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末代皇帝溥仪的珍宝去哪了?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04:45: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末代皇帝溥仪的珍宝去哪了?                                      2024-05-10 14:31                                                    

发布于:天津市
   
      2003年7月,乌克兰首都基辅举办了一个不起眼的收藏展。但展出的物品却让国人大吃一惊,因为有400多件珍宝全来自中国。
俄罗斯和乌克兰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人们发现展品中的一把金剑,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的他最喜欢的那把剑,其他展品也大多出自清朝皇宫。
历史上,乌克兰与中国并无太多渊源,他们是从哪里搞来这么一大批中国宫廷珍宝的呢?国内文物专家分析后认为:这批文物的来路绝对不简单。

溥仪退位后皇宫内偷盗成灾
明朝建立了紫禁城,清军入关后据为己有。明清两个朝代共24位皇帝,从各地搜刮来的各种奇珍异宝,均存放于紫禁城内。近些年文物部门对故宫内的珍宝进行了统计,仅一级文物就有一百万多件。
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加上后来政局动荡,北洋政权更替频繁,满清皇室权威一落千丈。故宫内的珍宝开始大量外流,流出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王公大臣、太监奴仆们偷盗
树倒猢狲散,满清的遗老遗少们为了谋后路,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们首先就盯上了故宫内的珍宝。
据溥仪后来回忆,内务府内从上到下,从太监到大臣几乎人人都参与了偷盗,只要一有机会就偷。
太监们有的撬锁打开库房,有的是利用当差的便利偷。王公大臣们则利用帮清室办理抵押借款时偷一部分,有的干脆以借出的名义据为己有。
整个皇宫偷盗成灾,连溥仪刚买的大钻石也被偷了。由于此前从未清点过故宫内的珍宝,没有人说得清到底被偷了多少。
溥仪的外国老师庄士敦告诉他,地安门大街两旁陆续开了很多古董店,店内销售的都是故宫内的珍宝,而开这些店的人大多是太监或满清官员。
溥仪对于珍宝被盗毫无办法,他曾对太监动刑,还悬了重赏,但未获得任何线索。他决定清点宫内珍宝,不料太监们害怕暴露竟点了一把火,使建福宫附近的库房化为灰烬。
由于字画和珍宝都被烧毁,内务府进行招标。一个金店以50万元的价格买下灰烬的处置权,后来提炼出来的黄金竟多达17000多两,可见损毁珍宝之多。

溥仪(右一)在御花园内
第二、溥仪自己也盗
清朝灭亡后,北洋军阀们为了争权不时发生冲突。清室明白在皇宫里住不久,为了筹集资金谋划后路,他们也将目光投向故宫内的珍宝。
这批珍宝理论上属于国库,溥仪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拿,而是想了一个鬼点子。当时他的亲弟弟溥杰和堂弟溥佳在宫内陪读,他便以赏赐的名义让他们把珍宝带出宫。
赏赐活动从1922年7月开始,持续了将近半年,运出宫的珍宝是古书和名画。选这些的主要原因是便于隐藏,不会引起看守部队注意。这些宝贝每一件都是精心挑选,属于无价之宝。
而其他小件的金银珠宝,便于隐藏的,则直接带出,这部分更是不计其数。直到1924年11月,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又公开带走了一批珍宝。
溥仪到底拿走了多少珍宝呢?专门替他管理珍宝的严振文解放后回忆,1925年溥仪在日本人护送下由北京迁往天津租界,带去了大部分珍宝,其中包括:
法书名画手卷1300多件;法书名画册页40件;挂轴21件;宋、元版书200多部。殿版书3箱,内装部册不详。大金库两个,内装两个皮匣、手提小金库30余个。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宝《曹娥碑》《二谢帖》,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三、公开变卖
按照《清室优待条件》,国民政府每年拨400万元,供清室使用。但清室生活奢靡,领到这笔巨额拨款仍然入不敷出。加上后来北洋政府经常拖欠,清室只能靠变卖故宫珠宝维持奢靡生活。
1922年溥仪大婚,清室要求按照光绪皇帝大婚的规格举办,但根本拿不出钱。于是向北洋政府索取,无奈北洋政府也没钱。最后只能收集了42箱文物古玩和金银珠宝,拿到北京盐业银行低价抵押了40万元现钞票。
清室陆续向盐业银行低价抵押了三批珍宝,包括瓷、玉、铜、雕器等共1997件,共借款129万银元。其中最昂贵的当数16只金编钟,这是为了祝贺乾隆80大寿而制,用了13647.2两黄金铸造而成,价值连城。
清室自然还不上这笔钱,盐业银行将大部分盗运出国,售与英、美、法等国的商人。

