈反对对某人的伤害,她强调此人的忠诚与义气,并提醒蒋介石,正是此人将他引领回南京。
蒋介石闻言不禁勃然大怒:“是他要到南京的!再说了,南京就是我说了算!”
但是想到宋美龄的这番话,蒋介石还是妥协了,他不得不暂时平静下来,开始思考杀死张学良之后的结果。
东北大军虽失势,但尚有十万余人,若由此得罪了各行各业,又无宋家撑腰,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最后蒋介石做出让步,暂时将张学良关押起来。然而,蒋介石并没有完全消除对张学良的杀机。
随着杨虎城被杀,张学良本人的安危也处于危险之中。
渴望自由被囚禁后,张学良到了阳明洞,这一日早晨,他练完功,刚用完早饭,走到金弹子楼下,忽听得一声鸟鸣。
一只小小的黄鸟,正用嘴叼着一只野鸡,他随手拿了一颗石子砸去,那鸟儿仍抱着那鸡不肯放下,张学良向他奔了过去,那黄鸟一见形势不对,双翅一振,就跳上了一棵大树。
然后就把脑袋一偏,望着自己的战利品:“完了完了”。张学良看了一眼那只被打得奄奄一息的竹鸡,便小心翼翼的抱在了手中,然后急匆匆的回到了山上,交给了赵一荻,赵一荻看见了这只可怜的竹鸡,连忙给它敷上了药膏,然后将其包裹了起来。
当他们听到张学良抓了一只受伤的竹鸡之后,立刻就围了过来,想要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此时,正在煮菜的徐师傅从人群里钻了出来,看见赵一荻手里抱着一只受伤的竹鸡,灵机一动,提出要去买一只鸟笼来饲养。特工头领刘乙光立即命人去寻一只栅栏笼,将那只竹鸡装了进去。
那只竹鸡在笼子里面挣扎着,想要出去。没多久,它就停在“站桥”下面的铁笼角落里,一动也不动。
刘乙光便命人去寻些吃的喝的,给那条负伤的竹子鸡喂食。

张学良和赵一荻让众人离得远远的,但是这只竹鸡却始终不吃东西,徐师傅告诉张学良,这只竹鸡还不太习惯,还得慢慢习惯。张学良一边说着,一边拿着徐师傅的那根竹子,将它放在了二层的一个架子上。
下午的时候,竹子就吃了起来,张学良高兴得不得了,小心翼翼地爬上楼梯,不敢打扰到竹鸡。
养了两个多月,这只竹鸡一听见山里的竹子叫声,就会学着“姐姐不怪,姐不怪……”的叫声。
徐师傅对张学良说,这个竹子鸡还是个公的,被老李在鱼塘里告知。
奇怪的是,只要它一开始喊“姐姐别生气,姐姐别生气”,就有一只在外边的竹子也会回答“亲亲,亲亲”。
张学良听见竹鸡反复“一唱一和”的告白,心中一动:“我和虎城兄弟,为了光复祖国,让蒋介石联合起来抗击日寇,可是,为什么我和虎城兄弟,却没有出现在抗日战场上?随即他就将赵一荻唤了过来。
我想把这只竹鸡放走,如何?
赵一荻说道:“那就让这只竹鸡离开吧,不过你为什么要让他走?”张学良答道:“这竹鸡有一公一母,我们将公的放进笼中,他们鸳鸯两分,每天互诉衷肠,好惨!”

赵一荻回过头来看看被关在笼中的乖巧的竹鸡,心中有点不忍,但是她深知张学良的性子,只得答应下来。
二人抬着竹鸡笼下了楼梯,向着凉亭走去,然后推开窗户,正准备将竹鸡笼送回林中。
此时,徐师傅等人也来到了院子里,观看了他们的表演。张学良将鸟笼从窗户里放了出来,然后“扑哧”的一声,竹鸡便从鸟笼里钻了出来。
过了一会,树林中响起了一只竹子的叫声。张学良见到竹鸡重获新生,心中大呼:“解放啦!解脱了!
赵一荻瞪了张学良一眼,半晌没有说话。张学良上前一步,赵一荻挽住他的手臂,紧紧地靠在他的身上,两人沉默了很久。
张学良对她的感情深有体会,当即说道:“你要有信心,我们终有解脱之日。”
赵一荻默然不语,转身回房。张学良不作声,和几个战士玩起了纸牌来打发时光。
张学良与赵一荻从此喜欢上了山里的竹子。
他们对饲养竹鸡很感兴趣,甚至在修文街采购食物,早晨则去宾阳堂、何陋楼后面、和尚寥后窗等地方,给竹鸡喂食。
久而久之,那些乖巧的小精灵似乎也认出了他们,早晚都会来这里觅食。

张学良听见了竹子的啼鸣,很是开心,就把吃的都分了一些给他们吃。它们在树林中玩耍,偶尔还会为了食物大打出手,张学良很是高兴,也很羡慕。
1949年1月21日,由于国内形势严峻,蒋介石被迫辞职,担任中华民国八个月的总统,返回浙江奉化溪口镇,在溪口架设大功率电台,以国民党总裁的身分,在背后主持大局。
1月22日,李宗仁发布了一份“代总统”的文函,声称“从今天起,我们的工作目的,将是以实现和平为中心”,并且说:“我们愿意立即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个要求进行谈判。”
李宗仁为显示自己的“以和为贵”的善意,又以“顺民心”之意,出台了许多措施,其中便有释放“张学良”以及“杨虎城”等一批将领。
根据李宗仁的记忆,1月21日上午10时左右,蒋介石于南京总统府召开了一次高级干部大会,宣告自己已退休,并提出了“依照总统之命,同共产党谈判”的决议。
大会散了,蒋介石要走,于右任就跟在他后面,高声说:“总裁!为便于谈判,你能不能发一道命令,让张学良,杨虎城等人从南京获释?”
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行动,蒋介石心里十分恼火,他说道:"你把德邻(字德邻)叫来吧!"于右任这一手,表示许多人都想把张学良和杨虎城放出来。

