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悠游闲岁月,潇酒度时光。7首隐逸诗词:仙飘逍遥客,无奈情更浓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3-25 03:27: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悠游闲岁月,潇酒度时光。7首隐逸诗词:仙飘逍遥客,无奈情更浓                                                         2024-03-23 09:12                                                    

发布于:广东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不知为何,每每读到这几句都被整破防,单纯觉得很仙,很美,很放松。

其实想想,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

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

工作,生活疲倦了,闲睱之时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傍,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

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悠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不过,对于古人而言,他们一颗赤子心,且怕不容易说放下就放下吧,很多时候也自欺欺人的无可奈何。

【0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在纷繁复杂的世间生活,却能不被车马喧嚣与世事纷扰所动,设身处地的想,世人有几人能做到。

若问何以如此?轻描淡写的“心远地自偏”。内心秉持高远的情操,自然会感知到身处之地的清幽与快乐。

在东篱之下采撷秋菊,不经意间悠然远眺南山,傍晚时分山间的气息愈发宜人,群鸟结伴归巢。

陶渊明笔下的山间弥漫着舒心的气息和傍晚时分的景色,可谓是美不胜收。

我很喜欢陶渊明,他的独门手艺就是自斟自饮,还有就是读书不求甚解而能解,饮酒不求醉而能醉。

“诗何必五言,官何必五斗,子何必五男,宅何必五柳”。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公生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层真谛,虽有感触万千,却又难以言表。

像他这种过着隐居生活的人,只要懂得这人生的真正意义就行,又何必费心去辩别,非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呢?这大概就是我们平时所说“可会意,不可言传”的妙境吧。

诗人以其恬淡自得的情感,以及描绘的那如诗如画、深远幽静的景色,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传达出万物各安其位、顺应自然变化的哲学理念。

诗中的警句“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精炼且凝练了这一哲理,使得整首诗的韵律更加隽永深邃。

真正的超脱尘俗,是无论处于何种境况下都能坚守本心,不为物质欲望所驾驭,这正是明代儒学大家唐顺之所倡导的“胸中无事”的境界。

大抵陶渊明就是如此有个性,深深知道:要想心安病离,非将“名利”两字涤除干净不可。

不受红尘俗世所羁绊,陶渊明真逍遥客也。

【02】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唐·王维《归嵩山作》

一个人会有很多的身份,比如王维,他是大唐的官员,是一个画家,是一个作家,是一个音乐家,是一个虔诚的佛徒,更是一位凡人。

在众多的诗人中,我最喜欢王维了,喜欢他每首诗里都充满了生活中的美学趣味与禅意哲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自《山居秋暝》短短10个字,莫说有多动人了,秋天晚暮下的画面感实在太强了,真得是景中有人,人在景中。

恩人张九龄下台之后,王维对于当官已经抱着毫无所谓的态度,以至到了后期的他已经是半官半退的状态。

在遭受了来自政治的一系列打击之后,他在蓝田买了幢别墅隐居,晚年更是对佛学更加的虔诚,终日参禅悟道,专心于佛理。

这一天,王维乘着车马悠闲自得地前往要归隐的嵩山。

道路两旁的青草依依,河水如玉带一样在青草间穿过。

这涓涓的流水好像懂得人的心意,与傍晚归飞的鸟儿一同伴我的车马相随。

荒芜的城郭紧挨着古老的渡口,夕阳的余晖洒满一座座秋意浓浓的崇山峻岭,看上去更加古朴厚重。

诗人驱车千里迢迢来到这仙境般的嵩山,是决定从此归隐于嵩山之中,不问世事,从此谢绝人世间的烦恼。

王维决定辞官归隐,可见心情是愉悦的,总算是与过去彻底告别了。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都这样清新怡人。

河水清清,车马闲闲,日暮与车马相伴的飞鸟,还有一位落落潇洒的自由人。

就如他自己所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事一身轻,一路景色一路悠闲,大概他只有淡泊豁达的情怀,才能这样有繁花相送。

【03】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一生仕途不得意,常常浪迹山水,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自遣。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和煦的晨光洒入古寺中,诗人迎着朝阳踏入幽静的禅院。

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幽静更幽处,曲曲折折,往复回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

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顿觉了悟,心中一片空明澄澈,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此刻此景此情,周围的一切声音好像突然间归于沉寂,只有敲钟击磬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他顿时就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这一刻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令人心驰神往。

常建笔下的破山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常熟兴福寺。

诗中描绘了古往今来佛寺禅院的幽深寂静之境,让人心生向往。这样的古寺禅院,是人静物静,更是人静心净。

万象纷呈的精彩世界,而名利场中的人在潭中自照万念皆消,诗人的淡泊名利、心静如水,没有杂念的豁达心胸通过此诗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

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句诗千古流传,让人们对幽深清净的古寺禅院心生向往。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意蕴深长,写尽了千年古刹的风流与底蕴。

就像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游子张继,在一个漂泊江湖的夜晚,被寒山寺的钟声所抚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04】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宋·苏轼《行香子·述怀》

