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飞夺泸定桥时,刘文辉的一个正确决定,为14年后的自己留了条后路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15 01:39: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飞夺泸定桥时,刘文辉的一个正确决定,为14年后的自己留了条后路                                                           2024-05-16 11:43                                        

发布于:天津市
   
      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被大渡河挡住了去路。
大渡河,历史上被称作为中国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其河流洪水频繁、万丈狂澜,两岸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唯一可以通过的路只有一座铁索桥。
蒋介石早就预料到了这座铁索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性,提前给镇守西康的刘文辉下命令炸毁泸定桥,让共产党无路可走,像石达开一样全军覆没。
当然,红军最后是成功渡过了泸定桥,但背后的细节却让人忍不住琢磨。
刘文辉是否会听蒋介石的命令?
泸定桥受到了何种程度的破坏?
红军顺利通过泸定桥后刘文辉如何交差?

飞夺泸定桥,刘文辉违背蒋介石的命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并占领东北三省,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中华民族危在旦夕,无数东北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煎熬,国民党政府却挑起民族内部矛盾,对红军发起“围剿”,美其名曰“攘外必先安内”。
在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中,党内受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下,先是本着“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

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围剿时,红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轰炸机追踪,边打边跑,根本没有一条明确的行军路线。最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主力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5月,北上陕北的红军向大渡河挺进。
红军向西康进军时,蒋介石便给镇守西康的刘文辉下命令:炸毁泸定桥,让共产党无路可走,让毛泽东与红军像石达开的军队一样全军覆没。

红军主力赶到安顺场渡口时,本想坐船渡河,无奈只找到三只小船,要渡完全军人马至少得二十天。毛泽东吸着烟,踱着步,运筹帷幄之中,作出了一个艰难又冒险的决定:分兵渡河。
刘伯承、聂荣臻率兵从安顺场渡河、杨成武率第二师第四团沿河西岸北进夺取泸定桥、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从泸定桥过河。
能否夺取泸定桥,关乎着红军的命运。
毛泽东紧紧地握住杨成武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两万多红军的命运就交给你们了!

长征红军万众一心,敌军阵营却是心怀鬼胎。面对蒋介石“炸毁泸定桥”的命令,刘文辉把康熙爷都“搬出来了”。
刘文辉支支吾吾地说道:“那座桥是康熙大帝御批修建的,还有康熙御书的三字匾额呢!炸了怕是影响不好呀!”
蒋介石若有所思,一时语塞。
泸定桥确实是前朝古建筑,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就有了,康熙御书的“泸定桥”三字匾额挂于桥头,桥东至今仍然立有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

泸定桥不仅代表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军事要津。是否炸毁泸定桥,蒋介石一时纠结,不知道如何决定,刘文辉补充说道:“其实不用非得炸毁泸定桥,我派人把铁索桥上的木板拆了就行,没了木板渡河就是‘走钢丝’,根本过不去的。”
蒋介石本来就没主意,在刘文辉的“劝告”下,便也同意了这个决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在敌军犹豫不决之时,浩浩荡荡的红军部队早已踏上了夺取泸定桥的道路。

他们打了三场仗,半夜才休息,一日便赶了80里路;第二天还没等天亮,又踏上了征程,一走就是二百多公里,饿了就嚼口生米,渴了就捧点雨水喝。到了泸定桥时,战士们早就饿得难以支撑,河对岸的敌军更是放起了大火,东桥头一时间变成了一片火海……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最终,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向陕北开进。

杨成武见到毛泽东时,从怀中掏出了被鲜血染红的两封信。这两封情报写着,敌军要让共产党无路可走,像石达开一样全军覆没。
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缓缓地脱下军帽,朱德、周恩来等也脱下军帽,向着大渡河水奔腾而去的方向,微微地低下头。

刘文辉的“私心”与蒋介石“貌合神离”,刘文辉是有私心的。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刘文辉有个霸气的名号:西南王。
他在川拥地八九十县,率众十余万人,据有西康,称霸四川。
对于为何没有听令炸毁泸定桥,刘文辉的长子刘元彦曾表示:
“泸定桥如果不放,红军根本冲不过去,铁索桥很长。”
“父亲刘文辉这样做,主要是怕蒋介石派嫡系部队借追剿红军名义进入,失去自己在西康的地盘。”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文辉对蒋介石的“猜忌”是正确的。

1938年西康建省,蒋介石趁机设立了军事委员会,用来监视川、康、滇三省,可以说刘文辉的存在是蒋介石的一块心病。1942年,蒋介石给刘文辉发来一封绝密命令。
这封信的大意是为了坚持抗战、维护统一,决定对藏用兵,先取昌都,后取拉萨,由刘文辉指挥作战。
收到绝密命令的刘文辉,嗅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并未拟定作战计划,而是召集了自己的高级将领及亲信幕僚开会商讨。
这场仗究竟该不该打?能不能打?蒋介石意在对付西藏,还是暗算西康?