溥仪与裕隆太后在建福宫前
在天津搞复辟被坑无数珍宝
到溥仪被赶出皇宫后,优待费也被降为50万元,但他为了维持皇帝的排场,仍要过奢靡的生活。他先是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后在日本人挟持下住进了天津租界,在天津7年间,从北京带来的珍宝仍在不断外流。
第一、维持奢靡生活,开支巨大
溥仪刚到天津便买了三辆汽车:一辆专供兜风使用、一辆供冬、春两季使用、一辆供夏季迎宾使用。
另外还购买了钻石、钢琴、钟表、西装、皮鞋等大量高档消费品。受外国老师庄士敦影响,溥仪把自己打扮成外国贵族模样,穿着极为考究。
每次外出都要穿最讲究的英国料子西装,领带和袖子上都别着钻石饰品。戴着德国蔡司公司制作的眼镜,手持文明杖,喷着各种名贵香水,还养了三条德国猎犬。
皇后婉容本来就是在天津长大的大小姐,她消费门道比溥仪更多。皇妃文绣与婉容争风吃醋,婉容买的东西,她也一定要买一份。而文绣买的东西,婉容也一定要买一份。于是形成了竞争性消费局面。
尽管溥仪已经搬到天津,但他在北京、辽宁等地设立的诸多机构,比如“留京办事处”“驻辽宁办事处”“宗人府”“东、西陵守护大臣”等仍然要固定支出,大概15000多元,此外在天津每月还需要开支大约10000元。

溥仪与婉容
第二、秘密开展复辟运动
溥仪迁往天津名义上是为出国留洋,但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恢复祖业”。
这段时间,他不仅找来了许多遗老遗少,与各国使馆往来密切。还频繁与一些失意政客、旧军阀联络。要笼络台面上的人物,必要要付出一定的花费。
大富豪往往不担心儿子没能力没志气,因为即便儿子整天吃喝玩乐,老子赚的钱也够他花几辈子。大富豪怕的是儿子既没能力又想来接班,最后把企业整黄了,还欠下一屁股债。
很不幸,溥仪就属于后者。
溥仪与奉系军阀关系密切,见过张作霖、张学良、张宗昌等人,为了维持与奉系的联络,他认识了一个叫刘凤池的中间人。
此人由张勋的手下许兰州介绍,一开始溥仪对他很信任。刘凤池也不绕弯子,挑明了说:“你想联络大人物就要拿古玩字画,写那福寿字、春条,别人看不上。”
溥仪很慷慨一批一批地给他送去值钱的东西,后来竟发展到刘凤池指定要某种宝物。比如借口拉拢奉系的荣臻、马占山、张作相等人,指明要10颗朝珠。为了拉拢一个姓穆的人,指明要珠顶冠上的那颗珠子。
刘凤池擅长PUA,每隔三五天就要给溥仪写信,安抚他说:“成大事不拘小节,要真才就得多花钱。”
至于给了刘凤池多少,溥仪自己也说不清,后来他回忆:如果刘凤池报告的笼络对象属实的话,差不多奉系旅长以上人物、拥有40万众的红枪会首领、占山为王的草莽英雄都拿了溥仪的珍宝。
像刘凤池这样的人物,溥仪可以说出一大串。这让溥仪产生了幻觉,总认为只要自己一声令下,就可以举事了。
但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大冷水,1928年春孙殿英把慈禧的墓盗了,溥仪大怒要求严惩,却没一个人响应。此时他才彻底醒悟,军阀是靠不住的。
这种挥霍无度,毫无边际的开支,再多收入也难以支撑,溥仪只能靠变卖珍宝维持。
但天津文玩店知道溥仪卖珍宝后联合起来坑他,溥仪曾拿出一批珍宝跑了好几个店,报价都是6万元左右。其实这些店早已经串通好了,统一报价,收到货后利润平均分。
溥仪知道卖亏了,后来拿差不多的东西卖给外国人则卖出了60万元的高价。

溥仪居住过的天津张园
一件珍宝只能换一个馒头
1931年11月,溥仪在日本人威逼利诱之下前往东北,他派人将从宫内偷出来的文物分批运到东北。这批珠宝存放在长春伪皇宫一栋白色的小楼内,总共装了30多箱。
好景不长,1945年8月9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苏军进入东北。日本关东军司令匆忙要求溥仪迁往通化大栗子沟。通化地区地势险峻,此前日本已经在此修筑了坚固工事,准备对抗苏军。
溥仪自然是想把所有珠宝都带走,但情况紧急,现实不允许。
溥仪精挑细选,选出120件手卷、字画,共装了4箱。其中包括王羲之、柳宗元、韩愈、怀素、欧阳修等名家的作品。
此外,原存在溥仪客厅的18个手提金库、溥仪寝宫内的手提小匣子全部带走。其中装的大多是明清两朝皇宫的旧物,件件都是珍宝。
溥仪走后,留在伪满皇宫中的珍宝遭宫内人员哄抢,大量物品损坏或流落民间。
几天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打算把溥仪送去日本,由于飞机小,能带的人有限。溥仪挑选了几个近亲、侍卫及一些珠宝。
由于原先的箱子上都印有伪满国花兰花,溥仪不敢再用,随手抓了一只装电影放映机的箱子装了整整一大箱。
溥仪乘飞机走后,日军也撤离了通化,只剩下溥仪的亲属和随行人员群龙无首,处于混乱之中。从长春带来的物品还有40多箱,有的侍从趁夜间潜入,挑贵重易携带物品装入私囊,随后一哄而散。
由于伪满钱币已经作废,逃离伪满的人员在回家路上没有钱,只能变卖珍宝,有时候一件珍宝只能换一餐饭甚至一个馒头。在东北的大栗子沟、临江、通化、长春、沈阳等地的旧货铺、废品堆里常有故宫珍宝出现。
直到东北民主联军进入通化后,才将剩下的珍宝接管。

