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品渣到令人发指,他却在犯罪时写下一诗,被千年传唱,妇孺皆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7 04:21: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人品渣到令人发指,他却在犯罪时写下一诗,被千年传唱,妇孺皆知                                                                                 2024-03-31 10:00                                                    发布于:天津市
   
                                

心正则笔正,文品如人品,历来是评鉴一位文人最为直观的标准。且怒且悲且狂哉,李白将豪情壮志倒入酒杯一饮而下,而后豪吐半个盛唐,至狂之人书写癫狂之诗,文品人品对等;终生被贬的苏轼,早已练就出一颗强大的内心,今时“酒酣胸胆尚开张”,明日“一蓑烟雨任平生”,宽广胸襟绽放豪迈之词,文品人品对等。鸾吟凤唱,星句月章,能够写出一手好诗好词的作者,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其人品亦值得唤起共鸣,然而大唐史上却有这样一位名不副实的诗人,他不光在感情上渣,更在品德上失节,堪称“极品渣男”,但他写下的诗却令人惊艳,读之泪目。

这位诗人就是宋之问,首先言其渣。其一,宋之问求取功名时,正值武后执政时期,他为上位而攀附已上位之人,竟趋向依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极尽谄媚之能事;其二,被贬的宋之问躲藏于好友张仲之家中,却不念收留之情,竟举报张仲之对武则天不满,导致张全家被灭门;其三,攀附不成的宋之问,决定亲自出击,他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帅气长衫,写了一首绝美情诗,却因武则天嫌弃其口臭而失败;其四,诗歌史上性质极为恶劣的“因诗杀人”案,宋之问为夺取外甥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句诗,竟对外甥痛下杀机。

政治上毫无建树,品行上多有可讥,可宋之问就是有一副会作诗的头脑,而且还写得牵肠挂意,令人无奈而又惊叹。公元706年,唐中宗即位,宋之问因曾谄媚张易之兄弟,被贬到岭南地区,唐朝时期的岭南可谓荒无人烟,极为偏僻,去人往往有不能生还者。宋之问呆了几天后实在受不了了,因此便又踏上了犯罪之路:逃跑。
宋之问连夜奔逃,向着多年未归的家乡而去,然而越是接近目的地,他心里越是打嘀咕,一时矛盾至极,因此写下了这首令人感动的千古名作。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别看这首诗简单朴素,但它所蕴含的感情却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宋之问多年未曾踏足故乡的土地,冬去春来反复往然,那么私自逃回故乡的他应该高兴才是,但他为何却是“近乡情更怯”呢?这正是这首诗感情浓密之处,也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换作其他诗人,或许后两句会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然而身处特殊境遇下的宋之问却不敢这么做,因为在他身上还捆绑着两个无法卸下的大包袱。

第一个包袱,重案在身。宋之问此时的身份可是逃犯啊,他虽然想要急切地见到家人,但又怕被邻人举报,毕竟他自己就做过这样的龌龊事,所以对于这种可能性他格外担忧。
第二个包袱,最怕希望变成泡影。“岭外音书断”,宋之问长期未得到家人的音讯,一方面想要见到家人,另一方面却又害怕见到家人,因为他怕家人会受其连累而惨遭不幸。所以当其越来越接近故乡,就是越来越接近真相,合家团聚与家破人亡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他“不敢问来人”,是因为他怕一打听之后,自己的愿望会被现实狠狠击破,还不如紧紧抱着那颗虚幻而又美好的希望之梦,一直不醒来。

虽然宋之问的人品极渣,但他也有对亲情的热烈期盼;虽然宋之问是在犯罪途中写下的这首诗,但其真切的感情却依然能引起千古共鸣。简单20个字,先交代背景,后直抒胸臆,这种高度抒情的手法,最能打动人心,尤其是漂泊异乡之人。这首诗能够让人忘却宋之问的不良,原谅他的过往不堪,而在诗词的纯净国度里,为他也为自己掬上一把同情之泪。在外漂泊的游子,你们还好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21:46 , Processed in 0.00895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