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万里看见一座山峰悟此诗,无一生僻字,却发人深省值得一读再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08:16: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杨万里看见一座山峰悟此诗,无一生僻字,却发人深省值得一读再读                                                          2024-05-27 09:30                                        

发布于:天津市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看见美景最多只是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对于诗人们来说,一草一木可能都散发着诗意。李白举头望月便思念满溢写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看庐山便能领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王安石登顶飞来峰也心有所感写下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些都是诗人们眼中的大自然。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因自然之景写出的哲理诗,诗名《晓行望云山》,来自宋代诗人杨万里。虽然就诗的成就来说大家普遍认为盛唐是巅峰,但是宋代文人其实在诗的造诣上也颇为不俗。不过与唐诗大多以抒情为主不同,宋诗更注重以诗说理,就像开篇提到的苏轼和王安石的诗作一样。如果说唐诗是“见山还是山”,那么宋诗更像是“见山不是山”。
一日,杨万里清晨走在山路上,悟出了这首诗,全诗虽通俗易懂但却充满着哲理,最后7字被不少人当人生箴言。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无一生僻字,却发人深省的佳作。

《晓行望云山》
南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诗的首句就交代了当时的天气和时辰,天气晴朗,将欲破晓。单独看这一句并不出奇,但它却为后文埋下了伏笔。第二句则是描写诗人登山路上的看见的远景,放眼望去,目之所及都是隐隐约约的“奇峰”,“总可观”3字正是呼应了首句的“未明间”。而这里的“奇峰”描写的并不仅仅是山峰,还有另一种景物,我们接着往下看。

诗的后两句从前两句的交代天气和描写景象上笔锋一转,转而描写诗人的疑惑和答案。本来诗人正看着“满目奇峰”,突然间发现其中有一座山峰突然长高,令他一惊。等他再细细去看,方才知道原来刚才所见之“满目奇峰”,其中还有一些是天上的云,因为天色还未完全破晓,所以才有这样的错觉。于是诗人不由地感叹,原来那些岿然不动的才是真山,而那些“忽然长”的都是滥竽充数的云。

这首诗看似简单,但却写得妙趣横生、深入浅出,而这也是杨万里诗的一贯风格。诗人用山与云的对比,写出了自己眼中的真与假。虽只有短短28个字,却道明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人之一生,会遇到很多情况,有些时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难以分辨,正像诗人看见的云山雾绕。所以当我们观察世间万事万物之时,切不可只是简单看到表象,而不去深究其背后的真实和本相。只有细心体察,才能拨开云雾见真山。

scenics - nature in Kempston
白居易曾写过一组《放言五首》,其中有一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诗魔的观点是真真假假有时候是要交给时间去分辨的。杨万里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点明时间的重要,但通过”霁天欲晓未明间“等描绘时间的语句,也体现出了同样的意思。这首哲理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04:21 , Processed in 0.00799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