这是苏轼晚年的作品,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写出了一种超然的生命姿态。

一个孤寂的清新夜晚,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水银般落下来。夜深人静之后苏轼感觉这与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

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

苏轼饱受政治纷争之苦,一直漂泊不定,未曾有过片刻的安宁,此时的心情是苦闷的、惆怅的。

他凝望着夜空,不再“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此时此景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

在不同的时期,苏轼的心境也有所不同,但“人生如梦”却贯穿了他的一生。

一切都如梦一场,最终都将化为尘埃,化为虚无,过于执着只会失去生活的意义,让自己更累。

他感叹: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名利和功业都如天上的浮云一般变幻无常,一味地追求只会徒增伤悲。

万事万物都有覆灭的一天,人的一生也不过是像“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那样转瞬即逝。

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才学出众却未受重用,无法施展才华。

既然命运如此,那就“且陶陶、乐尽天真”,在现实中寻找欢乐,在痛苦中自我解脱。

只有远离了官场,回到田园中去,才能找回真正的快乐。不操心国事,不为政法而争执不休。

闲暇时可以弹琴吹唱,饮尽山间美酒,做个自由人。

【05】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栌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陆游《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

公元1163年(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主持抗金军事,陆游表示庆贺。

次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张浚以右丞相、江淮东西路宣抚使,仍都督江淮军马,视师驻节,颇受知遇;张浚旋卒,年底宋金和议告成。

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莫须有的罪名令他实在是难堪,归家之后的他懒于追逐世俗的荣华富贵,不屑于效仿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之人,只愿将余生寄托于渔钓之中。

其实,我并不想靠近那繁华的京城,像那邵平在长安青门外种瓜一样,追求那些虚名浮利。我只希望能在这江河湖畔,静静地打鱼垂钓,让岁月就这样悠闲地流淌过去。

你看那新来的燕子,成双成对地在河岸上飞舞,它们像是在享受这春天的美好。远处的鸥鸟,在夕阳的映照下,轻盈地落在沙滩上,就像是那树叶轻轻飘落。

我唱起歌来,声音随风飘荡,和船橹划过水面的声音相互呼应,就像是一首自然的交响乐。我手中的酒,清澈得像露水一样,配上那些新鲜美味的鱼类食品,真是让人陶醉。

如果有人问我,你到底要归向何方?我会笑着指向那停泊在岸边的渔船,说:“这就是我的家,这里有我想要的生活。”这里,就是我的归宿,我的天地。

表面上陆游不但安于“渔钓”,而且愿意以船为家;不但自在、快乐,且有傲世自豪之感。

但读者联系作者的志趣,可以知道这些自在、快乐和自豪,是陆游迫于环境而自我排遣的结果,是热爱自然的一个侧面和强作旷达的一种表面姿态,并非出自于他的深层心境。

“笑指”二字和上片的“送年华”三字,一样透露出词人的这种心情矛盾。表面上是“笑”得那样自然,那样自豪;实际上是“笑”得多么勉强,多么伤心。

设身处地的为他想想,其实他也只能是苦中作乐而已。

【06】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宋·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推崇陶渊明,除了志趣高度相契外,还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酒。

酒在古人眼中的精神内涵大过其味,正如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直言。

南宋陈亮与辛弃疾是知交,在孝宗乾道年间,浙东一带连年受灾,地方官员挪用公款,陈亮驳斥结果受牵连,一家六十口面临满门抄斩的危机,后来由郑汝谐受理此案,陈亮最好得以昭雪。

在辛弃疾看来,爱国之人都如此憋屈,自己一心为国,何尝不是这样被投闲置散。

这首词描写醉态、狂态,写得生动真切,惟妙惟肖。

词人借酒言欢,无空理闲愁。他发觉古书上的话,全无可信之处。这虽是醉话,却并非胡言乱语。

他大概认为只要自己一心为国,只要自己立场坚定,就能心想事成,可是,现实呢?

现实的落差,令他不再相信古书,不相信那些圣人的真知灼见。

他醉眼迷蒙,误把松树当作人,问道:“我醉得怎样?”他恍惚看到松树走上前来要扶他,于是不耐烦的用手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醉憨神态,跃然纸上,亦将词人的倔强的性格表露无遗。

【07】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这位元代散曲大家,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千古繁华如梦的世态人情。

这首散曲通过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表现了作者勘破世情,厌倦风尘的人生态度,和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

诗人遍历天涯,阅尽人间繁华,却终觉一切如梦似幻,转瞬即逝。他眼中的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无不是历史沧桑的见证,也是他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

厌倦了官场的纷扰,他选择了归隐山林,与诗书为伴,与山水为邻。数间茅舍,虽简陋却宁静,万卷藏书,是他精神的寄托。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却成了他晚年生活的最大乐趣。

山中何事?不过是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这些简单而纯粹的生活细节,却蕴含着诗人深深的满足和喜悦。

他不再关心世事的纷扰,只愿在这山水之间,享受那份宁静与自由。

张可久的散曲,既是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也是他对隐逸生活的深情向往。

他用唯美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隐逸世界,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那份淡泊与宁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4 23:41 , Processed in 0.01008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