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详聊蜚声海外的“中国白”——德化窑瓷器!五个要领教你鉴真假!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03:59: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详聊蜚声海外的“中国白”——德化窑瓷器!五个要领教你鉴真假!                                                                                 2024-02-27 12:11                                                    发布于:江西省
   

                                

详聊蜚声海外的“中国白”——德化窑瓷器!五个要领教你鉴真假!

福建省德化县制瓷的历史与规模仅次于景德镇。它在国内的名声不够大是因为德化瓷宋元明清通过泉州港多销往海外,换句话说,德化当时属于外向型企业,所以中国人了解德化瓷还不如外国人普及。

德化,与醴陵、景德镇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千年瓷都,世界官窑”。

德化窑出产的瓷器,最著名的莫过于德化白瓷。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主烧白瓷。

而在明代,德化白瓷正处于辉煌鼎盛的时期,大量的德化白瓷远销世界各国,更让当时的法国人对其给予“BLANC DE CHINE”即“中国白”的美誉。他们认为德化白瓷才是中国瓷器的上品之作,而德化白瓷又因为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白度,被赋予“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从唐代一直到明清,德化白瓷的窑火千年未熄,堪称世界制瓷史上的一大奇迹。

明代德化白瓷中最负盛名的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瓷塑像,其题材多为佛教、道教人物,如观音、达摩、罗汉、关公、西王母等,人物衣纹简练,线条流畅,神态逼真。此外还有炉、尊、壶、乐器等器型,均名传于世。

明代德化白瓷中最负盛名的是栩栩如生的瓷塑像,其题材多为佛教、道教人物,如观音、达摩、罗汉、关公、西王母等。尤其观音菩萨形象,生动传神,衣纹简练,线条流畅,釉色特别滋润细腻,显得秀丽珍贵。数百年来匠人们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艺、独特的纯净莹润的釉质和典雅可爱的造型,塑造了一尊尊千姿百态的神佛形象,为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其中,以"何派"何朝宗作品最为著名。

何朝宗及其“何派”之作,充分吸收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造像的优秀传统,继承了唐代造像丰腴之美,和宋代佛像典雅温润之风,沉浸于明代复古氛围之中,故而风格洗练,质朴典雅,温润内敛,不以装饰繁缛为美,超尘脱俗,浑然天成,令人仰之弥高。故而“何派”能够独树一帜于中国雕瓷史,他的瓷塑作品以观音、如来、达摩、罗汉像最负盛名,有着极高的审美和工艺价值。其制品的背部常署“何朝宗”印记等。在这艺术脉系中,显著者包括明代瓷雕大师何朝春,张寿山 ,心默子等,清代瓷雕大师林捷生,民国大师许友义等皆以技传世。
何朝宗能够烧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塑作品,除与他的高超技巧有关外,也与德化窑使用的瓷土和烧制技术密切相关。

首先,德化窑瓷土中氧化硅含量较高,在高温作用下,常常呈现出玻璃品相,胎体细密,透光度好。

其次,从釉色上看,德化窑使用的胎釉氧化铁含量低,氧化钾含量高,烧造时采用中性气氛,因此克服了白瓷纯净度不够的缺憾,其釉色更纯净,光照之下,尤为明亮。再次,瓷塑家充分掌握了瓷土烧制过程中的收缩作用,利用这种收缩度,使作品立体质感更加突出。

德化白瓷以1300℃—1400℃烧成。白釉和瓷胎中所含氧化铁和氧化钛等杂质极少,因而釉色纯净,光泽莹润,有如凝脂、象牙,所含二氧化硅与钾、钠都较高,所以烧成后玻璃相比较多,致密度、透光度良好。装饰手法有模印、堆贴、透雕、刻划等,个性化时代特征明显。比较明显的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早期(洪武至成化):这一时期的胎釉配方、生产方式受元代的影响较大,许多生产工艺还沿袭前代的做法。主要表现在:器物质地较黑,常带暗灰色,釉色洁白。独特的中底温胎釉在半倒焰、倒焰的窑炉热气氛下烧成,多数形成一种白中闪黄的釉面效果,俗称“象牙白”或“奶油白”。拉坯、模印、雕刻、泥塑等成型方法兼用,器物装饰以印花和堆贴为主。

二,中期(成化至隆庆):这一时期是明代白瓷生产的高峰期,新工艺不断出现,推出一大批新产品和新器型。装饰技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堆贴、印花、雕塑方面有明显改进,合模、刻字、印款、釉上彩、釉下彩等新技法在创新运用中不断完善发展。主要表现在:器物胎釉结合紧密,烧成工艺明显进步,出现德化明代独特的“糯米胎”个性化胎质,三钉、四钉、五钉等贴钉叠烧装烧技术得到推广,产品质量全面提升,瓷雕匠师特别是何朝宗作品不断创作成功。德化窑白瓷鉴定交易咨询下方图片。

三,晚期(万历至清顺治):这一时期是德化窑生产水平和艺术水准发展的鼎盛期,模印规模生产,装饰技术全面提高,技法有所创新,出现透雕新工艺、,产量倍增,接受外商订货,产品外销。主要表现在:器物质地洁白细膩,釉色莹润光亮,脂玉感强,产品俗称“猪油白”和“葱根白”接受订货,西方文化题材进入德化窑瓷的创作空间,是这一时期德化窑瓷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标志之一。

清代德化生产发展稳定,窑场遍及城乡,就是在偏僻的密林深处也发现有这一时期的窑址。品质独具特色,品种造型丰富,开创了古代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全盛时期。民国时期政局不稳定,社会动荡,对德化窑的陶瓷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品质下降,但是,德化窑的匠师忍辱负重,呕心沥血塑造德化窑的形象,赢得了世界荣誉,作品多次在世界大赛中获奖。

清三代康乾时期,是德化窑青花的兴盛期。在清初海禁内迁政令颁布后,人才、资金内流,促进了德化陶瓷业的发展。査阅民间族谱发现,城关及周边乡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从事瓷业,农忙务农,农闲务瓷,亦农亦瓷。这一时期的白瓷观音、梅花杯等已被列为进贡朝延的物品,进入上层社会的生活。地方史志上第一次出现了县官和文人墨客赋诗咏颂瓷业景象的记载。在《(龙浔竹枝词》连士荃颂道:“郁起窑烟素业陶,瑶台一望震松涛。白瓷声价通江海,谁悯泥涂穴取劳。”康熙五十一年知县殷式训在咏龙浔八景的瓷业时写道:“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素质似琨瑶;乘闲每上峰头望,几道青烟向暮飘。"”乾隆六十年知县胡应魁在《郊外漫兴》一诗中写道:“万山深处辟云关,室宇回环碧玉湾;百丈岭泉凭行引,千声水碓笑人闲。俗醇最便官藏拙,意给遑嫌语作蛮;何事鼓吹盈苍陌,林边迎得使君还。”

清代早中期,德化窑白瓷延续明代风格;清代中晚期,白瓷产量开始减少,只保留部分雕塑产品;清代民国时期,德化窑瓷的胎质、釉色、装饰工艺独具特色,在器物上留下了这一时期独有的制作、烧成工艺痕迹,为后世提供了辨别的依据。

德化窑白瓷器的鉴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五个要领:一,观表面:
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二,观透光:
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三,观釉面:
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
四,观制作:
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五,观易损部位:

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二是闻,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

1、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

2、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

3、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6 00:33 , Processed in 0.00964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