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老不尊怎么能养成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19:24:5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5-8-19 19:28 编辑

为老不尊怎么能养成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近期多住在昌平沙河高教园区,出了小区,马路上几乎能足球长传,即便上班的日子,小区外边也是空荡荡的景象。扯上这个是想说明周边空旷区域很多,晨练场所自然丰富。

    上周六一早去小区院内散步,到了一块宽阔空地,粗鲁的黑油漆字突兀地直刺眼睛:在此跳舞者全家死!字有些旧了,一早看见这个,心头添堵,环顾周边,空地边缘好几处这类咒语,把空地圈在了里面。难怪我住过来后这么安静,以往一直认为这里大妈少,或者远离小区去跳舞了,原来门前也曾是战场。

    绕过几排楼到了小区东段,一块空地上三位大妈一位大爷跳得正欢,前后左右也是居民楼。音箱有点劣质,红歌结结巴巴,这就不仅仅是吵闹,简直是刺耳了。当时还不到七点。过段我会好事地去看看,那块地方是不是也会写上些什么。

    关于老人行为的问题,几年前我们小区的年轻业主经常在家园群里吐槽。那时我住的地方还没有地铁,但有三路公交始发站,都是开到或经过三环以里的,出门稍晚必然堵车,上班的上学的会迟到。于是年轻人和学生起大早排队,占个座位打盹。第二站是个菜市场,大爷大妈提溜着菜袋子挤了上来。那么大岁数提着东西站年轻人边上呼哧带喘骂骂咧咧,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只好让座。可他们坐过一两站起身时光顾着自己的菜袋子,多不将座位移交原来的人,眼疾手快的立即坐下,起早排队的结果全没了。上班族和学生表示愤怒和不解:那个菜市场不是早市,如果错过高峰期去买并不影响做午饭,为什么一定要在那个时候去?

    道德往往是违背不起的,尤其对于老人。“谁不老?谁家没有老人?别人这样对待你的父母你心里什么感受?现在你如何对待我们以后的年轻人就如何对待你……。”如果老人这样责备和质问年轻人,后者只能乖乖低头,不管你多么有理。

    但世界上的事情不止道德一个评判标准,还有是非;还有常识。就因为谁都会老,谁家都有老人,年轻人就该无条件尊老么?恐怕需要商榷。

首先,年轻人不欠陌生老人什么。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一种价值导向,在现实世界,谁见过几个实例?如果有,那就年底上央视好人榜了。这个世界谁对谁的亏欠都有根有据,中国人说养儿防老,尊重父母等长辈,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对别的老人是否尊重,仅仅取决于伦理、道德、个人教养,以及公众舆论压力,而非天经地义。非家庭成员的老人是否能得到年轻人尊重,多取决于个人品行和修为。老人也应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了?您孩子加班后补觉时忍心将音箱放在他们窗外么?如果为老不尊,年轻人凭什么尊重您?


谁都会老不是年轻人必须尊老的理由。

    一些老人总对自己认为的年轻人的不尊老行为愤怒地说:你也有老的那一天,到时试一试。确实,人老了肯定越来越艰难,上帝在这一点上最为公平。但这跟人家必须尊重您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他们老了时现在的老人只能更老,绝大多数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年轻人尊您会得到什么回报?又不像家庭内部长辈对晚辈的示范效应那样常态化和代际传递,只是偶尔为之。做一个值得让人尊敬的老人的积极效果远比埋怨强得多,绝大多数年轻人是懂事的,何况对于老人。

    再回到广场舞问题。作为公害的一种,网上用关键词一搜索,几十页相关内容,过千个视频,可谓浩浩荡荡。业主与大妈们的对峙这些年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某地居民花26万元买高音炮战胜广场舞喇叭的极端事例。这种作为背后的愤怒局外人难以想象。

    具体到我居住的“跳舞者全家死光”的小区,这里的住户我了解不少,最多的是西二旗和上地、中关村一带的IT民工、海淀科研院所的年轻工作者,还有一些在北京西站附近及更远城区上班,有些人每天在路上达四小时以上。他们正处于在单位和家庭承受最大压力段的年龄,大妈们平常早起也就罢了,双休日能给年轻人提供个睡懒觉的机会,这点要求不高吧?可这点底线也成了摸高。表面一看是诅咒者没修养,实际上也是无奈至极的愤怒,一般抗议根本挡不住大妈们,只好拿最恶毒的祭旗。可他们怕自家人死,挪个地方接着来,就不怕别人累死?

    在社会如何对待老年人和老年人如何定位自己方面,中国的舆论导向一直滞后和被动。公众的潜意识里认为,老年人已进入人生黄昏,他们只要过得好一点就行,没必要付出其他,表面上反复强调尊老爱老,实际上歧视老人和为老不尊者比比皆是。实际上,与其强调如何关爱老人,不如引导他们对外直面社会变革,了解年轻人职场的不易,包容和接受隔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对内懂得自己在子女家庭里的客体地位,逐步养成和年轻一代平等相处的思想与习惯。不然,老人越强调自己理所当然被尊重,就越自私和偏执,也就越不被尊重。

    不管老人怎么定位自己,公众如何评价老人,有一点非常明显,那就是除开年轻人方面的因素,老人受尊重的程度与他们个人的教养有直接正比例关系。比如我有几位老师已进入老年,可他们非常受学生欢迎,时隔二十多年,一有聚会,是不是他们的门生者都踊跃参与。在家庭里,他们跟女婿、儿媳都相处愉快,安享天伦之乐。宽阔的心胸和良好的教养应该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家里家外都是同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1 03:30 , Processed in 0.03619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