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为文豪,郭沫若与鲁迅的水平究竟相差多少?两首七律,高下立判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4:13: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同为文豪,郭沫若与鲁迅的水平究竟相差多少?两首七律,高下立判                                                        2024-05-14 11:17                                        

发布于:天津市
   
                          豪心可比金石坚,帅风自在吹俊颜。
对文坛稍有了解的人都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鲁郭茅巴老曹”,不少人对这个排名都表示了质疑,主要是针对第二的郭沫若。像鲁迅、茅盾、老舍和巴金等等,都有比较著名的文学作品,可郭老什么都没有,那为什么还能位居第二的位置?这是许多人好奇的一个问题。

同时在前段时间,品史君还写了一篇关于鲁迅和郭老“对战”的文章。二者虽然从未谋面,但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敌对状态,算得上是一辈子的冤家。郭沫若在创造社中拿鲁迅“开刀”,破口大骂其为“封建余孽”;鲁迅用五个字还击,说郭老是“才子加流氓”,引得旁人的大笑。
在恩怨是非中,许多人也忘记了一个问题:二者都是大文豪,那么他们的文学水平到底谁更胜一筹?前面所说的排名有没有道理?他们先后两首同类型的作品,放在一起人们的疑问立马就可以解答,接下来我们做一个详细的了解。

《无题》
1931年2月,鲁迅先生在从报纸上看到左联的柔石、殷夫等人被捕杀害的消息。此时的他痛心疾首,对国民命运深感担忧。作为揭露现实的文字工作者,必须率先表明自己的立场。正在花园庄旅馆中避难的他,拿出纸笔,一首七律诗《无题》横空出世: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茫茫黑夜不断笼罩,许多有志之士不断倒下,但在我鲁迅这里,这条路行不通。他的家人包括自己都在政治压迫下,无奈仓皇而逃。诗中的“惯”、“变”、“怒”等词语,深刻揭露了他此时的心情。可未来必将是阳光照耀,人们从他的诗中又看到了希望,世上也不再有黑暗。

《归国杂吟》
严格来讲,这其实是郭老在看到《无题》之后,对其的一首仿写。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时间是1937年,郭沫若刚从日本归来。不瞒诸位所说,在这个时期郭沫若归国,我内心还是很钦佩他的。他本人也以极大的热情,献上了这样一首《归国杂吟》: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血泪,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励,同心同德一戎衣。
在这首诗中,郭沫若点明了自己回国的原因。虽然身处日本,但自己始终有一颗赤子之心。如今割舍了相伴几十年的妻子与孩子,奔赴沙场、报效祖国,因为什么东西都没有民族大义重要。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直抒胸臆,读起来令人非常动容,同时也鼓舞了许多有志之士。

高下立判
但综合两首诗来看,郭老对景物的渲染力在先生面前,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先生短短几句诗,鲁迅先生多次转变。虚与实之间,又是写景又是叙事,二者还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如此严谨的构思和深沉的意境,这也不得不让人钦佩先生的文采;

郭老的诗虽然比较直接,但整体的意境却让人感到非常深沉。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郭老的诗句可能稍显通俗,略有不足。不过咱们话说回来,既然是一首仿写诗句,能写到这种程度,应该也算不错了,最起码的工整度开始可以的。
品史君说
至于郭沫若为什么可以排到第二个位置,很大程度上和他的文学地位有关。首先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其次他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抗战文化运动,其中包括大量的话剧剧本,比如《屈原》、《虎符》等等,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和士气。不可否认他在文学上的能力,但因为个人生活的问题,郭老也带来了很多的批评和质疑。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放我为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6 14:08 , Processed in 0.00861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