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大醉后写下一首词,开头和结尾都是千古名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5 05:14: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大醉后写下一首词,开头和结尾都是千古名句                                                                            2024-03-30 09:45                                                    

发布于:天津市
   
        要说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达人,如果苏轼排第二,恐怕没有谁能排第一。苏轼是真正的文艺全才,诗歌、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诗歌被称为为“东坡体”,词是豪放派的代表,散文属于“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又是宋代“四大家”之一,绘画上他开辟了文人画之风。

苏轼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文艺方面,更为后世称道的是他的人生态度。他一生仕途坎坷,饱经贬谪,甚至是越贬越偏远,然而他仍然能做到荣辱不惊、乐观豁达,积极用世。他这种人生态度在他的很多诗词中都能体现出来: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在风吹雨打之中,仍然能吟诵歌唱悠然而行;又如“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虽贬谪到荒僻的海南,仍然不怨恨,因为在这里有平生难得的奇绝见闻……

今天老杨和大家一起欣赏苏轼大醉后写出的一首绝世名篇: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前面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背景,这首词作于丙辰年中秋,也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因为与革新派的政见不合,苏轼于熙宁四年被迫离京到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调任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已经在密州呆了两年,他与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已经七年不见。中秋佳节,望月怀亲,加上几年来仕途上的失意,苏轼大醉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阙写了作者在“天上”和“人间”的徘徊和矛盾。开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个月下思考者的形象便出现在读者眼前。自古以来,月亮就给人以神秘感,以往很多诗人都对月亮充满着疑问,比如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又比如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酒后的词人,对月亮心生向往而发出“几时有”的疑问。紧接着,他又问到第二个问题,不知道那月亮上的世界,今晚又是什么时候?是不是也是像人间的八月十五呢?这样,对月亮的赞美和向往就更进一步了。
所以,“我欲乘风归去”,作者想驾着风飞到天上去,因为,也许那里才有作者想要的精神家园。这里充分体现了苏轼诗词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何其相似!但这个浪漫是建立在苏轼对现实的不满之上的,也许,在喝醉那一刻,他想远离官场的纷争,远离世俗的纠缠。

然而,作者又是理性的,真要弃绝人世,飘然而去?作者又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害怕自己忍受不了广寒宫的寒冷。这里的“琼楼玉宇”和“高处”,既指月宫,也暗指朝廷,他想回朝廷,又害怕派别斗争。所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最后词人还是决定留在人间,弃世远遁的想法最终还是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人间”,其实指的是在地方任职。纵观苏轼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处江湖之远”,但他在自己的职位上都是勤政爱民,政绩卓著。“何似在人间”代表了苏轼一生的积极用世的态度。

词的下阙主要抒发的是对兄弟的怀念之情。从小序中“兼怀子由”可知,这首词把遣怀放在第一位,而这“怀“其实是对国家和朝廷的关心,而怀人放在后面,表明词人以先国后家为准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承接前面,写月亮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苏轼和苏辙手足情深,据苏辙《超然台记叙》: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由秀丽的杭州到相对萧条的密州,本为兄弟之情,而到高密后却仍难和弟弟团聚。所以,这里词人对月亮发出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该对什么兄弟俩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俩分别的时候你就那么圆满呢?充分表达了词人因亲人不能团圆的怅惘。

然而后面几句,作者又回归理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涵着深厚的哲学道理,体现了作者开阔、达观的心理,这种心理,在古代诗人中并不是非常容易见到的。最后,作者唱出了全首词的最强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指代月亮,南朝谢庄有《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只要亲人平安长久,同处这这美好的月光之下,也就有所安慰了。这两句和唐代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境界更高。只要心心相通,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都可以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抒发的不仅仅是作者和兄弟之间的感情,更包含了对天下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的美好祝愿!

苏轼这首词,表面写对月的绵绵遐思、无限依恋,实则抒发了对政治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全词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句似行云流水,充分体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全词从开头到结尾,处处都是流传千古的美妙词句。这首词既是古代写月的经典名篇,也是苏轼广为人传诵的绝佳代表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02:28 , Processed in 0.00768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