参谋长伍培英与刘文辉的想法不谋而合,对蒋介石针对西藏的目的表示怀疑。伍培英说,蒋介石这是一箭双雕,如果此仗胜了,中央军随后就会来控制西藏;如果战败,蒋介石就会趁机攻打西康。
这正是刘文辉所担心的,拿下西藏只是蒋介石的一个幌子,攻下西康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于是,刘文辉与幕僚们决定将计就计,借机向中央要经费和物资,扩充实力。
参谋长伍培英花了三四天的时间,拟好了作战计划,于是向国民党内部报告,表示坚决支持维护统一,但作战需要枪械、装备及人力,只要万事俱备即刻对藏用兵。

事实上,刘文辉与伍培英的作战计划并不是纸上谈兵,他们是积极争取并认真策划的。如果真能打下西藏,是对西康大有好处的,并且可以借此控制国际通道。
万事俱备,只差领导批准了,谁知蒋介石拖了大半个月也没有表态。
于是,刘文辉派伍培英,亲自向蒋介石汇报并请示批准,哪曾想伍培英在秘书处登记了好几天,才等到接见通知。
蒋介石并未对康藏形势、用兵计划仔细盘问,他对于伍培英的详细汇报心不在焉,只是时不时地敷衍几个字:“嗯……嗯……”

这时,伍培英明白了刘文辉的顾虑是对的,蒋介石对藏用兵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事实上是想对付西康。是否对藏用兵,蒋介石再也没有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了。
伍培英只好在重庆听候命令,一呆就是半年,军委会、军令部始终避谈此事。
在伍培英的多次催促下,何应钦出来打圆场,请他回西康并向刘文辉转达:中央财政确实困难,负担不了这笔庞大的经费,对藏用兵之事暂缓进行。
刘文辉与蒋介石总有一种“不对付”的气场,刘文辉当年没有听令炸毁泸定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受周恩来引导走向人民阵营民国建立后,刘文辉就与蒋介石关系不睦,多次和共产党秘密接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与刘文辉建立了统一战线关系,中共领导人多次在关键问题、关键时刻及时帮助刘文辉认清形势与前途,抵制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及对日妥协退让的反动政策。
除此之外,刘文辉也受到了儿子刘元彦的影响。
刘元彦是刘文辉的长子,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家庭教师一请就是两三个。

大学时期,刘元彦所在的成都华西协和大学是教会大学,崇尚自由、平等,他深深地被进步思想所影响着。虽说二人是父子关系,感情也十分深厚,刘元彦却从未与父亲谈论有关政治理想的话题。
有一天早上,父子二人安静地享用着早餐,刘文辉看着报纸,刘元彦终于鼓起勇气,试图打探父亲的政治倾向。
令他意外的是,父亲并没有责怪刘元彦,而是平静地回答说:“我早就接触过这些人了(地下党)。”
同样,刘文辉的转变,离不开周恩来的团结教育和关怀。

对于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刘文辉是十分认可的,双方对于国内外形势的分析更是有着相同的观点,可以说刘文辉受到了共产党的启发和鼓舞。周恩来曾通过中间人转告刘文辉:“要以国家民族为重,依靠群众,团结一致,把抗战进行到底,这是中华民族唯一的道路,川康地方实力派也应当走这条路。”
刘文辉对周恩来越发敬重佩服。
1942年2月,周恩来亲自会见了刘文辉,亲切地会谈了一个多小时。
这次会谈后,二人的关系更亲近了,也进一步加强了刘文辉对中共中央的认知。

刘文辉后来回忆此事说道:“经过这次会晤以后,我同党的联系,也就由一般联系开始进入实际配合的阶段。”刘文辉与蒋介石的矛盾不仅在于争夺西康,更多的是执政理念的不同。
对于泸定桥事件军中流传着一种说法,泸定桥是刘文辉故意放红军过去的,只是迫于蒋介石的压力,不得不把木板拆掉,但对于炸毁整个桥来说,刘文辉是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的。
如今再看,刘文辉的正确决定,确实为自己留了条后路。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对刘文辉的关照并未停止。1949年底,刘文辉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同时担任副主席的还有贺龙、邓小平、王维舟、熊克武、龙云,刘伯承任主席。
刘文辉曾说,与蜀军北伐总司令熊克武、“云南王”龙云并列副主席,他感到十分荣幸。
1972年,刘文辉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还不甚摔断了胯骨,引发了肺炎,病情严重。
得知此事后,周恩来亲自指示医院全力治疗,随时向他报告病况。

刘文辉痊愈后得知此事,对周恩来的感激与敬重日益加重。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
此时的刘文辉早已罹患癌症,在医院多次报病危抢救,可以说时日无多。
他不顾家人的阻拦和医生的劝告,叫人用轮椅推着他,冒着严寒来到周恩来的遗体前,见这位老领导、老朋友最后一面。
五个月后,刘文辉因病去世,享年81岁。
临终前,他不忘嘱咐家人,以后要紧跟党,紧跟毛主席...

“飞夺泸定桥”妇孺皆知、闻名中外,是一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突击之战。这场战役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道路,成为红军长征中的经典战例之一,因此有“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的壮美赞誉。
放眼岁月静好的今天,我们仍然应该铭记这不可忽视的中国革命精神、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念。

参考文献:“飞夺泸定桥”的人和事_彭查理
飞夺泸定桥真的是为了抗日?_王少凯
周恩来与刘文辉起义_李静
周恩来团结教育刘文辉始末_马宏骄
“我的父亲刘文辉”_雷晓宇
略论刘文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李殿元
刘文辉、刘湘的“家族混战”_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飞夺泸定桥”精神的内涵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_张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3 17:20 , Processed in 0.00950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