接着,李宗仁又以“代电”或亲自写信的形式,要求当时的参谋长顾祝同,台湾省长陈诚,西南军政司令张群,重庆县长杨森,要求他们各自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获释,作出具体的安排。
李宗仁关于张杨获释的请求,蒋介石认为这毫无疑问地是对其权力的一次挑衅,因而决意要打破和制止这一请求。
一月二十七日,蒋介石给陈诚回电,一方面表明他强烈地反对张学良的获释,另一方面又建议陈诚:“如果李宗仁下令将张学良从台(台湾)带回,我们不予理会。
不然的话,你可以不知道张学良的下落,也不会追究你的责任。”
这时,以最顺从著称的顾祝同,为了应付李宗仁,在二月一日按蒋介石的指示,对齐做了敷衍回答。
就这样子在推诿下,张学良最终还是说没有成功被释。
自由1990年,将近九十高龄的张学良,终得自由,这是他朝思暮想的日子。
后来台湾传媒爆出一个大新闻:张学良夫妇赵一荻已决定赴美国夏威夷,从此不会再回台湾。

这条新闻一出来,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在想,张学良为何要到美国,而不是大陆呢?
张学良看中美国的生活条件,认为当地的生活条件非常适宜,。
张学良夫妻二人住在夏威夷,生活平静而悠闲,平常时间,他们会按时到教会祈祷,然后到夏威夷海滨的海滩上漫步。
在家的时候,夫妻二人的日子也是其乐融融,要么看戏,要么打牌,倒也算是一种悠闲惬意的晚年。
在张学良一百大寿的时候,接受了一些媒体的访问,被问到他有没有想过回到内地,这位年迈的将军说他想家了。他说:「我一直梦想着回家,可是又害怕受到情绪影响。」
并且,这个铁骨铮铮的老人也多次对媒体说道:「我很不赞成中国的分裂,中国共产党对我是很友善的,本人也是真心地想要实现两岸的和平融合。」
张学良是个爱国的人,他很怀念祖国,也很想祖国,但他有一个“难言之隐”,那就是不能说。
1991年,也就是张学良获释一年之后,他前往美国,借口是探亲。党中央非常敏感,认为现在正是说服张学良回国的好时候。
党中央一商量,就把吕正操这位开国将军送到美去当中间人。吕正操是张学良的心腹,也是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与他并肩作战的人。

吕正操领命之后,立即办理了医院的手续,然后就动身准备去美看望张学良。
而此时,张学良听说时隔54年的吕正操要到他这里来了,他的心情是兴奋中带着一丝担忧。他心里很明白,吕正操这次来,是有使命在身。
凑巧的是,张学良的生辰即将到来,吕正操也就在此时到了美国,54年后,张学良已经从当年的玉树少年,化作了满头白发的老人;吕正操也是一张老脸。当他们看到对方的那一刻,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吕正操特意为张学良准备了一份大礼,其中有张学良最喜欢的一盘京剧磁带,一副启功的墨宝,还有刚刚采摘下来的上好的碧螺春茶。张学良看到这么多的礼品,不禁有些感慨,同时也有些想家的感觉。
吕正操对张学良说:大陆和东北的乡亲们都想让他回去,但是最后的决定还是要由他来做。张学良想了一想,表示:只要三件事,中共可以答应,就可以回到中国。

第一,不搞欢迎仪式;二、不得与记者见面,不得访谈;三、希望能经常见到老朋友,但不能用奉承的方式,最好能表现得和朋友一样,无拘无束。
张学良提出的条件非常简单,吕正操自然是一口答应下来,并且说道:“你们回国以后,我们党一定给你们夫妇以各种方便。
只是谁也没想到,张学良到死,都没有回到国内。
张学良并没有按照他的诺言回国,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妻子赵四小结。原本赵四小姐就得了狼斑疮,再加上她抽烟,得了肺癌,到了老年,她不得不做了单边肺叶切除手术,这才保住一条性命,从此之后,她的健康就每况愈下。
除了因为妻子的原因以外,张学良是个很讲义气的人,当初跟蒋介石一起回到南京,因为情绪激动,被关了五十多年,事实上,周总理在飞机上看到这一幕后,都忍不住感叹:张大帅,是受到了古代戏剧的伦理思想的严重冲击。

常言道:“江山不变,其性不变。”张学良年轻的时候性格坦荡,晚年的时候也是光明磊落,虽然摆脱了蒋家的枷锁,但是他还是被囚禁在了自己的牢笼里,这让人不胜唏嘘。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于美国逝世,留下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遗憾的是他未能回国一游。
参考资料
文史周刊 团结报/2021 年/12 月/16 日/第 007 版——李宗仁释放张学良、杨虎城始末 作者:张学继
台湾研究集刊—— 以张学良相关报道为中心( 1924—1933) 作者:陈忠纯,李 婷
史 海 撷 珍2022|06 总第 133 期——张学良囚禁 阳明洞趣事 作者:江跃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8 17:02 , Processed in 0.00884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