伪满官员
溥仪原本要去日本,不料在在沈阳东塔机场换机时被苏军俘虏,后被押往苏联。
一路溥仪都遭到看押军官的勒索。根据溥仪身边的人回忆,他在苏联期间“送”出去的金怀表、戒指约12支、金手镯2只、金链1条,大小宝石数十块、金笔四五支,金柄剪刀5件左右,此外还有金别针、金烟盒和汉玉。
这些只不过是小头。溥仪与其他伪满官员关押在一起,但各自的心态完全不同。伪满官员大多希望回国,溥仪则希望留在苏联,他认为自己回国必死无疑。
溥仪并非喜欢苏联,他只是希望保住一条命,将来再转往其他国家。因此一到苏联,他就不断写信向各级看押人员表明心迹,这种心态完全被拿捏。
伯力州内务局局长一次特意宴请溥仪,席间对他说:“现在苏联虽然胜利了,但战后创伤很严重,又遇上大旱签收,困难很多。希望能大力支援。”
溥仪自然明白不能“敬酒不吃吃罚酒”,他决定将自己携带的宝贝捐出,并借此机会再次提出留在苏联的申请。
考虑到以后还打算转到别国生活,他又不肯全部交出。侍卫李国雄急中生智,想出一个好办法。我们前文提到过溥仪的宝贝装在一个装电影放映机的箱子里,这个箱子很深,在里面做一个夹层,根本看不出来。
溥仪精选出来的珠宝、首饰等物品总468件,藏在夹层中。实在装不下的宝贝,就分散给自己几个亲属和侍卫保管。随从们想法设法藏宝贝,连肥皂里都塞满了金首饰。
那些体积较大、不易收藏的金瓶、金碗等珍宝则交给了苏联政府。

溥仪被俘
不过身上藏着大量宝贝总归是不方便的,溥仪害怕被看守人员发现,那样就显得自己诚意不足,留在苏联的申请可能会被驳回。于是,溥仪产生了弃宝的念头,他下令随从毁弃了大量珍宝。
他先是挑选出质量稍差的500粒珍珠,让李国雄放在火炉中焚毁。后又命令李国雄用铁锤砸碎一批钻石,但钻石太硬,只能扔到烟囱里,或埋在花盆中。一些嵌有宝石的金手镯被扔到河内。
让溥仪失望的是,他未能留在苏联,于1950年8月被移送回国。他上交给苏联的一批珠宝同时也被移送给中国,但据接收人员回忆,数量不多,显然有部分被留下了。
当年被关押的其他伪满官员随身也携带着大量珠宝,尤其是伪满总理张景惠,想必他们也与溥仪有同样的遭遇。
抗美援朝期间,溥仪主动将原先藏在箱子夹层内的468件珍宝上交给政府。
溥仪特赦后,政府给予了他很大的优待。尤其是他结婚后,专门拨给一座小院子,工资涨到200元每月。那是60年代初,这个工资水平足以让绝大多数人羡慕。但溥仪对钱没什么概念,常常不到月底就花光了。
留在苏联的部分被划归给苏联国家特别档案馆,藏在伯力一间仓库内。但这批珍宝数十年都没人动过,直到苏联解体。
苏联军队和政府中有不少乌克兰人,解体时极为混乱,连武器库都都无人管理。这批珍宝也许就是在混乱期间被人卖了或者据为私有,并被带到乌克兰,后来又出现在私人收藏展上。
曾有国内文物专家专程前往乌克兰想一睹珍宝真容,却再也打听不到这批珍宝的消息。

回国改造的溥仪
尾声:
溥仪退位后,虽然失去了权力,但守着故宫内的稀世珍宝,几代人也吃不完。
但他为了“恢复祖业”,违背历史潮流,到处寻找复辟机会,甚至不惜投靠日本人当汉奸,最终身败名裂。他一路奔走,期间随身携带的无数珍宝损坏或者流失国外,最终孑然一身。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国家的灾难,让人痛惜不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02:24 , Processed in 0.00786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